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如何守护阳气,来年无病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杨建英 陈壮忠
今日冬至!俗话说“学会过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此时注意温补饮食、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等,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更好地迎接来年的“春生、夏长、秋收”,从而提高抗癌防癌能力。
冬至“阳生”需遵循“冬藏之道”,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负责人曹洋教授为广大朋友支招。
别让风从颈后生,寒从脚底入
俗话说:“风从颈后生,寒从脚底入”。颈部、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为人体阳中之阳,应防止寒气入侵,损伤阳气。注意添加衣物,穿保暖厚实的衣物,佩戴围巾等保暖之物。
而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阳虚体质的人常有脚部发凉的症状,在冬季更为明显。可在入睡前用40℃-45℃的热水或加入温热的中药泡脚,促进血液循环,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尤其适合阳虚之人。
早睡晚起,动中求静
冬季夜长昼短,寒气重,早睡晚起可以避寒就温,收敛阳气。建议晚上最好在22:00之前卧床休息,早上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活动。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但冬季运动要合理,不可过度运动耗散阳气,应少动多静、循序渐进。早晨气温低,寒性收引,血管易收缩,气血运行不畅而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患有呼吸道、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此时,可选择傍晚进行锻炼活动,静坐、散步、慢跑、八段锦都是不错的选择,使身体微微有汗,气血静而不止,调和脏腑阴阳,起到抗癌防癌的效果。
以肾为本,温补适宜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脏,肾阳则是人体阳气之本,对脏腑起到温煦、生化之效;若肾阳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频数等症状。肾既要维持足够的热量支出,又要为来年储存一定的能量,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饮食上,宜多食温阳补肾、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阳气,增加能量御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比如羊肉、鸭肉、大豆、红薯、木耳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吃太过辛辣油腻刺激之物,否则易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
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损伤脾胃,此时进补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大枣、薏苡仁、山药等;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睡眠不足,易导致心脾或心肾虚,则可选用莲子、首乌、大枣等;中年人常熬夜加班,则以补益气血为主,龙眼肉、黄芪、当归较为合适;老年人则体质较弱,容易诱发疾病,可选用杜仲、首乌等。
肿瘤患者如需进补特别是药补,应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辨证施补,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疗效;其次,脾胃功能较弱的人要慢补,忌急补、过补;再次,万物皆有阴阳,阴阳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冬日进补并不是一味大温大补,以防过补生火,而应该是“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并重,而根据身体略有偏向;最后,进补也有时效,不可补益太过。
冬令需“藏”,静谧养神
冬季要保持精神宁静安谧,静神少虑,节制喜怒,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因七情伤身。如若压力太大或情绪低落,可出门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看看书、散散步,学会控制情绪,调节心态。
冬季养生食疗方
1.砂仁鱼肚肉末羹
组成:砂仁6克,鱼肚50克,猪瘦肉150克。
用法:砂仁打碎纱布包裹备用,鱼肚浸软切细丝,猪瘦肉剁细末。先用清水适量文火炖鱼肚至大部分溶化,再放入砂仁、肉末煮半小时,去砂仁,和盐调味温服。
功效:和胃健脾,补虚养血。
适用人群:疲倦纳呆、胃脘胀闷、头晕消瘦,属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者。
2.板栗乌鸡汤
组成:乌鸡500克,板栗200克,山药50克,红枣5枚,枸杞15克,生姜3片。
用法: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大块;板栗剥壳去皮,将红枣、枸杞洗净后与其它材料一同放入汤煲中,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煮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肾益精,健脾养血。
适用人群: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大便溏泄,属脾肾两虚、精血不足者。
3.首乌红枣桂圆粥
组成:何首乌30克,红枣5枚,桂圆肉15克,白米100克,冰糖适量。
用法:以上所有材料洗净后,红枣去核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水,加入何首乌,中火煮1小时,滤出汤汁,去掉药渣。将首乌药汁倒回锅中,把其余材料加入,再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45分钟,适时搅拌,最后加入冰糖续煮5分钟即可。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黑须发,养容颜。
适用人群:面色萎黄、脱发白发、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
审签 | 陈婉允
实习生 |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