如果国宝会说话 ——倾听青州博物馆之声
如果国宝会说话
——倾听青州博物馆之声
燕毓祺
317
第一部分:神兽出笼——博物馆动物界的门面担当
第二部分: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第三部分:结语
第一部分:神兽出笼
——博物馆动物界的门面担当
一、明铜甪(lù)端
1.“甪(lù)端”本尊
2.“甪(lù)端”外形
这件神兽高34厘米,头中部有一鹿角,角长5.5厘米。 兽身饰流云状卷纹,嘴周围饰火焰纹,头中部饰卷毛,耳与颈部有鬃毛,四足粗状,足踝部有倒刺状的装饰,每足四指,尾巴较小,呈弯曲状。
3.“甪(lù)端”传说
甪端,又名独角兽,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到处收罗民间宝物装皇宫。也喜欢驯养异禽怪兽,在咸阳郊外,筑“禽兽园”收罗珍禽异兽。
一日,秦始皇忽对园官说:“朕想看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野兽,你们能捕得吗?”园官说:“不知其兽为何物,妄不敢言能捕之。” 秦始皇一听,到也说得有理,就说:“那朕命你们用园中之兽杂交,以育出怪怪之兽。”园官不敢违命:“遵旨。”
“禽兽园”众官忙碌了几年。有一天,见到一头硕大的野牛临产,竟然生下一对独角怪兽,一雄一雌。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众官定名它为角端,向秦始皇报喜。
秦始皇获报,随即带领宫中大臣赴“禽兽园”观怪兽。秦皇见到这对从未见过的怪兽,甚喜。问:“此兽何名?”园官忙答:“角端。” 秦始皇问:“何取此名?”园官解说:“此兽为独角,端生头顶中央,不偏不倚,故名角端。” 秦始皇说:“角端之名尚欠。朕赐它名甪端。可有人明了甪端之意?”一园官谨小慎微地说:“皇上赐名甪端,意在:角字为七划之字,字头形似双角,指的是双角兽之角;甪字为六划之字,字头形似独角,指的是独角兽之角。皇上改得极好。” 秦始皇大笑:“对也,好聪明之人。”就命他专管繁殖甪端的后代。
可怜这批园官,不知偶得甪端之缘。不知异各动物杂交所得之仔,绝无繁衍能力。秦始皇等了五年,不见奏报甪端有后,就命,再不育出后代,一个月杀一园官。甪端得知此情,为不冤屈园官,于深夜,冲破禁锢,腾空向南方巡行。秦始皇得知此事,命御林军捕甪端,格杀不论。
甪端拼命逃命,途中刚想歇脚,因生相怪诞,招来当地人围观,不得不亡命而逃。甪端巡行到甫里镇郊的澄湖上空,见到湖水清澈,水波浩渺,丛泽流芳,奇丽秀绝,灵气郁盘,无长江之激浪,少太湖之广寒,便偷偷降落匿于湖中。当地人不但不追捕转观,反而为它们提供食物,在湖边搭了一个大棚让它们居住。甪端见当地人谆朴、善良、厚道,也就安心居在澄湖之畔。每当湖中发生沉船,有人落水,甪端就腾飞而至,背驮落水人送至岸上,又将沉船拖至岸辚。自从甪端来临,澄湖一带风调雨顺,少有天灾。后来,两只甪端死了。当地人将它们合葬在澄湖岸边。
4. “甪(lù)端”寓意
它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头上一角,与麒麟相似,甪端的造型多见于香炉。甪端在汉代初期只是珍禽异兽中的一种;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甪端被赋予种种神奇的本领,《宋书·符瑞志》记载:“甪端,日行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意思是甪端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只伴明君,被归入只有“明君圣主”在位时才现身的瑞兽,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与“周市”、“符拔”、“麒麟”等共列。后来,甪端被赋予了公正守法的象征。
甪端和麒麟是中国古代民间臆造的,流行于官场和民间的一对独角兄弟。在官方,它们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它们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生活富裕,人寿年丰。
5.“兽”字
二、明朝高富帅——“衡王府铁鹤”
1.“高富帅”本尊
高大帅气这个词到现在也很流行,其实早在明朝就有一对网红身体力行的推荐这个词了,这对网红就是“衡王府的铁鹤”,它们昂首挺胸,高大威猛,让人不禁感叹,在明朝就有这样的“高富帅”了。
2.“高富帅”外形
这对铁鹤身高:4.2米,体重:3吨,左侧一铁鹤是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铸造,右侧一铁鹤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铸造,上方均刻有铭文。从铭文可看出,这对铁鹤是衡王府的遗物。
鹤伸着细长的脖子,嘴巴微张,有着令人羡慕的大长腿,踩在龟背上。龟四足着地,呈俯卧状,在龟背四周饰有八卦图案。
《淮南子·说林训》中曾有记载“鹤寿千年,以极其游”,是说鹤的年寿长,而龟也代表着长寿,故出现了鹤立龟背,代表着健康、长寿。铁鹤是分范浇铸而成的,鹤腿及龟为实心,而鹤体为空腔,它采用了典型的外模分范浇铸技术,使仙鹤整体看起来栩栩如生,静中见动,动中见静,似引颈欲鸣。
3.“高富帅”身世
