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二十九章:清热燥湿

  …………………………………………………………………………………………………………………………

  第二十九类:《清热燥湿》

  (9味/半夏、黄连、黄芩、黄柏、槐枝、苦参、秦皮、白鲜皮、功劳木)

  …………………………………………………………………………………………………………………………

  《半夏》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三叶半夏、地巴豆、三步跳、水芋、地文、水玉、三叶老、燕子尾、蝎子草。

  药科——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产地——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肺。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头晕不眠,痰厥头痛(非此不除),湿痰冷饮,咳喘痰多,胸膈胀满,呕吐,反胃。

  现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梅核气,急性乳腺炎,矽肺。

  参治——惊悸,眩悸,小儿惊风,风痰,目不瞑,重舌木舌(肿大塞口),语音不出,贪睡易惊,嗜卧不收,昏瞶闷乱,忧悉不乐,失血,吐血,下血,崩中,外伤性出血,中寒停饮,伤寒寒热,产后晕绝,肢体沉重,手足逆冷,气促,头痛,目眩,眉棱骨痛,口燥,牙痛,喉痹肿塞,骨鲠在咽,喉中涎声,瘤瘿,心痛,咳结,痰结,胃冷,肠腹冷,肠鸣,堕胎,带下,白浊,疟疾,霍乱,黄疸,疟疾,便结,小便自利,梦遗,鸡眼,诸瘘五六孔相通,饮酒过多,痈疽发背,蛇伤,蝎螫毒。

  药理——下气,止汗,镇咳,催吐,健脾,开胃,抗癌,抗矽肺,抗生育,抗早孕,抗心律失常。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痈肿痰核)。生品令人吐,熟品令人下。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生品内服宜慎。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羊血、海藻、饴糖。孕妇慎服,血证者慎服,燥痰者禁服,阴虚燥咳者慎服,津伤口渴者慎服。

  …………………………………………………………………………………………………………………………

  《黄连》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云连、雅连、川连、王连、味连、支连、鸡爪连。

  药科——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产地——栽培于四川。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胆、心、脾、胃、肾、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高热神昏,血热吐衄,湿热痞满,消渴,心火亢盛,目赤,耳道流脓,牙痛,呕吐吞酸,泻痢,黄疸,湿疹、湿疮,痈肿疔疮。

  现治——高血压,萎缩性鼻炎,化脓性中耳炎,口腔颌面部炎症,上颌窦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肺结核,大叶肺炎,小结胸病,肺脓肿,百日咳,肺白色念珠菌病,溃疡性结肠炎,骨关节结核窦道,布氏杆菌病,蛔虫病,皮肤癌染性炎症,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化脓性感染,猩红热,多型性渗出性红斑。

  参治——心肾不交,心窍恶血,惊悸,怔忡,狂躁,心乱,错语,呻吟,脏毒下血,妇科疾病,少阴病,伤寒,五劳七伤,五脏冷热,盗汗,头面颈项作痛,眼科疾病,口舌生疮,口干不得卧,唇齿作痛,齿龈溃烂,白喉,咽喉肿痛,脓胸,脾受湿气,胃脘痛,肠辩腹痛,肝火,妊娠子烦,胎毒,疳虫,霍乱,小便甜,肛裂,痔疮,妇人阴痛,甲赤痛,根管疾病,酒毒,麻疹,烧脓疱疮,痈疽肿毒,疮疥,汤火烫伤,药中巴豆。

  药理——益气,止血,除水,长肉,除疳,杀虫,调胃,厚肠,安心,润肺,镇肝,益胆,利骨,明目,解毒(酒、巴豆、轻粉、服药过剂烦闷等),抗菌,抗炎,降压,降血糖,抗病毒,抗溃疡,抗腹泻,抗原虫,抗脑缺血,抗微生物,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梗死,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DNA的合成。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牛膝、款冬。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白僵蚕。忌猪肉。产后不眠者忌服,惊悸不眠者忌服,脾虚泄泻者忌服,胃虚呕恶者忌服,泄泻腹痛者忌服,血不归元者忌服,阴虚下血者忌服,血虚发热者忌服。

  …………………………………………………………………………………………………………………………

  《黄芩》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小黄芩、黄芩茶、山茶根、土金茶根、腐肠、空肠、经芩、元芩、内虚、黄文。

  药科——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产地——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胆、脾、肺、大肠、小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血热,吐衄,暑温,湿温,高热烦渴,湿热痞满,胸闷呕恶,肺热咳嗽,胎动不安,黄疸,泻痢,痈肿疮毒。

  现治——高血压病,病毒性眼病,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肾炎,肾盂肾炎,传染性肝炎,肠炎,钩端螺旋体病。

  参治——太阳与少阳合病,六经实火实热,上焦之火,下焦之热,胃经有热,瘟疫,热毒,肌表热,风热,潮热,骨蒸,壮热,发热,寒热往来,饮水不止,小儿心热惊啼,失血,血闭,少阳头痛,太阳头痛,肝热生翳,目赤肿痛,眉眶痛,口苦,牙龈作肿,鼠瘘,喉腥,发背,奔豚,肺痨,肺痿,肺痈,乳痈,大肠闭结,肠澼,崩中下血,产后血渴,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便血,膀胱火,五淋,淋露下血,斑疹,火疡,疽蚀,灸疮血出,火丹,恶疮。

  药理——下气,逐水,利尿,消谷,消痰,排脓,防腐(外洗创口),调经,保肝,凉心,镇静,清咽,通寒格,利小肠,促进免疫,抗菌,抗炎,降血压,降血脂,抗凝,抗病毒,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延缓白内障,保护肾损伤,低剂量促进免疫细胞增殖,高剂量抑制免疫细胞增殖。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脾胃虚寒者忌服,血枯经闭者忌服,血虚胎不安者忌服,阴虚淋露者忌服,气虚小便不利者忌服,脾虚泄泻者忌服,肾虚溏泻者忌服,脾虚水肿者忌服。

