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一首古诗揭开了谜底

读《红楼梦》,最痛惜的是林黛玉之死。虽然后四十后中,对于黛玉之死的描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片断,但许多人都认为,这样的续书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不断探索《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想要找到曹雪芹的原意。于是乎,黛玉之死就有了诸多的说法。

  周汝昌从前八十回的戏文中推断出黛玉最后是投水而死,刘心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认为黛玉是一步步地从水边走向水中央,最后溺水。而且因为她是绛珠仙草,所以最后连遗体也没找到。

  不过,他们的说法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黛玉不再是那个爱使小性,视爱情如性命的女孩子,颇有点韩剧中的自我牺牲精神,她自知病重,反劝宝玉娶宝钗,为了让他死心,选择一死了之。多么伟大,多么无私。但这种现代化的言情手法,很难说符合曹雪芹原意。

  而黛玉之死,又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即上吊说。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只是前文的判词中有“堪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有人据此推断黛玉应该是上吊死的,宝钗则是在被冻死,埋身雪中。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此处的林中、雪里暗指的是两个人的姓氏,林中挂和雪里埋是哀叹两个女孩子的悲剧命运。仅根据字面意思来分析,得出黛玉上吊的结果显得很幼稚。

  那么,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在现存的后四十回中,她是得知宝玉娶宝钗,自己爱情美梦破灭,只求速死,所以以绝食抗争,最后香消玉殒。

  不过,这种写法肯定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和曹雪芹同时代有一个诗人富察明义曾写过《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诗有注释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

  后人根据这一句推断出,这个富察明义肯定认识曹雪芹,或者他的家人朋友认识。在书还未流传时,富察明义就看过该书的抄本,可以肯定他看到的书肯定是曹雪芹原稿。

  富察明义的二十首《题〈红楼梦〉绝句》中有一首,写的就是黛玉之死: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这首诗大意是说,林黛玉所作的《葬花词》成为谶语,暗示了自己的死亡。怎样才能有灵丹妙药让她起死回生,与宝玉重续前缘。

  有人认为这首诗对应了第九十八回黛玉之死中“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句子,从而判定黛玉之死正是曹雪芹原稿的内容,从而认定后四十回也是他的作品。

  本人不以为然。如果黛玉真如书中所说,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失望和气愤下绝食而死,那即使能起死回生,那也不可能嫁宝玉吧?何况在该版本中,黛玉本不是病死的,而是一心求死,又何需返魂香?

  不管投水、上吊、绝食,皆属于自杀。而上述这首诗则证实了,黛玉不是死于自杀,而是正常死亡。

  在《红楼梦》问世后不久,嘉庆已卯年,有个叫归锄子的人写了本续书,叫《红楼梦补》。他在序中说:”余在京师时,尝见过《红楼梦》元本,止于八十回,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今世所传一百二十回之文,不知谁何伧父续成者也。原书金玉联姻,非出自贾母、王夫人之意,盖奉元妃之命,宝玉无可如何而就之,黛玉因此,抑郁而亡,亦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不知伧父何故强为此如鬼如蜮之事,此真别有肺肠,令人见之欲。”

  这位作者的意思是说,他见过《红楼梦》原本,宝玉娶宝钗并非奉贾母和王夫人之命,实是元春的意思,宝玉无可奈何只能接受。所以他有理由斥责四十回的续书是别有心肠,让人见之作呕。

  由此可知,黛玉病死可能是最接近曹雪芹原意的,而不像现存版本中的绝食,具体细节也和当前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有较大差异。至于投水说,上吊说则是无稽之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