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思考得更明智?分享八个让你更加聪明的思考法则

随着现今信息量爆炸性的增长,我们处理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就变得越加困难。

而怎么从信息的海洋当中保持敏锐和理智的思考,就成为现代人的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具备明智的思考方式,我们就能够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假设,并且针对信息背后的真伪,找到它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子,自己就不会被杂乱无章的信息扰乱到自己,活得更理智和明白。

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呢?

下面就分享八个法则,让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到这种思考技能。

法则一,对假设或者观点保持质疑态度

不管观点是从何而来,我们都要对其保持质疑的态度。

质疑,并不是一味的抬杠,而是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弄清楚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限制我们正常思考的,通常有三种障碍:

1,证实偏见;

指的是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证据和信息视而不见,而转去寻找那些能够支撑我们观点的部分,无法客观对待它们。

好比如果你在心里认定另一半不爱你,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寻找另一半对你做得不够好的事情上,然后从中获得结论:看吧,他居然这样对我,我就知道他不爱我!

2,归因偏见;

将好事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坏事归因于外在因素,这种思想,会让我们主观地认为,别人的某些行为(尤其是不好的行为),是个人因素而非环境因素所致。

想一想疫情的发生,西方国家对我们是不是有这种归因偏见?特朗普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就是认为是内部因素所致,而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外部因素(我们国家)所致。

3,听信传言;

指容易相信别人告知我们的信息,哪怕没有证据。很多人评判事物只看表面,尤其是对于闲言碎语。

当然,这并不是指别人的话什么都不听,而是不要听取别人的片面之词。例如有些人美国民众听了特朗普说注射消毒剂可以消灭新冠病毒,这就害了自己了。

基于上述这三点,我们一定要对从中获得的假设和观点,保持一定的质疑态度,弄清楚前因后果,这样我们的思考才能做到更清晰。

法则二,学会用编程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思考的时候,要想象自己的大脑是一台机器——一台可以编程的机器。

什么是“可编程”呢?

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有“思维漏洞”时,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是大脑程序的某个步骤所导致的。我们只需要找出这个部分,然后修复它就行。

例如当我们思考某些问题而陷入胡同时,如果我们认为大脑不可变,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缺少某种“天赋”或者“才能”,才导致自己无法完成思考。

但如果想象我们是一台“可编程”的机器,我们就可以尝试检查,是什么因素使得我们的思维卡壳,或者我们是处于哪一类特殊的麻烦之中。

所以,麻省理工学院,已故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马文就建议,当我们遇到“思维卡壳”如时,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进行修补:

1,如果一个问题看上去熟悉,可以试一下类比推理。如果你过去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并能解决由问题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问题,那么你可以重用以前的解决方案。

2,如果这个问题仍然看上去太难,则试着将它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解决。你所认知的每个差异都可以转化为单独的子问题来解决。

3,如果问题看上去不熟悉,则改变问题的描述方式,反复尝试。试着找到能够突出更多相关信息的不同描述。

4,如果得到的思路太多,则集中精力关注一个更具体的例子。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路,则试着将问题描述进一步泛化。

5,如果问题太复杂,试着去简化它,并形成本问题的一个简化版本。解决一个简化版的问题,可能会提示你怎样解决原来的复杂问题。

这样做,我们就可以保持思维的敏锐性。

法则三,运用数据思维做出判断

什么是“数据思维”?例如你想写文章,但不知道写哪一类型文章读者才喜欢看,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懂得数据思维,你就会搜寻那些写得好、阅读量大的文章,然后总结分析这些文章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到底是什么原因吸引读者,做出相关的数据列表。基于这个数据,对于写什么文章,你就能做出更清晰的决定。

如果没有相关的数据,你是不是很难做出相关的决定呢?事实上,生活中的大部分小事,数据思维都可以给我们启发,关键你要怎么去运用。

运用数据思维,一般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的,建立分析的指标体系;(阅读量大的文章,受读者欢迎)

第二步,收集相关数据,细化不同指标;(写情感类引起共鸣,写干货类的勾起求知欲)

第三步,建立分析模型,拆解背后原因;(同类的文章这么多,为什么这几篇更受欢迎?)