  …………………………………………………………………………………………………………………………

  《黄柏》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黄柏、黄皮树皮、黄檗皮、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药科——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树皮。

  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及湖北等地。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肾、膀胱。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主治——盗汗,骨蒸劳热,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带下,遗精,湿疹瘙痒,疮疡肿毒。

  现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结膜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上颌窦炎,肺炎,肺结核,肝硬化,慢性肝炎。

  参治——鼻洪,泻血,下血,便血,发热,伤寒,怔忡,恍忽,五脏肠胃中结热,肌肤热赤起,消渴,筋骨疼痛,小儿头疮,头晕,多泪,目赤肿痛,耳部湿疹,鼻中生疮,唇疮痛痒,舌上生疮,小儿重舌,口干,心火心热,蛔心痛,肺壅,奶发,妒乳,肾水不足,腰膝无力,脐中痛,肠风,膀胱龙火,疳虫,痔疮,后分急热肿痛,男子阴痿,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下阴自汗,遍身不干,过敏性药疹,热疮疱起,虫疮,疥癣,痿躄,诸痈疽发背,小儿脐疮不合,小儿脓疮,阴疮损烂,烫火伤,打扑挫筋(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药理——祛痰,除劳,安心,洗肝,明目,抗炎,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病原微生物,抗病原虫,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心脏,促进胰腺分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12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干漆。脾虚泄泻者忌服,胃弱食少者忌服,阴阳两虚者忌服,上热下寒者忌服,产后血虚发热者忌服,小便不禁者忌服,阳虚发热者忌服,伤食发热者忌服,少腹冷痛者忌服,金疮发热者忌服,痈疽溃后发热者忌服。

  …………………………………………………………………………………………………………………………

  《槐枝》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槐嫩蘖。

  药科——豆科植物槐的嫩枝。

  产地——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肝、心。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散瘀,止血,杀虫。

  主治——目赤,心痛,崩漏,赤白带下,痔疮,阴囊湿痒,疥癣。

  现治——目痒难忍,皮肤瘙痒。

  参治——痔核,疥癞,洗疮,蝎毒。

  药理——涂癣(烧青枝取沥),解蝎毒(嫩蘖枝炮熨),预防和治疗心脏病,预防和治疗中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摄氧水平。

  用法——水煎,浸酒,研末,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烧沥涂)。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苦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牛参、川参、苦骨、地骨、地槐、野槐、好汉枝、山槐子、野槐根。

  药科——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产地——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心、胃、大肠、膀胱。

  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主治——麻风,便血,赤白带下,黄疸,热痢,尿闭,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现治——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小儿肺炎,急性肠胃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滴虫性阴道炎(煎汤洗患处),血吸虫病腹水。

  参治——一切风疾,麻木不仁,大风手足烂坏,齿缝出血,肠风下血,血痢不止,痔漏出血,酒毒下血,食毕头旋,眉毛脱落,旋耳疮(又名月蚀疮),瘰疬,鼠瘘,胃气冲熏,失饥大食,大肠脱肛,大小便不利,人肠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热足肿,皮肤破烂,下部疮漏,瘾疹,遍身风癞,疥癞,脓窠疮,腊梨头,诸恶疮,汤熨火烧。

  药理——利尿,平喘,抑制免疫系统,抑菌,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滴虫,抗心律失常,拮抗中枢兴奋作用,抗心肌缺血升高白细胞,抗病原微生物,麻痹中枢神经,保护胃黏膜损伤,扩张血管。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汤洗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恶贝母、漏芦、菟丝子。脾胃虚寒者忌服,肾虚无热者禁服。

  …………………………………………………………………………………………………………………………

  《秦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秦白皮、蜡树皮、樊槻皮、岑皮、木皮、梣皮。

  药科——木犀科植物尖叶白蜡树的枝皮或干皮。

  产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涩。

  入经——肝、胆、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热痢,泄泻,赤白带下。

  现治——慢性气管炎,急性肝炎,痛风性关节炎。

  参治——小儿惊痫发热,小儿变蒸发热,麦粒肿,眼睛上疮,血崩不止,便干燥,牛皮癣。

  药理——祛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炎,镇痛。

  用法——水煎,丸剂,外用(煎洗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茱萸。恶苦瓠、防葵。脾胃虚寒者禁服。

  …………………………………………………………………………………………………………………………

  《白鲜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藓皮、鲜皮、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野花椒根皮。

  药科——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脾、胃。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主治——风湿痹,黄疸,尿赤,风疹,湿疹,湿热疮毒,黄水疮,疥癣,疮癞。

  现治——急性肝炎。产后中风,产后风虚,鹅掌风,外伤出血。

  参治——肺藏风热,鼠疫已有核,痫黄,皮肤瘙痒。

  药理——解热,抑菌,抗癌,抗生育,抗受精,抗心律失常,收缩血管,收缩子宫,缩短凝血时间,松弛血管,增加心肌张力,增强心肌收缩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汤洗或研粉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虚寒证禁服。

  …………………………………………………………………………………………………………………………

  《功劳木》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杨木、土黄连、土黄芩、土黄柏、刺黄柏、老鼠黄、老鼠刺。

  药科——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细叶十大功劳的茎。

  产地——阔叶十大功劳(分布于陕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细叶十大功劳(分布

  于湖北、浙江等地)。

  药类——清热燥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目赤肿痛,胃火牙痛,湿热泻痢,痢疾,黄疸,痈肿,疮疖。

  综治——黄疸型肝炎,肠炎,痔疮。

  药理——抑菌。

  用法——水煎,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体质虚寒者忌用。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