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办?这位校长推荐4种实用工具
作者丨刘菲菲,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校长
来源丨新校长传媒
随着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小学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管理团队的能力也越来越被大众关注。
由于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因教学成绩出色而被选拔到行政岗位,因此他们大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不清楚行政管理在学校中的价值,不明晰自己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或者不知道如何去领导被领导者,等等。
中小学校长如何把握正确的思路和方向,找到最适当的方法,迅速提升行政人员的管理素养,进而改造学校的行政团队?
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不是喊口号、讲大道理,而应聚焦问题,借助一些管理工具,积极探索变革的方式方法,形成最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范式。
01
绘制“学校管理框架结构导图”
实现行政团队“抱团式发展”
中小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通常是在每个学期初,用一张表格或一段文字来明确每位行政人员的分工内容。
其优势体现在,简单明了告知行政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然后每个人根据所分管的工作各司其职;其不足在于,每位行政人员聚焦的是“小我”,他们将自身的发展和定位锁定在一个比较有限的空间里,容易沦为任务驱动型管理者,难以形成大的管理观。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基于“共享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提出了“抱团式发展”的思路。
每个学校的管理团队中,都有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成员,他们存在不同的学科背景、经验差异,也形成巨大的互补优势。
学校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绘制学校管理框架结构导图,按照管理的逻辑结构组建多个小团队,这些小团队既有共同愿景,还能够在面对各种评价评比时感知“亲友团”的力量,由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例如,某校是一所老校,因为外出支教、提拔调离、休产假等原因,行政班子60%的成员都有所调整,40%的成员是新任行政人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行政“速成”局面。学校借助管理框架结构导图,形成了一个纵横而不交错的管理网络。
其中,德育部、教学部、校务部三个部门的九条线(包括党小组、年级组、办公室、中队辅导员团队、总务后勤、工会、职代会、考核组、督导员)各司其职,每条线涵盖28个主要服务对象,管理由此条分缕析。
行政团队的两个核心人物(校长、书记)分别担任三个部门的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引领其他行政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查补薄弱环节,提高管理质量。他们把培养其他行政人员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一个研究课题,及时进行个案分析,由此促进整个团队的能力提升。
02
梳理问题归因的“鱼骨图”
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策略
笔者曾在一所新学校工作,因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剧增,导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60%的教师来自学校自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
笔者有一次和一位主任去一个班里听随堂课。虽然已经开学两个多月了,但是这个班的班级常规还没有抓到位,教师讲课时,大部分孩子的倾听习惯都很不好,教室里闹哄哄的。
主任一边频频起身用眼色、用提醒来帮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一边很焦急、很愤怒地对我说:“校长,如果我是家长,我真的想把这个老师赶下讲台!”
主任的话让我十分震惊。我问她:除了把她赶下讲台,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她一筹莫展地摇了摇头。
针对此类问题,我将西方管理界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鱼骨图(又名因果图、石川图,指的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引入学校管理中,为干部们发现管理问题、剖析缘由、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的思维导图。
比如,针对“把老师赶下讲台”这个问题,其原因至少可以找到六根主要的“鱼骨”,如招聘教师条件设定较低、招聘教师的流程不完善、教师任职前培训不够、团队指导乏力、聘任教师自身动力不足、教导主任专业引领不到位。
接下来,可以围绕这几根“鱼骨”,寻找枝节“鱼刺”,然后将这些原因进行排序,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最终形成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团队指导乏力”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 “五步行动法”。
一是通过调研分析法,重点了解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从教需求、困惑、痛点、盲点;
二是通过分项结对法,以师徒结对的方式,从教学、班级管理、基本技能等不同领域分项结对帮扶;
三是通过目标导向法,明确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帮助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角色转变;
