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失联,员工发公开信讨薪,便利店春天在哪?
作者:李又寻欢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532篇原创文章
(一)
在商业逻辑面前,多少年的”老兵“都没有用。
《灵兽》获悉,号称有着25年供应链行业经验的北京131便利创始人陈登旺目前已经失联。其员工在131官方公众号发文称,”自从9月15号以后,您一纸檄文告知各方公司经营不善便失去了踪迹,至今下落不明。我们200余员工对您其是想念......“
其实131便利发出资金链断裂的通知是9月18日,彼时,131公司通知合作商家于2018年9月20日~25日去总部对账核算货款,并称“对完账后会给各供应商出具回款承诺函”。
不过,按131便利官方公众号发出的这篇署名为“壹叁壹便利店一个无名小卒”的员工的说法,陈登旺在9月15日就已经联系不上。《灵兽》9月、10月及今天均拨打过陈登旺的手机,显示已停机。
“确实失联了,连警察估计也找不到他。”知情人士告诉《灵兽》。
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 图片来源/ 网络
按说,有着25年供应链行业经验的陈登旺,其公司旗下鲜食工厂也是海底捞、西贝和呷哺呷哺等餐饮及便利店的供应商,再加上4月份拿到4000万元春晓资本的融资,而且投资方应该尚没有撤资举动,也就是说,131便利店在北京也就开了30多家店,就算是亏损,也不会几个月就亏光了好几千万,更不至于会到了亏损到了人都要跑了地步。所以,玩失踪这一出,估计确实也让员工没有想到。
员工很是无奈,他们只能语重心长地公开在公众号上这么说: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试问,难道您真的要一直逃避下去吗?未来无数个夜,难道您真的能踏踏实实的睡一觉吗?当梦中你回忆起自己曾经经营的这家企业,回忆起200余名兄弟姐妹,难道您的心里就不会愧疚吗?
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您能够回来,把该发的工资发了,该了的事儿了了,仅此而已。
......
但这个要求,在陈登旺“失踪”后,估计是变成奢望了。
(二)
最近有观点说,便利店的春天又来了。因为,前几天传闻便利蜂获得腾讯高瓴的大笔投资,投资金额达到2.56亿美金,估值达16亿美元,而苏宁旗下的苏宁小店也获得增资3亿元。
《灵兽》不作评价,因为,任何业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处于春天期的企业,也有无法度过寒冬的企业。最近还有拿到了新一轮融资的便利店企业,但这不代表所有的企业都能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
况且,不能光看表面,要看数据。
号称已经在全国53个城市开出1400家门店的苏宁小店,今年前7个月营收为1.4亿元,净亏损为2.96亿元。
我们来仔细算一下,1400家店,7个月卖了1.4个亿,平均每家店7个月的营收是10万(暂且不论开店时间长短),也就是平均每个月销售1.43万元,折算到每天,不到500块钱。
这个数据足够让你发现一些什么了吗?
增资3个亿,也就将将补足了前面亏损的窟窿。如果按照苏宁未来3年要开15000家苏宁小店,简直不敢想象未来还需要多少次3个亿的增资。
根据苏宁易购的介绍,苏宁小店定位于社区、城市CBD、交通站点的便利服务,是苏宁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业态,以便利店和独立APP组合,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本地生活服务等各类需求。目前苏宁小店为自营开设,未来不排除加盟方式开设。
你们觉得,定位于城市CBD、交通站店,平均一家店一天500多块的营收,在自营模式未跑通之前,加盟的方式会更可持续一些吗?
(三)
《灵兽》曾经说过,便利蜂具备投资价值,并不代表大多数便利店企业也同样具备。可以这么说,便利峰与邻家、131这样的便利店企业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便利蜂由前去哪儿CEO庄辰超于2016年12月创办,首期储备资金10亿美元,以开设24小时便利店为主。
也就是说,便利蜂本身并不缺钱,至少不用等着钱来救命。而且与传统便利店企业相比,便利蜂打法也有区别。比如,2017年,便利蜂买断了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这使得其在商品尤其是鲜食类商品上具备了优势。此外,便利蜂还收购了无人便利店领蛙,布局无人货柜,推出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等业务——显然,它有着便利店外的很多延伸和图谋。
所以,如果便利店企业必须要依靠资本的输血才能维持生存,一旦后续融资不力无法靠自身继续发展下去,这样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可以归类到“骗子”的行列。
如131便利店,此前其在对外宣传中称日均销售额约9000元,最高接近2万元。按这个说法,平均每个月的流水也近千万元,按道理30余家店尚可勉强周转——所以,要么数据是假的,要么不仅仅数据是假的。
就如《灵兽》此前强调的,131便利店从宣布融资到宣布资金链断裂不足5个月,如果对于现金流相对充足的零售业来说,都无法获得外来资金注入就连半年都支撑不了,当时是凭什么一头扎进这个领域的?
是凭一腔热血?还是靠一头情怀?
或者,一开始就是抱着投机的心态?
(四)
说春天又来了的另一个迹象是,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史上最有利于便利店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而且给予高额补助。
10月18日,北京市商务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19条新措施。北京的居住项目规划将按每千人10到20平方米预留便利店业态空间,新开店最高补助500万元。
北京市将用三年左右时间,使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6000家以上,每个社区原则上配备2个连锁便利店,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有媒体统计,2017年北京便利店的数量仅有1500家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北京市还将增加1500家左右的便利店。
新措施中指出,北京市将利用疏解整治腾退出的空间资源,引进连锁品牌便利店经营。社区有一些此前规划其他用途的空间,如原锅炉房、煤场、煤气站、奶站等,今后也可设置便利店等便民服务设施。而且,便利店企业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审核时长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对300平方米(含)以下的便利店,不再进行验收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可以看出,北京市相关部门对于便利店发展支持力度确实够大。
政策扶持零售业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业态的发展是不是好事?当然是好事。但在《灵兽》看来,如果这个业态本身具备非常强的盈利能力以及前景,市场会自行调节,企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做出选择。补贴或扶持政策只能起到一时的促进作用。而且,具体到每个城市或区域情况都不一样,是否需要这么多便利店,或者说有没有这么多便利店的生存空间,都是问题。
但按照每个社区原则上配备2个连锁便利店的要求,就成了一种必须要有的标配——如果运营不好亏损严重,由谁来买单?
政策的利好下,除了会刺激原有的便利店品牌加快拓展速度,也会有新的企业或资本涌入这个领域,然而,北京的物业成本高昂众所皆知,目前已经出现企业不计成本抢占网点的现象,而实际情况下,在高昂的物业及人力成本下,北京的便利店基本上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灵兽》担忧的是,会不会造成这一市场的便利店新的泡沫?
再出现像陈登旺和邻家、131便利的概率,想必也不小吧?
所以,对于便利店是不是春天又来的观点,《灵兽》觉得,郭德纲的一段话很形象:
内行要是与外行去辩论那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愿现有的便利店企业和正想扎进来一试深浅的企业,都保持一份、多保持一份理性。(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