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义桂:不该被遗忘的世界级中国低男中音歌唱家 | FantasticClassics

1957年,在中国台湾巡演时,斯义桂伉俪与蒋中正在一起

斯义桂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今年是二十世纪具备国际顶尖水准的著名美籍华人低男中音歌唱家斯义桂Yi-Kwei Sze)先生,逝世25周年的纪念。

斯义桂,岳林街道斯张村人,生于上海。1930年初中肄业,17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现上海音乐学院前身),首先学习小提琴,然后再改学声乐。

在俄罗斯歌唱家弗拉基米尔·苏石林(Vladimir Shushlin)的指导下,学习西洋美声。毕业后参加上海工部局乐队(现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和苏石林办的歌剧院,常在坐落于蒲石路(今长乐路)、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口的兰心大戏院演出。

一、早年的美国时光

1947年移民美国后,斯义桂开始跟艾迪斯·沃克(Edyth Walker)在纽约市从事声乐研究,同时继续随传奇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亚历山大·基普尼斯(Alexander Kipnis)求学。

同年,他与李蕙芬(Nancy Lee)结婚,他俩当初是在上海国立音专结识的。斯夫人李蕙芬在移民美国后,来到位于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钢琴。在斯义桂的早年,以及在他后来的表演岁月当中,斯夫人李蕙芬都频繁地在钢琴上陪伴他,为他的声乐表演弹钢琴伴奏。

1947年末,斯先生在纽约市市政大厅完成了他个人的首次登台公演。1949年,他成功完成了他的首场独唱音乐会,同时这也标志着他成为了第一位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唱的美籍华人艺术家。

1950年,斯先生在旧金山歌剧院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依达》里饰演剧中埃及法老一角,实现了他自己在美国的歌剧首秀。

自此,他的职业演唱生涯很快便开始迅速升温,斯先生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地巡演。熟练掌握有六门语言相关声乐保留曲目的他,在NBC电视台歌剧院、纽约市立歌剧院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以及费城、匹兹堡、新奥尔良、圣安东尼奥等地的歌剧院登台献演。

1955年4月,斯义桂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在达拉斯合作朱塞佩·威尔第《安魂曲》

还有应澳大利亚广播之邀,在1953年进行了成功的澳大利亚巡演,以及1957年的远东巡演。

1959年,斯义桂应邀到中国台湾地区演出,由他演唱的《老人河》、《教我如何不想他》、《满江红》等歌深受台胞欢迎,斯义桂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斯义桂演唱的《满江红》

斯义桂一生最值得被注意的一场演出是1954年在联合国,为庆祝联合国日的那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音乐会,当时由法国指挥大师夏尔·明希(Charles Munch)负责执棒,斯义桂作为低男中音独唱参演。

1957年,斯义桂荣登《音乐美国》年鉴封面人物

1960年,他二度重返联合国,再次作为低男中音独唱,参演了另一场由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执棒费城管弦乐团演出的“贝九”。

斯义桂演唱的《嘉陵江上》

二、20世纪60年代打开的新视野

1961年,斯义桂受邀在一场国宴上为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FK)作表演。在后台向斯先生致贺的肯尼迪总统,鼓励他作为美国的一名文化大使,去到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1961年尾,斯先生以一轮英国、荷兰和德国巡演,实现了他个人的欧洲首演,这次巡演也预示着他后续多次欧洲公演的开端。

斯义桂职业歌唱生涯的最高光时刻是他随“指挥帝王”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执棒下的两次演出,其一是1963年在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跟卡拉扬合作公演的威尔第《安魂曲》(Messa di Requiem),以及1965年随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BPO),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演的一连五场“贝九”。

除此以外,斯先生还曾随荷兰指挥大师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指挥下的伦敦交响乐团(LSO),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出过穆索尔斯基《死之歌舞》(The 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与此同时,他还曾跟海牙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CO)、伦敦爱乐乐团(LPO)、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等欧洲乐团有过成功合作。

斯义桂的很多唱片录音都是跟著名的钢琴伴奏布鲁克斯·史密斯(Brooks Smith)一起灌录的,这其中包括他为荷兰IRAMAC厂牌录音的勃拉姆斯、穆索尔斯基、舒曼和齐尔品创作声乐作品。这些唱片录音为斯先生带来了很多荣誉,包括1966年的阿姆斯特丹爱迪生大奖、1966年和1967年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国家学院大奖,这一国家学院大奖组委会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颁奖晚宴。

