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浑天一统星象全图”!
上古以来,华夏道家文化一直把星空分为“三垣”、“四象”七大星区。其中“四象”是将28宿恒星分为四个方位,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也就是说: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乾舆万国全图》出版后,康熙年把星图倒过来,改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天文地理的方位与西方统一起来。“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其中蕴藏了中国和西方古代的天文知识,全图共有八联组成,字迹清晰,保存完整,一看就是年代久远的珍贵藏品。其中不仅有文字说明,更有一幅清晰的星象图。国内外藏有康熙年星图原《图稿》拓片的只有山东省荣成市民间收藏家戴玉山老先生一幅(八联)孤品。刻版于道光2年(1822)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日本津山自然博物馆各有八联,都是苏州石刻《天文图》的翻版,它们是道光6年(1826)。
原版“浑天一统星象全图”-赵红钢拍摄
浩瀚的太空有不计其数的星座,各国天文学家在古天文星象的基础上继续在探索和发现。例如:席泽宗院士发现一颗小行星,2007年8月17日国际天文编号以他的姓名命名得到世界天文学家的认可。各国航天员登星探测、研究、开发、利用。浑天一统星象全图藏品经古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和张培瑜研究员鉴定。史书没有记载,它是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中西结合宋清合璧的珍贵史料。早在明代万历九年(1581)耶稣会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技术知识及西方的透视画法传入中国。当年西洋画和地理被国人接受。1584年《乾舆万国全图》印刷10多次传入日本等国,广为流传,而天文学感到奥秘叵测不被国人重视。
汤若望(1591-1666)日耳曼人来华传天主教。崇祯三年(1630)参与修订历法,清顺治二年(1645)任钦天监监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署)当年只是出版年历,对天文星象未有刻版发行。道家一云游散人将《旧藏天文图稿》刻版发行,《图稿》的原始资料,只有清代皇宫里的钦天监他将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天文学说》和宋代到康熙700多年的《天文史料和测量数据》浓缩在一起,精心设计排版,书写了一幅图文并茂精美图稿。天文地理的方位与西方统一起来。那么为什么当年皇宫只出版社地图,而不出版此《图稿》呢?又怎么流落到云游散人之手呢?就不得而知了。云游散人刻版发行的理由,是想填补天文地理这一空白,他在后记中写到“然则天文地理,儒者不可偏废也。今地舆刊版既多,甚行于世,天文流传未广,岂不为艺林之缺陷乎,爰简筪中有《旧藏天文图稿》,取而刻诸石,庶几君子所共乐也......”可惜它不是字画或地图可雅俗共赏,漆黑一片一般人看不懂就被抛弃毁掉,幸有清末北洋水师作为教材保留了一幅(八联),它比《坤舆万国全图》显得更为珍贵。《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各有一套其中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于2018年1月初在《国家宝藏》栏目中播出,受人瞩目。
星图中还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二月二”的来历。“二月二”是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其实就是出自古代星图。“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就十分明显地展现了这一点。星图右侧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古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
此星图曾于2003年刊登在《中国科技史料》第24卷第一期,出版许多单行本,国内外发行,引起科技和天文界的瞩目。
一、经过古天文学院士和研究人员多人鉴定。
二、史书无记载,填补宋代到清初天文方面的空白。
三、第一次把星图倒过来,改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四、浑天和坤舆,天文地理两“全”其美,二者缺一不可。
五、国内外发行了许多单行本。
六、迄今为止康熙年星图原《图稿》拓片只发现了本人收藏的一幅(八联)。
七、清末北洋水师的教材。
它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在于它存世稀少。
人 能 常 清 静 天 地 悉 皆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