这一对铁鹤出自于显赫一世的衡王世家,衡王府位于青州城南门里西侧,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帝朱见深封他的第五子朱祐楎为衡王,衡王在青州共传六世七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如衡王府牌坊、博物馆门前的一对石狮、两座铜钟、十二生肖俑等等,都依稀显现出当年衡王府的辉煌和壮丽。
4.“高富帅”与衡王府的渊源
衡王为何会铸造一对铁鹤呢?请看下面的视频~
5.“鹤”字
三、龙之形象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还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一走就是几万里”,这是动画版《西游记》主题曲,想必大家都听过,歌词中的白龙马的真身就是东海龙王的儿子,让我们走进另一个神兽——博物馆里“龙”的形象。
1.玉壶春瓶
这件元青花玉壶春瓶,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3厘米。喇叭口,颈细长,腹部圆鼓略下垂,圈足略外撇。此瓶胎质薄,釉质细腻莹润,造型端庄优美,是典型的元代玉壶春瓶的样式。上面装饰有卷草纹、蕉叶纹和变体覆莲瓣纹等经典纹饰,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腹部的云龙纹,一条三爪龙张牙舞爪,昂首扬须,威风凛凛,气势恢宏,彰显着它不一般的艺术价值。
2.“宜子孙”玉璧
青州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由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为典型的出廓璧,下为圆形,内区饰蒲纹及158个乳丁,外区饰螭虎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钮,钮中央为篆书“宜子孙”三个字,是汉代典型的吉祥用语,希望子孙后代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更耐人寻味的是,工匠巧妙运用该玉璧白色玉质上云状墨玉部分的特点,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e,张口露齿呈腾空飞奔状,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充满着动态和灵气,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3.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
通高310厘米,是出土造像中最高的一尊,为典型的背屏式三尊像。中间为主佛,两侧为胁侍菩萨,造像有莲瓣状背屏,背屏下部主尊两侧是高浮雕彩绘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形成基座,托起两位胁侍菩萨。背屏上部正中为单层侧面塔,塔两侧环绕飞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奏乐。整个背屏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的奇妙景象。这里佛塔林立,只有欢乐,没有烦恼。
造像底部雕有龙衔莲图案,龙衔莲是龙兴寺佛像的一大特点。它倒悬而立,展尾伸爪,口吐花蕾和莲叶组成托载胁侍菩萨的莲台。背屏式造像上的龙既具有装饰性,又有护法的作用。专家说“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形象,它是从汉代画像石中的龙演化下来的,佛教典籍中记载龙是一种护法”。
龙的形象在龙兴寺造像中有着完整的发展脉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北魏中晚期,龙仅见于雕刻在背屏式造像的顶部或成为一条独立的飞龙;北魏晚期至东魏早期,龙是螭首的形式,雕刻在主佛下莲座两侧;东魏中晚期,龙则被雕刻在主佛下侧的莲座两侧,全身渐露,龙形体瘦小,大多数都是浅浮雕;到了东魏后期至北齐,这一时期,龙仍被雕刻于主佛下莲座两侧,但其形体雕刻由小渐大,由瘦弱到健壮有力,发展到晚期,有些地方已成为透雕。
4.“龙”字
第二部分: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1.甗 yǎn
甗:读音为[yǎn]。
《说文解字》:甗,甑(zèng)也。一曰穿也。从瓦鬳聲,讀若言。魚蹇切。
陶甗在古代是一种炊器,即烹饪器,相当于蒸锅。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开始为陶质,到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透底的甑,放食物,下部为鬲,放水。中间细腰处隔一道有孔的箅,箅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一般有连为一体和上下可分离两种形式。
龙山文化陶甗
