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较量 | 育儿杂谈8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先聊几个和孩子互动的场景。
有一天,我儿子和侄女一起玩,他们俩每次玩都要叫上我,但我真的有时候很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游戏。好不容易我侄女过来和我儿子玩了,他们俩孩子不好好去玩,干嘛还要拉上我?我根本不愿意参与小孩子的游戏啊!
侄女过来拉了我一会儿,我好说歹说拒绝着。我坐一旁刷会儿手机不香吗?每次参与他们的游戏都要放弃自我,跟随着他们的剧情走,好累。
侄女看叫唤我无果,就站在一旁沉默了一会儿。这时候,我儿子说:我来!我来叫我妈!
然后就凑了上来,各种赖皮,一会儿要打我,一会儿恐吓威胁我,一会儿哭闹。
我一边应付着他的折磨,一边心里很吃惊于他刚才那句那么笃定的话:我来!我来叫我妈!
这句话里我听出了他的势在必得。听出了他的经验丰富。听出了他对我的藐视。
我想,看来在我和儿子相处的不是很长的岁月里(他4岁),他已经很清楚:他是能搞定我的。
不是吗?他真的很能搞定我。
比如,我气的打了他肩膀一下,他会用力地把肩膀凑向我,大声说:摸摸!
我打了他屁股一下,他会撅起屁股朝向我,大声说:摸摸!
他不答应自己被我打,必须摸他一下他才觉得补回来。
不摸,他就会一直持续这个动作,直到我摸他为止。
为什么我就是会摸他呢?我也纳闷。也许我真的屈服于他的坚持:怎么可以这么执着一定要让我摸摸?
也可能,他笃信我就是会摸他,所以,他可以坚持。
哦,那天他跟侄女说由他来叫我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最后还是去了。因为他的势在必得,因为他真的会不停捣鼓我,因为我真的受不了他。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儿子要我给他拿电脑看视频,我听着他一直叫着”妈妈,妈妈“,突然间心血来潮,对他说:你叫芳芳姐姐,我就去给你拿。
他愣了一下,没接我这个茬。继续跟我说:妈妈,你去帮我拿电脑。
我也继续:你叫我芳芳姐姐,我就去拿。
那一天也不知道怎么的,我坚信他会叫我,因为他很想看电脑视频;那天也不知道怎么的,我儿子坚决不叫,还是叫着妈妈,你去给我拿。
我们僵持了一段时间。
后来,他伸出舌头舔了下我穿着短裤露出的膝盖。我去!我很讨厌他舔我,我就立马叫了起来,推开他。然后他扑了过来,继续舔,说:你不去拿,我就不断舔。
然后,我就赶紧起来给他拿了。我又失败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不断失败。
当然,也有我较量赢了的。
到了刷牙洗澡的时间,他还玩在兴头上,不肯。我说:好,那你现在不洗,今天我就不给你洗了啊!要么等下你自己洗,要么就不洗了。
他一般就不情愿地对我使着白眼过来了。
或者,我让他睡觉,他还在吵闹,我一般大声叫道:一,二……还没叫道三,他就气冲冲地过来躺下了。一边过来一边嘟囔着,很有意见,但也拿我没办法。
当然,我也狠狠打过他一次,还拍下屁股被衣架打的红印子给他看,他看到妈妈暴躁得像狮子的样子,也会害怕,更害怕妈妈有时候的威胁:你再这样,我要变成狮子啦!
我想每个父母列举出的和孩子较量的日常,肯定也是非常多的。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和孩子较量的过程。
这是一定的,因为两个自我不可能不发生冲突。
(图片来源:pisabay.com)
每个人都有需求。在关系中,当需求产生冲突时,一方就会想控制另一方。如果其中一方的自我总是被控制,那么,ta的自我就慢慢被吞噬。最后,要么抑郁,枯萎,失去生命能量;要么反弹,爆发,一定要反抗到底。抑郁或者爆发,都是两个极端。显然都不好。
在中国的很多亲子关系中,就经常发生孩子的自我不断被压制的情形。从小开始,在每一次孩子反抗时都采用父母的权威压制,等到孩子大的时候,他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抑郁,也是一种反抗。
所以,试试看,让这种较量变成一种日常,双方都在真实的关系中互动。
作为父母,只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亲密的人,只要对自己真实,不总是牺牲自己,不死守着自己的权威,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和孩子较量。而孩子,他们天然就想和我们较量,比划比划。
较量,就是有时候你赢,有时候我赢,但两个人还是在这个关系中相处着,流动着各自的想法,感受和攻击性。会感受到自己有力量,也会因为双方在关系中的妥协,感受到双方对关系的在乎和爱。
(图片来源:flickr.com)
我个人认为在关系中放开这种较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我们愿意参与较量,说明我们都是真实的,并没有以一种高架子绑架自己,绑架孩子。父母承认孩子是我们较量的对手,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愿意和孩子较量,也是对自己的允许:我们没有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父母,只能满足孩子,不能与孩子对抗。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孩子可以在这个家庭试验场里,提前学习未来如何与人相处。
孩子要明白,他的所有需求,不一定都会得到满足;他也要了解,有人的地方就要互相商量,别人的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父母也会明白,孩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真的不是我们以为的依靠权威就可以搞定的小动物。如果忍不住生气了,暴躁了,过后也是要诚恳道歉的。当然,孩子也一样。孩子也必然会这样,只要父母在关系中是这么做的,孩子也一定会学习到。
其次,父母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真实的,流动的。如此,父母不会太有牺牲感和付出感,因为当父母觉得有情绪时,可以自如表达;孩子也不会太极端,只能屈从于父母或者没有界限的无法无天。
父母在较量中输了,会带给孩子力量感,孩子知道他是可以表达自己,为自己争取,为自己发声的;孩子在较量中输了,会让他学习到真实关系的界限在哪里,有哪些事就是不能做的。同时,父母赢了,这种权威和力量感,也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他们知道,我的父母,没有那么虚弱。这种父母力量感带给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也是孩子力量感的来源。
再次,学会如何处理冲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我在咨询工作中有很多人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的。甚至于,他们根本谈不上如何处理冲突,因为他们完全不敢面对冲突。他们不敢让冲突出现,实在无法避免时,可能就会采取逃避,或者赶紧息事宁人的方式。这并不利于他们处理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较量中,我们和孩子不断在面对冲突。我们离不开彼此,于是也只能一次又一次来学习怎么面对和处理冲突。当我们不再害怕冲突,我们也就拥有了深入亲密关系的能力。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