第四步,根据结果做结论,通过数据反映问题。(决定去写哪类型的文章)

无论是自己做决定,还是分析别人的观点,数据思维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则四,停止主观判断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都有自己知识欠缺的地方。

而有时为了避免出丑,我们在讲述观点时总是试图胡编乱造或者做一些投机的行为。这种行为,很容易让我们用过于主观话语发表意见。

最好要训练自己停止这种做法,即便是开玩笑信口开河也不行。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要胡乱发表意见,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

毕竟有时我们为了显示自己懂得多,通常会在话语中夹杂一些小谎言。如果这种谎言以谣言的方式说出来,就会害人害己了。

我们做出的判断,最好要基于事实。

法则五,延迟得出结论的时间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但在日常生活,我们接收到一个资讯,很容易就会立刻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往往是凭借我们的情感,并非我们的理智而得出来的。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感觉总是先于理智发出的。例如看到一个人的照片,如果这个人的长相符合自己的需求,我们就会认为对方非常适合跟我们谈恋爱,厮守终生。

但有可能,我们跟对方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你无法有意识地延迟得出结论的时间,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就会成为受害者。

还记得前面说的吗?既然在我们心里有一个预定的想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拼命寻找相关的证据,去印证自己的想法。

那些骗人的高手,都是这样不断给你“甜头”的。

法则六,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要凭第一印象或者“直觉”去判断事物。要想一想它的根源是什么,弄清楚事物表面以下的东西。

哪怕是一分钟,都不要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尽管我们时常都会不自觉地这样做。

例如《深层认知》的作者水木然在书中说过一个例子: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翔的梦想,在飞机发明之前,无数人都尝试过飞翔,但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

因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人想要飞起来就必须有一双翅膀,毕竟那些会飞的动物身上都有一双翅膀。所以那时的人就认为飞翔的本质是“有翅膀”。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飞翔的本质并不是翅膀,而是利用翅膀借助气流产生的流速压强差上升到空中。

这才是本质。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思考才会更聪明。

法则七,避免记忆失误的判断

这里的“记忆失误”,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的是指,人类喜欢用自身并不一定正确的信息和观点去“填补空缺”的共同特征。

例如我们在记起一次经历,或者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信息遗失了,或者我们无法全部回忆起来,这时,我们通常都会“假设合理”地自然把这个空缺填补起来。

好比你和男朋友谈恋爱,你只记得对方对你不好的事情,而忽略那些对你好的事情,久而久之,你就会遗失对方那些好的信息。

一旦彼此发生矛盾,你就会指责对方“从来都对你不好”,通过用一些不好的信息去填补那些遗失的好的信息,这时做出的判断,自然就是欠缺理性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经常训练自己的工作记忆。例如玩一些需要记住步骤的游戏,你在行动之前,已经将每个步骤的信息存入脑中。

工作记忆负载量越大,你这种提取信息的能力就会越强了。

法则八,培养正确分析问题的技能

有时候批判性地对待问题,不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杠精”,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具创造性地进行思考。

针对某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多进行深入探讨,多搜集信息,甚至多跟别人探讨,这样你形成的观点和见解,就会更加全面。

每天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保持好奇心,给自己培养正确分析问题的技能,当形成习惯后,那么你每次的思考,都能够尽量保持客观和理智了。

例如以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思考技能:

1,选择合适的问题阐述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我们思考问题时,是不是会有一个“描述”的过程。假如这个描述不太恰当,我们的思考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是的,在思考任何主题或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一些方法来表示形势、目标、计划、想法和关系,例如口头描述、图标或者一张需要满足约束条件的列表。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运用新的、更好的方式去表达问题,例如你用口头语言说“1+1等于几”,和你运用两个实际可视化的物体去表达这个问题,你认为对于小朋友来说,哪个方式会更容易解决到这个问题呢?

当然就是运用可视化物体去描述问题,表达问题了。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时,如果卡壳了,可以尝试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去描述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考就会更高效。

2,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恰当类比。

我们当然知道,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知道如何解决它。那么这个“知道如何”是从何而来呢?类比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参考方式。

例如教导别人弹钢琴的手势,当别人看不到你的示范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就可以采取类比的方式,就是从上用五指包裹着苹果的方式拿起来的那个手势,就相当于弹钢琴的那个手势了。

这就可以说明,有时候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在某些事情上有过类似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将那些事情的解决方案“拿过来”参考。

这些就是聪明的思考方式。

想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你就要像当一名运动员那样,经常去锻炼自己的脑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