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种脉象的局限(二)
原创 明儒作品 儒道中医和意势脉学 1周前
对脉学的理解决定了诊脉思路。
意势脉学自编创伊始,就是在“现象”中走出来的。之所以从脉的意势入手,就是因为接触脉学时,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人的状态。这非同寻常,是基于中医整体观思想的角度产生出来的。
我发现,中医学所描绘的重点不在于“基本事实”,比如,人体由哪几个具体部分组成,分为几大系统等等,或者说你可以从这些基本内容进入,但是,中医学要说的不仅仅是这些,关键是后面深藏的久远而寓意深刻的内容,对此,我的理解是“境界”。
这就是我没有一头扎进具体的二十八脉的原因。状态上属于境界,它们不等同,不是哪个单一因素能够描述,而必须用多要素组合方能说到一点意思,领会一些意境。
二十八脉是脉象语言,也符合“言不尽意”的规律。比如,人在情绪激烈,歇斯底里,肝阳暴张之后,对生命活动的伤害是深刻的,而非像通常理解的那样,雨过天晴,事情过去了,机体既往不咎。脉象显示,情志牵动气血,打下的烙印是难以磨灭的,不可能恢复如初的。那么,这种伤害所留下的伤痕,可以对应哪一种脉象呢?
没有。
“言不尽意”,这是一个状态。身体不会像房间乱了,重新打理就可以恢复原状的。这还仅仅是一个状态,生命活动是多姿态的。
意势脉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简单说就是重视形,可是不泥形。由“形”提取“势”,依据“势”提取“意”,一层层透入进去。
也就是说,意势脉学遵循的还是老祖宗的观点,千变万化的有形背后,还是无形决定着有形。
希望这些观点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国意势脉学
2020-12-1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