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如丨惯子之痛——《一封母亲的信》读后
——《一封母亲的信》读后
作者:周福如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让女儿吃一点点苦。我女儿上学成绩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清华毕业后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我女婿也是学霸,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女儿、女婿多次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到了美国,每一天我都很难过,女儿、女婿很少和我交流。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不是在家睡觉,就是盘手机。我一个人忙孩子,忙家务,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在家里他们的行为全是对的,我即使再看不惯也不可以做任何点评。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我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考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这位母亲的信,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追问,也是一代人的纠结。
宠爱子女,自讨没趣,自寻烦恼,自食苦果。
宠爱,宠爱,恶性循环,那4岁的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下,势必也成不了孝子。学霸,成孝老的学渣,母之过。人性的缺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悲哀。
什么都由父母包办,衣来伸手,甚至连手也懒得伸;饭来张口,甚至连口也懒得张,恨不得让父母“打流汁”。久之,人必衰,心必凉,乐必尽,何谈家之欢?
信中之言,不是个例,不少年轻的父母正步其后尘,让“心肝”“宝贝”左右一切,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遗余力,挖空心思,挥洒“激素”,拔苗助长。
更有得势者,把“掌上明珠”推向“深渊”。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顺风教子,病子使然;无雨育后,废后使然。
吃苦教育,耐挫教育,孝老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
掼子,扭其灵魂,毁其人生。
掼子之痛,痛于窒息的晚期癌症。
宁要生机草,不要花花苗!
追星赞
人民日报网:
学生看到拉练的武警们高喊:“兵哥哥好!”“长大以后我也要当兵!”现场气氛热烈,秒变大型的“追星现场”。现场拉练的武警们心里非常温暖,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好好学习,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快讯一出,学生大沸腾,祖国的花朵阳光灿烂,内心共鸣纯属自发,精典,耐品,耐味。
一度孩子们追星偏颇,网评四起,现学校正能量的追星教育大见成效。
国防教育好,爱国必爱兵,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兵哥为上,兵哥为大,兵哥为勇,兵哥为强,长大当兵卫国成他们第一愿望!
少年强则国强,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教育在中小学蔚然成风,后浪推前浪,后浪胜前浪。
“长大我也当兵,保卫祖国争第一!” 孩子们的呼声,发自肺腑,童声里的兵营梦,如痴如醉,感动人心!我长城坚不可摧,何惧豺狼虎豹!
追科技星,追各业星,多多益善,归根结底,骨子里在于追兵哥星,人心所向,国之所需。
文/周福如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福如,江苏南通退休教师。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