斯义桂与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在一起

1966年,斯义桂与钢琴家范·克莱本,以及指挥家安塔尔·多拉蒂夫人一起在爱迪生大奖晚宴上

很多年来,斯先生都在频繁地跟波士顿交响乐团(BSO)、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NY Phil)、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SFSO)和芝加哥交响乐团(CSO)等美国一线乐团进行合作演出。

1968年,斯义桂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

斯义桂凭借其在西方音乐世界的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与管弦乐队合作音乐会和歌剧演出当中,那充满力度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收获了无数佳评。

在繁忙的巡演日程排期之余,斯先生在1963-1970年间,还成为了科罗拉多阿斯本音乐节艺术家学院的一名成员。

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回馈

斯义桂演唱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1970年,斯先生应他的朋友维克多·巴滨(Victor Babin)之邀,开始任教于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声乐系。1973-1980年,斯先生转至位于罗切斯特的伊斯曼音乐学院,作为声乐教授继续任教。

1974年和1975年,斯义桂分别随悉尼交响乐团和英国室内乐团,在香港亚洲艺术节上进行了公演。

1978年6月,斯义桂应时任港督麦理浩爵士邀请,到香港参加第四届亚洲艺术节。他分别与香港中乐团和香港管弦乐团(HK Phil)合作,担纲两个节目的表演,以此作为告别演出。

1974年,斯义桂伉俪与时任港督麦理浩爵士;

1974年,斯义桂与中国香港女演员卢燕

斯义桂与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的“船王”父亲董浩云在一起

香港亚洲艺术节闭幕后,斯义桂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回国访问。他在上海会见了家乡亲人和昔日好友。1979年3月中美建交,斯义桂作为美国代表团B组组长来到北京进行访问,10日下午宋庆龄特地邀请他参加会见,共进晚餐。

1979年,斯义桂在上音的8人大师班,当时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的500名学生专程前往旁听

1979年7-12月,应文化部之邀,斯义桂以访问教授身份,到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期整整一个学期的讲学。他从美国带来了装有教材、乐谱、资料、唱片、录音带,乃至录音机、立体声唱机等18件行李,作为馈赠母校的礼物;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在历经十年浩劫的摧残和蹂躏后得以加速重启。

斯先生在引领有天赋的中国音乐家,赴美进一步深造这件事情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1年,在伊斯曼音乐学院上演的一场音乐会,是以伊斯曼音乐学院的海外中国学生之名演出的。这场音乐会驱使斯义桂伉俪成立了为海外中国学子而设立的斯义桂和李蕙芬奖学金基金。

1982年,斯先生从伊斯曼音乐学院退休。退休前,伊斯曼音乐学院以一场音乐会向斯义桂致敬,这是对他作为一名表演者和一名教师,所成就杰出职业生涯的最好表彰。1987年,伊斯曼音乐学院更是揭幕了一幅斯义桂肖像画,再次向他表达崇高致意。

1994年5月11日,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斯义桂先生,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七十九载春秋。

斯先生在美国的遗孀——斯夫人李蕙芬女士,根据斯义桂生前愿望,从大洋彼岸寄来了斯义桂生前最喜爱的套装,在故乡奉化建造了一座衣冠冢,斯义桂之子斯端仑设计了体面的墓碑,碑上嵌镶着一张斯义桂黄金时代的烧瓷照片。按照炎黄子孙的伦理观念,斯义桂终于落叶归根,魂返故里。

1997年清明,李蕙芬女士从美国飞来奉化,祭扫亡夫。这个时间和斯义桂弃家渡洋,到西半球闯荡世界,相隔正好半个世纪。

斯义桂演唱的《红豆词》

斯义桂以其独一无二的身份,成为了第一位在真正意义上取得了重大国际成就的中国歌唱家。他曾被拿来与基普尼斯(Kipnis)、昆兹(Kunz)和夏里亚宾(Chaliapin)进行比较。柏林的德国《世界报》(Die Welt)称赞他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歌者之一”。

上述图片:©http://www.yi-kweisze.com

Fantastic

Classics

@酌乐古典

@酌乐古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