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长江、黄河一样,...

读经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长江、黄河一样,不知源,怎么去治理、利用和发展。历代名医没有不熟读经典的。张仲景就是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的基础上,撰写成《伤寒杂病论》的。清代名医徐大椿写了一篇《医学渊源论》,他要求医家要参考《本草》,穷《内经》,熟《金匮》、《伤寒》,特别要重《内经》之学。秦伯未先生提出:“余之教人也,先之《内》、《难》、《本经》,使知其本也;次之以《伤寒》《金匮》,使知变也;次之以诸家之说,与以博也;终之以诸家医案,与以巧也。”岳美中先生也提出温课与自律规划,他自己以五年为期,温习了《内经》和清代各家温热名著及历代其他各家专著。

读经典关键在于有恒心,有计划,有笔记,养成天天读经典,天天有体会的习惯。我学习经典的方法是:抓住要点,结合临床,由粗到细,缜密思考。
抓住重点,就是要有选择地去读,例如学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是重点;学习养生论,《素问》前四篇是重点;学习经络,《灵枢·经脉》等几篇是重点;学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重点;学习脏腑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等是重点。结合临床,就是学习不要落空,结合临床理解深,有的放矢记得牢。由粗到细,是讲先统看,后细读,“一目十行”是读书之大敌。缜密思考,是讲学习要用脑子,正面、反面都要考虑到。

我对经典的学习,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学习《伤寒论》,我认为从方证学入手是一个好办法,一个方证一个方证地去探索。我喜欢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为了掌握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特点,我花费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查阅相关质料,还写了八千字的读书笔记,这只能算是初步学习。对每一个方证,我们都要搞清楚它的形成原因、证候特点、药物性能、配伍结构、适应病证、病势转归等,而要明白这些问题,则须先搞清楚它的语言逻辑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