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新闻热点评论不能只讲“专业主义”
3名外籍人员在青岛崂山检测采样叫嚣“中国人,出去”的风波闹得全网激愤。纵观舆情发酵始末,这里面@崂山发布 4月2日纠偏表态“坚持中国人、外国人一视同仁”及时弥补了@崂山卫计官微失当发布造成的负面升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公众对当地“崇洋媚外”的质疑性舆论情绪,后续跟进的涉事外籍人员道歉信息也比较及时,风波也随之得以暂时平息。
但前天开始朋友圈在传一篇反思评论《新闻评论不妨“慢半拍”》,我想有些话还是要说说。
这是一篇典型的传媒圈评论,保持着一贯的“新闻专业主义”风格,圈内传播较广,而从放出来的留言情况看,吹嘘成分不少,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倾向,比如新闻区别于小说的一个重要点就是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尽管这种“抢拍”会因迎合了公众情绪,而收获了可观的流量;机构媒体针对热点事件的评论不妨“慢半拍”,让事实先走,在事实清晰后再基于事实本身给出媒体的价值判断等观点性语句,似乎很有道理,也很能说服人。
但我们要知道,互联网舆论时代,评论除了要基于基本的事实外,还要同时兼顾公众对事件状态的直观反应、对回应发布的情绪反馈及综合大形势背景下的观感判断。以青岛崂山这起风波为例,网民自发上传的短视频中外籍男子“中国人,出去”的侮辱字眼尤为扎眼,在各地频发涉外不当宣传的大背景下,势必会引发全网公愤。我们可以想象,在中国青岛的土地上,几名外籍男子却喊出“中国人,出去”这种侮辱性语句,而本该严厉谴责的@崂山卫计官微 却在事后只字不提,一味想以认错、道歉来平息舆论。这种形势下,自带情绪权重的舆论怎么可能还保持着这些“新闻专业主义者”们要求的温和评论状态,反正我是真的做不到。
文中提到,这种“抢拍”会因迎合了公众情绪,而收获了可观的流量。要注意的是,迎合公众情绪,不应该成为被批判的“原罪”,公众情绪虽然有偏激的部分,但也是一种民意,也是一种声音,我们要批判的应该是盲目迎合公众情绪。收获了可观的流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无论是媒体,还是自媒体,流量一定是衡量传播力的客观标尺,如果一篇新闻报道、热点评论,没有流量支撑,安静的躲在某个角落,哪来的舆论影响力。
当然,因为刊发了新闻热点评论,收获了可观的流量,与因为要收获可观流量,而盲目迎合公众情绪去制造热点、杜撰评论,有着根本区别,因果顺序不能倒、逻辑顺序不能逆。前者无可厚非、后者应当谴责。
像青岛崂山这个事,谈不上“剧情逆转”“新闻反转”,因为网上视频呈现的部分即便还有所谓的前半段情有可原的“剧情”,也只是程度减轻而已,并不能改变公众对其恶劣言论的认识,这是舆论讨论的前提,也是新闻热点评论要考虑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