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玲 | 生活需要仪式感
作者丨白艳玲
编辑丨魅儿(ID:ai8meier)
题记: 仪式感不是形式,是面对生活的勇气……
闺蜜来家里探讨毛衣的织法,发现上周送我的咖啡还没有开封,很是诧异:“你不是爱喝咖啡吗?怎么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喝?不会是舍不得吧?”
“那倒不是,主要是以前的杯子不见了,新买的还没到。”
“杯子?什么杯子?”闺蜜一脸受惊的神色,“咖啡杯?你不是吧,喝个咖啡还要咖啡杯,你这什么时候还有小资的毛病呀?”
我以笑作答,但不是默认。
小资,原本是“小资产阶级”的简称,八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甚至一度成为颓废情绪的代名词。
然而历史走到今天,小资早已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它实质上渗透着当代人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理解和领悟。用今天比较潮流的话来说就是: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不是形式,它是面对生活的勇气。
有仪式感的人,即使面对一地鸡毛的日子,也不会迷失自我。
一朋友做全职太太五年后,老公车祸身亡。三岁的孩子需要抚养,她走入职场。曾经的全职太太,如今的职场菜鸟,其艰辛可想而知。但无论怎样清苦,她都坚持每天妆容精致,就算最初做保洁工作也是如此。后来情况好些,她会每月请自己看一场电影,买两张电影票,一张安放自己,一张安放零食。
五年后,她重新找到了一份幸福。她告诉我,对方就是喜欢她在生活面前的从容。
从容,是仪式感滋养的绝不将就的优雅。
仪式感不是造作,它是积极阳光的心态。
有一个好的心态,即使行走在无边的暗夜中,也能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拥有“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的信念。
曾经的生活是一团乱麻,我困惑过,迷茫过,突围过,颓废过,也绝望过。虽然没有想过放弃,但也找不到出口。
无聊至极时,去参加同学聚会 。宴会上,获悉同学A奋斗多年,依然清贫如洗。雪上加霜的是,去年,老婆终于对他失去信心,去寻找新的幸福了。听闻他的现状,让人不由心生同情,感慨生活不易。
同学们本能地安慰他,他红了眼圈,却强忍了心酸,豪气干云道:“感谢各位兄弟姐妹,放心吧,等哥们发了财,一定请你们做一回有钱人。到时候一人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怎么样?哥们豪气吧!”他的无厘头瞬间笑翻了一桌人。
我却发现他在众人欢笑时用手背迅速拭去眼角的泪花,然后轻轻地把腿上有些倾斜的餐布郑重地拉好铺平,又对前来收拾骨碟的服务员很自然地说了句谢谢,音调平和。
那一瞬,我被他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郑重、礼貌所惊醒。那是一种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执着态度。
我幡然醒悟。
生活质量其实是由认知和态度所决定。
以前,我总想把生活理出个头绪,以为有了头绪就可以做生活的主人。殊不知生活是一张网,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又怎么能理得清呢?
渐渐明白,生活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的交错缠绕。因为困顿,惊喜出现之后才学会珍惜。
很多时候,生活是一杯咖啡,初尝苦涩,但细品之下又会有一丝香甜。所以生活有时需要慢下来,慢下来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因此,我喜欢在阳光暖暖的午后或者细雨敲窗的清晨,一边用开水把欧式金边陶瓷专用咖啡杯、碟、勺温热,一边让耳朵感受音乐的流淌,然后把速溶咖啡粉倒入杯中,冲上开水,坐下来缓缓地搅动,搅动,用欣赏的目光静静地看香雾袅袅升起又氤氲在空气中,看着看着,好像有什么就被放下了,感觉轻松。其实,喝咖啡有时喝的是一种心情。
我喜欢用透明玻璃杯泡茶,因为可以欣赏干瘪苍老的茶叶在热情的水的怀抱里慢慢地舒展筋骨,重新焕发出苍翠的生命活力。
我喜欢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独处的时光,静静地,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等一等掉队的灵魂……
想起村上春树在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说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快乐,人生就是干巴巴的沙漠。这些细微的快乐,是生活的绿洲,会带给人光明,希望和勇气。
仪式感不是矫情 ,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不辜负。
作者:白艳玲,一名普通的初三语文老师,喜欢与书为伴的日子。有若干作品发表在《禹平文学》《读后感杂志》《汗滴化雨伴笔耕》《文海听涛》《醉歌文苑》《红韵品读》等平台上。愿与天下文友共同进步。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