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收藏]郑艳芳:妙手让碎瓷片起死回生
明朝青花瓷碗修复前后对比
郑艳芳(左)拜师著名文物修复专家于爱平
郑艳芳正在修复粉彩五子登科
秦楚网讯(十眼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一堆支离破碎的瓷器残片,如何被恢复了原貌?著名文物修复专家于爱平,为何带着她远赴重庆修复馆藏文物?她从记事起就迷恋上了收藏,在收藏过程中,她把待修复的文物比作“病人”,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文物修复手艺。就连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都曾为她做过指导。
搬家遗失母亲珍爱木箱,渐渐走上收藏之路
前不久,一部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热播,观众从中看到了破损的文物如何在这些顶级文物修复师手中焕发生机,无数观众和网友为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珍贵的“匠人匠心”所折服。孰不知,在武当山特区也有这样一位高级文物修复师。她修复的文物连业内专家都看不出痕迹,她曾被专门邀请到重庆文物机构开展馆藏文物修复工作。
她和纪录片中喜欢在太和殿骑自行车的瓷器修复师纪东歌,同是著名文物修复专家于爱平的学生。她就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民间收藏家郑艳芳。
1976年,郑艳芳出生在天门市一个普通的书香家庭,1998年来到武当山特区。
她回忆小时候,母亲有一个小木箱子,里面装着银元、铜钱、银钗等老物件。闲暇的时候,妈妈会拿出这些珍藏的宝贝,给她和弟弟讲过去的故事:外公如何勤劳,到几百里外的地方赶马车做生意换回银元;外婆出嫁时,发盘插满了银花和银钗……
听着故事,凝视别样的老物件,郑艳芳惊叹道,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的故事!从那时起,她对这些老物件就有了深深的敬畏。母亲49岁那年因病不幸去世,而因为搬家,她家遗失了这个木箱子。
深感愧疚的郑艳芳时常想做点什么来弥补。后来,她就开始收集身边的老物件,渐渐地走上了收藏之路……如今,郑艳芳不仅是拥有各类藏品3万多件的民间收藏家,还是高级文物修复师,同时入选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十堰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为收老物件,翻山走错路吃光一簸箕馍馍干
迷上收藏后,虽然收了不少小物件,郑艳芳时常感到钱不够用,平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寻觅。
思来想去,郑艳芳决定在武当山开一家古旧书店。重要的是,她在四处收购古旧书籍的同时,也能顺带收不少收藏品,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2000年,夫妇俩在武当山特区开了一家名为“古韵堂”的古旧书店。
此后,郑艳芳经常下乡,跑遍武当山周边的山山水水。那时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都靠走路,一进山就是好几天。
有一次,郑艳芳和丈夫一起去深山里面一户老乡家收老物件。由于翻山走错了路,他们从早上走到天黑,两人又累又饿,直到半夜才赶到老乡家中。由于饿了一整天, 两人把老乡家中晒的一簸箕馍馍干吃了个精光。吃光后,两人哈哈大笑。
由于经常能收到好货,郑艳芳的店开得风生水起,很多老顾客都喜欢来淘宝。
收古旧书的时候,经常也能收到一些和武当山、道教相关的物件。这些别人看来不起眼的老物件,她如获至宝。
拜访天下名师,学会高超文物修复手艺
如果把待修复的文物比作“病人”,那么让文物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修复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的文物需要被修复的也越来越多。
在收藏的路上,郑艳芳非常注重学习。她广拜名师,不仅经常向身边的高手学习,更先后多次往返北京、上海等地,向鉴定专家请教。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都曾对其的收藏做过指导。
2011年,郑艳芳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文物鉴定与修复”培训,认识了著名文物修复专家于爱平。于老师修复的古陶瓷连很多专家也看不出来,绝妙的修复功夫令她叹服!
当时,专家告诉她,学好文物修复是提高文物鉴定水平的一条捷径。因为,精细的修复不仅需要各种知识,更注重细微的区别,而细微区别是鉴定文物的法宝。
郑艳芳一直追到上海找到于爱平,拜其为师,得到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上海,她学到了更为先进的修复技术。她从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做旧等最基本的工艺学起。转眼间,当初的多数追随者已放弃修复,她却一直坚守,日积月累,学会了高超的文物修复手艺。
古瓷修复是一项极为枯燥、单调、寂寞的手艺活。在郑艳芳看来,古瓷修复的最高境界是残瓷新用的“再创作”,比如将散型的瓷片变成瓷碗上的装饰。她说:“存世文物是有限资源,通过修复师的手,在新载体中传承文化,加诸时代特点,让历史与现代勾连,修复师才能实现从工匠到艺术家的飞跃。”
文物修复师是一个专门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作为一个民间文物修复师,尤其需要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正如她所说,古瓷修复需要充沛的体力,手、眼高度配合,神思绝对沉静,当然还有审美能力及悟性。“修复瓷器要耐得住寂寞,而且有绝对标准,修复的参照系就在缺陷旁边,这是世上难度最大的工作。”如今,行家都辨认不出郑艳芳经手的修复痕迹。
记者曾看到,郑艳芳将一件“全是碎片”的明朝青花碗,通过复杂的“拼图游戏”又起死回生——12个支离破碎的瓷片,在三个月后又穿越数百年历史时空,恢复原貌。
由于她成为行内公认的瓷器修复专家,2014年,郑艳芳跟随于爱平赴重庆文物机构修复馆藏文物。
收藏和修复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传承
从开始收藏那天起,郑艳芳就有一种把藏品都展示出来,让大家看看的想法。随着藏品的增多,这种念头愈发强烈!但是苦于没有场馆和资金支持,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在一次交谈中,蔡国声得知她的想法后,鼓励她大胆去办,并为她提写了馆名。贾文忠也慷慨题字“藏道武当”相赠。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郑艳芳决定先办一家民俗馆,办起来了再一步步完善。
2014年,她买下一套一楼的房子,又租下相邻的两套房子,开始了自己的民俗馆之路。装修过程中,她按照鄂西北地区古代门楼的特点,装修了木结构的门楼。门楼装修时,她精心挑选了很多老砖、老瓦、老木头雕花板,并用收来的一对厚重的木头大门作为大门。门楼一修完,独特古老气息的大门,就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
2015年,她创办的“藏道堂民俗馆”顺利开馆,专题展出武当文化与道教文化展品。展品分四个系列:道教系列有道家神像、法器、印板、符咒、牌匾等道教藏品;武当山抗战系列有武当小学课本、报纸、大刀、汽油桶等文物;武当专题系列有清朝乾隆房县贡生登武当山手稿、武当山老照片、烟标、门票等藏品;民俗系列有老床、椅子、砚台、烟斗、帽筒等藏品。
这样的尝试仅仅是一个开头。收藏是为了研究,修复也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今年,郑艳芳正为将瓷器修复申请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对于她来说,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任重且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