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其章:托举线路传输能力的清华人

大家都见过顺着道路排列成行的电线杆,托举着电线伸向远方,除去传送电力的供电线,更多的就是称为明线的电话线路。就是在卫星通信、移动电话、微波、特高频无线电、电缆、光缆盛行的今日,明线仍坚守着众多的城乡。一根电线杆要托举着至少12对线路,而每对线路又可以通过载波机传送12路电话,使用的频率达到几十千周。早年的一趟电线杆能够满足100多对人的通话,通信能力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很了不起的。

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明线之间有着相互的电子信号干扰,最简单的抑制办法就是将线路定距离交叉,“以毒攻毒”,抵消掉信号的干扰。自然,交叉的方法和距离就是复杂的技术,涉及到电磁场的理论及数学方法。

明线交叉测量:是指在架空明线的线路工程测量中,测定交叉点的位置,交叉间隔长度,配置交叉区,确定终端杆和分线杆位置等系列工作的总称。取得准确的数据,正确地交叉测量和精确地施工,能够确保架空明线的交叉效果,确保通信传输的效果,计算、测试和调整就是通信工程师和线务员的典型工作。

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白其章先生,是一位中国知名的有线通信专家,他不仅对有线通信做出重大贡献,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课题,成功的完成“高十二路载波线路传输及回路间串音”课题,为等候光纤通信的全国城乡,及时提供了线路资源,保障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通信需求。用白话说,就是将明线的使用频率翻番,每对线路上,再叠加一个频率更高的12路通话,而且保证通信质量,很厉害吧?

要是知道从北京到上海、到成都、到昆明,要用多少电线杆,多少铜线,多少人维护,施工要多少人,多少时间,就知道这项技术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了。早年,增添建设一条城际明线线路,埋设电缆,都不是一件小事。

月坛南街原电信传输研究所

电信传输研究所的部分科技人员,白先生在下图二排左四

白先生说,原来上学时对无线电技术是较为熟悉的,在学校学习成绩也较优秀。参加工作后,听从组织分配改行搞有线电信工作,经过努力能够初步掌握一些有线电通信技术中的部分传输理论和实际工作。他经历过在沦陷区的日子,日本人统治很凶,同学们敢怒而不敢言,很多同学都认为,中国弱的原因是科学落后,所以大家都兴奋要好钻研科学。学好科学救中国。他当时很崇拜发明家,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到兴趣,更加热心的学习科学技术,有空闲就搞电学实验及无线电技术,在这段时期形成了热爱、熟悉科学技术的热情。

上世纪50~60年代,他主持研究成功具有当时世界水平的明线12路载波交叉制式,为解决当时我国长途干线通信能力严重不足作出了贡献,于1965年受邮电部规定为定型交叉制式,80、90年代到现在一些地区仍在使用,并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0007605号。

80年代,主持研究成功明线高12路载波线路传输技术,为当年仍占据我国公用长途干线网甚大比重的明线线路挖潜利用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1985年荣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明线载波复用多年来在150KHz以下开通应用,就是美国、德国、日本也在通信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我国直到1979年才在邮电部科技局和电信总局组织推广。一条100公里的现有线路开通高12路载波端机之后,只要二三个月即可收回全部投资,每套端机一年可积累20万元(80年代价值)。

白其章先生在这个大楼工作了20多年

红框的窗户就是计算机房

二楼红框,当年右为计算机机房,左为计算机组办公室。

记得1980年,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刚配备了天津电子仪器厂(后为天津计算机厂)生产的DJS-130计算机,这是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机器,质量稳定,一年能够开机3000小时工作。白其章先生提出要做明线项目,根据他的要求,我们增配了计算所开发的数学程序包,可以直接编制常用数学公式。在一个月之内,就准确地完成了计算,经过白先生核对,还纠正了苏联的低频段的数据差错。

白先生不愧是知名专家,那时计算机汉字系统还没有普及,他手写的复杂的公式和说明清晰准确,没有一个字的错误,记得程序调试中遇到问题,程序员一时解决不了,怀疑白先生的公式有误,白先生一听断然否定。经过我的检查,发现是程序引用出错,终于顺利解决。可见,先生的认真态度和自信,这是我们在承接全所几十个计算课题中的最佳“项目计算要求”。

线路的传输特性公式是复杂的电磁波函数,要编制程序也是有难度的,多亏徐献瑜先生的工作,为全国的计算机应用创造了条件。

这项成果并非只是论文,邮电部的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上线路定分晓,在泰安/曲阜,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区间,进行近150公里的实地测试,线路偏差符合规范,尤其是无锡/苏州段是三道担架满12个铜线回路的较长增音段,足以验证一条线路上可以开通高十二路载波的最长回路数及其开通位置,对于国内明线线路,其参考价值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实际线路的频率特性与串音参数

后来,这个项目被影响很大的《电信传输》专刊全文发表,文字、数据就有130多页,当时白先生没有助手,上线路都是他临现场,一切文字、数据都是他自行整理。那时因为一些原因,我已经离开了这个研究所,但是白先生还是将计算工作列在参与名单之中,包括申报科技奖励。不似所里个别领导,见到成绩都要加上自己的名字,作名单前缀,甚至明目张胆地强要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报告,作为自己不劳而获的成果。白先生的精神,当为科技人员的楷模。

1985年,项目得到了邮电部的二等奖,白先生电话告诉我到他办公室领取奖状,可惜当时没有条件与他合影。

自中国有了电子计算机以来,除去“两弹一星”的重点项目,在国民经济领域有许多科学家、学者使用计算机获得不少重大成果,例如北京航空学院的陆士嘉先生,还有知名医学专家林巧稚先生,她们都怀着科技强国的信念,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作出贡献,白其章先生也是其中的姣姣者。

白先生做事严谨细致,他当时自己做一切事务,分送《电信传输》,逐一写上姓名,我的名字就是他的手迹。

白其章先生(二排中)

白其章,副总工程师、主任高级工程师,1928年4月5日出生于山西太原,原籍河北通县。曾祖父由河北通县率全家迁至山西,祖父行二,五祖父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军队做事,购得房产,大家庭主要依靠房租收入为为生。

1933年6月,白其章在太原市山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上学;1937年6月,抗战爆发逃难乡下,返回太原后在家中读私塾;1939年10月,在太原市第一中学念初中、高中;1945年7月,高中毕业,当时日本接近投降,不愿到北京上日伪大学,通过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保送沦陷区学生入大学的考试,被分发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上学。1945年10月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随后学校复员返回北京,保送清华大学。1946年10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求学;1951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邮电部,后调至北京电信局长途处,长途线路工程总队实习、邮电部设计局长线室、北京电信局长途处,长途站、邮电部设计局、邮电部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组长。

1969年9月到1972年8月,湖北阳新邮电部五七干校,河南正阳邮电部五七干校;1972年9月,北京2109工程处,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80年代初以来,主持研究完成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国家通信网技术要求,1986年由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及财政部联合颁发纪念证书。

著作有《通信明线电话回路交叉规划书》《通信明线电话回路交叉计算》;翻译作品有16种,论文30篇。

1985年5月,在日本参观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1985年7月,在瑞士参加国际电信咨询委员会;1985年,被选为亚洲太平洋电信组织第二研究组副主席。1986年10月在泰国参加亚洲太平洋电信组织研究组会议,任副主席;1987年10月,在印度参加上述会议,任副主席,1987年11月在南京参加国际通信会议。

1956年,获邮电部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和奖励,1956年,被评为邮电部设计院先进工作者。1987年3月被评为邮电部机关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第八届(1983/1988)人民代表,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月因病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