四是通过“事上研磨”法,引导他们积极听不同项目师傅的课,并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每天撰写班级管理反思日志,不断改进班级管理方法;
五是通过“一日蹲点法”,促使学校行政管理督学团队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深入观察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细节和流程,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经过上述五步行动,“团队指导乏力”这根“鱼骨”逐渐软化,不再成为教师发展“如鲠在喉”的“鱼刺”。诸如此类,我们将“鱼骨”逐一剔除、逐一优化。
03
开展“团队PK式”管理
激发活力、形成合力
每个管理团队都有高手,也有新手。高手是否都愿意做新手的“引路人”?并不尽然。
在大多数学校,教学部门的行政人员会更多地关注教学教研和质量检测;德育部门的行政人员则偏重于行为表现和学校活动;党务部门的行政人员往往只在开展党员活动或者党建资料整理时“抛头露面”。
各部门之间因为分工不同而常常你干你的、我说我的,有时候甚至还会因为大家都想做出成绩而争抢资源,或者纷纷布置“管理作业”,使得教师苦不堪言,但又没有合理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对行政工作的不满,学校管理似乎“一团和气”,却又“暗流涌动”。
那么,是否能够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来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笔者认为,团队PK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式。“PK”反对传统的“大牌”沙龙,能够“人尽其才”。目前,学校管理团队中的书记、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大多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派,校长的人事自主权较小。
在这样的机制下,学校可以尝试增加管理团队储备力量,借助团队PK的管理方式,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激活管理团队的良性竞争。
比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行政辅助岗位”,公开招聘一批有意向参与的教师,分别充实到“教学部”“课程部”“德育部”“教导处”“后勤部”等团队中,每个团队2~3人。
每位新增管理成员首先要保证工作量饱满,并主动承担主科教学;其次还应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对管理有参与热情,并具有良好的辐射带动能力。将管理团队分部门搭建起PK阵营之后,还要为每个团队明确职责,每个团队要在月初填写月工作报表。
各部门除了根据年初确立的工作计划安排“自选”动作,还要设立一些“指定”动作,即学校核心工作或指定目标,以便校长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调控方向,避免出现临时性工作互相推诿的局面。
到月末时,校长要根据月初各部门的工作报表逐项落实工作完成情况,并做出点评;各团队要对本月工作简要述职并接受公开测评,然后评出优秀管理团队,并予以奖励。
这既是对每个行政管理团队的检阅,也是一种导向,真正实现了干部行不行由群众说了算这样一种民主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
而那些新增的“管理血液”思想新锐、有活力且富有行动力,其中的佼佼者能“刺激”部分上级委派的“不作为”的行政人员,从而倒逼这些人员的成长。
04
组织“案例研究式”例会
为同伴提供鲜活的实践样本
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必然是注重学习的,不少学校的行政例会,一般都会做一些阅读分享,读着书上的句子,想着云上的日子。然而,行政人员的阅读分享活动该如何组织和开展才更有效?
有的学校会每个学期共读2~3本管理书籍,有主题、有引读者、有针对性,这是比较有效而且可行的。但也有一些阅读分享没有体系、不成序列、书目庞杂,而且回避管理,流于形式,使阅读分享成了“鸡肋”和“应景之作”。
笔者认为,最好的管理是聚焦问题。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的四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按顺序履行的,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因此,检验行政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能否“预见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管理人员“预见力、执行力、领导力、决策力”的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管理团队尝试开展“案例分享式”例会,即直面管理问题,引导行政人员聚焦问题,形成案例,呈现分享,通过同伴的交流、质疑、批判、探讨,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对话意识、思辨意识、反思意识、接纳意识,从而实现“事上练兵、实战演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严格按照“主题、背景、细节、结果、评析”五个要素来进行案例撰写,这样不仅可以规范行政人员的写作思路,也更容易促使其分阶段针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
由于人人都是管理案例分享者,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站在不同的岗位,去关注、看待、剖析、审视其他部门的工作,而且必须是围绕管理的要素,用理论检验时间和行动。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人员的理性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由于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同、视角不同、情境不同,案例也异彩纷呈。在分享中,每位聆听者会深深感受其他部门工作之不易,油然而生一种“共情”思维,不仅可以化解部门之间的坚冰,而且容易形成一种大格局的教育观。
行政人员每周的管理案例分享都会整理成文字,不少中层干部的管理案例还发表于各级报刊上,为其他管理者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