青州博物馆藏龙山文化陶甗,东夏镇桃园遗址出土。口径21厘米,高36厘米。侈口,圆唇,折沿,束颈,深腹,下收为细腰。袋足肥硕,尖足。上部的甑与下部的鬲连为一体,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箅子。
2.鬶 guī
鬶:读音为[guī]。
《说文解字》: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讀若嬀。从鬲規聲。居隨切。
陶鬶,是新石器时期的一种陶制炊事用具,主要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最早始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龙山文化。它有特定的外形:有三个足,有把手,并且有像鸟嘴一样倒泻的口。
龙山文化陶鬶
青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陶鬶,1964年出土于青州市南郊的瀑水涧。为夹砂红陶,遍体施白色陶衣,斜向长流,口沿外翻,长粗颈,绳索状鋬,腹部饰弦纹三周,对称贴塑小圆饼两个,三乳状袋足。其形酷似一只高昂着头的大鹏鸟。以鸟作为塑型的基础,是东夷民族对鸟图腾崇拜的体现。当时人们对太阳有极高的信仰,理所应当的也崇拜了鸟,因为一直到汉代人们还相信太阳是有鸟驮着在天上运行的。
3.鬲 lì
说到鬶和甗,我们就不得不去提这两个汉字笔画中同时包含的另一个汉字,那就是鬲。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已渐趋消亡,所以秦以后的文献中很少见到这个字。与鼎相似,陶制的鬲一般是炊具,而青铜鬲在商至战国以前则衍生出了礼器的功能。
“鬲”是个多音字,作为古代河流名字时,读作“gé”,作为炊具则读作“lì”。同时,其字体和实物的形态真是说不出的相似,有沿、有颈,还有大腹和足。
甗和鬶的下部都有着与鬲相同的特点,在鬲上部装上透底的甑就变成了甗;而鬶,则有着与鬲极其相似的袋状足。
4.璏 wèi
璏:读音为[wèi],又 [zhì]
《说文解字》:璏,剑鼻玉也。
鼻,是器物上供贯带以便悬挂的部位。璏,帮附于鞘中部用以穿剑带之鼻钮。古人佩剑,是以带穿璏,系在腰间。也就是说,剑璏实际上就是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
郭沫若在《金文丛考 · 金文释余·释鞞》说:“璏着于鞘,有类于鼻,孔复贯繸,亦似穿牛鼻然,故谓之鼻也。”
战国玉剑璏
2004年出土于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战国古墓。长15厘米,宽2.3厘米, 厚1.5厘米,一级文物玉质黄色,局部有黑沁。正面布满勾连涡纹,背面雕出长方形穿 。
5.珌 bì
珌:读音为[bì]。
《说文解字》:佩刀下飾,天子以玉,从玉必聲。珌,其实就是指刀鞘、剑鞘下端的饰物。
剑珌:剑鞘和刀鞘一样,一般是用革、竹、木制成的。但是鞘的末端摩擦多容易坏,人们常用铜或玉包起来,而这用玉包起来的装饰物就称之为珌了。玉剑珌一般呈梯形,底边是平的。有些特别长的剑珌,底边是斜的。
在《诗·小雅·瞻彼洛矣》中记载:“君子至止,鞞琫有珌”。
战国玉剑珌
2004年出土于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战国古墓。高5.2厘米,宽8.7厘米, 厚1.9厘米,一级文物。青白玉质,近似等腰梯形,.上雕双螭龙纹,尾部分叉,飘逸俊秀,最顶端圆雕一小鸟,做凌空欲飞状,两侧有段出脊棱,采用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碾琢精细,玉质莹润。
PS:战国晚期许多高贵精美的铁剑或铜剑,都装饰有玉剑饰。玉剑珌和玉剑璏,都是玉剑饰的组成部分。所谓玉剑饰 ,就是镶嵌在剑柄、鞘上 ,带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玉质附件的统称,通常以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为一组。其中,玉剑首、玉剑格安装在剑身上;玉剑璏和玉剑珌安装在剑鞘上。
第三部分:结语
被誉为信美东方第一州的青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她是古九州之一,她是我的家乡。走进青州,走进青州博物馆,揭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探寻传统文化的奥秘。
博物馆是沟通现代与古代的桥梁,使我们与古代文物咫尺相望,洞察那穿越千年的智慧。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古德曾言:“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可见,博物馆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再现,是启发想象、孕育思想的地方。它不应是一生只有寥寥几次的奢侈享受,而应内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博物馆是记忆的艺术,我们正是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