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笔记 | 唐小斌:月色灶儿巷
行旅笔记
在月光明亮的夜晚,邂逅灶儿巷,完全是个意外。
月色灶儿巷
文 | 唐小斌
在月光明亮的夜晚,邂逅灶儿巷,完全是个意外。这是个异常闷热的暑夜,空气中的热像网一样罩下来,热得那样密不透风。我们一行几人,原是打算到宋城的古城墙上去走走,渴望城墙上千年的古风,驱散这份暑意。我们几个,对老城都不大熟悉,走着走着,写着“灶儿巷”三字的牌楼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仿若是神明般的引领,把我们引向这古巷深深。
同行中有天真烂漫者,见“灶儿巷”三字,立马脱口而出道:“这巷子好有味道,现在还有烧柴火的巷子啊?”烧柴火的巷子,听起来非常有烟火气。有烟火气,这个人世才热闹。记得幼时,不仅是农村,连县城,到处都是炊烟袅袅。我常在灶火的烟熏火燎中,搞得头污面黑,那时的我,是读不懂炊烟的,我并不知晓,炊烟贯穿在农耕时代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农田已变成了钢筋水泥,在更边远一些的农村,则褪化成一袭荒芜,像一个面色青葱的村姑,眨眼之间,就成了垂垂朽矣的老妪,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即使在深山的乡村,也不一定能见得着炊烟了,那些乡人,大都融入到了现代城市的洪流之中,那些曾经最为常见的炊烟,成了见之而可惊呼的小众之物。我们总是对失去的东西,心存怀念,想到这,心就悸了一下。
灶儿巷,又被人叫成了皂儿巷。说是清初很多衙役曾在此居住,而衙役旧时被称为皂儿,所以叫皂儿巷。但我还是喜欢“灶儿巷”这名字。这巷子,宋时就有了,是宋代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至于为何叫阴街,想来是和太极八卦有关吧,古人讲究风水,建一条街造一个巷都要和风水八卦相对应的。阴街,自然是和阳街相对应的。阳街无论从音韵还是字义上而言,都有着美好之意。而阴街,那自然是不太好叫的,阴街二字,总易让人想到阴暗、阴冷、阴森、阴晦,这些都易让人的心中产生一些不美好的想法。而且客家话叫“阴街”,听起来是“阴间”或者“阴关”,那就更加带有着一种恐怖之气了。既然阴阳已定,格局非人力可变,那些聪明的古人,自然会想到从巷的名字上去压制了。阴的东西,自然需用阳的东西去调和。但阳街已有了,自然不能用阳字了,而人间的烟火之气当是最纯最阳的,而烟火气最浓的是灶火,而火又是带唳气的,自然是不能用,用“灶儿巷”这名字,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把阴街的那种阴冷与孤寂压了下去,让人心生温暖和实在之感。
人在胡思乱想,而脚步却踩着月光,踏上了河卵石溜就的巷道。巷道两边,不时可以看到青石板做成的古铜钱,铺在下水道上。从这点来看,可以想见,这巷子在老早以前,应该是个生意兴隆的经营之所。巷中灯火昏昏,晕黄的灯光、红灯笼映罩出的红光,和着白月光,洒在这幽静的巷子里,让人内心安静。说是幽静,这里除了偶尔几个行人寂寥地散行在巷道里,大多的门都是关着的,我们几个闲人,倒为老巷增添了几许生气。
走在古巷里,浸润在月光和灯笼红晕之光中的青砖、黑瓦、飞檐、花楣、雕窗、古旧的黑木门,在眼中次第而开,心中的古意渐渐滋生而出。在这样有着白月光的夜晚,又是走在这样的巷子里,很容易,我的心思就走到了《聊斋》的深处。我想象自己是那个头戴方巾的书生,走在这样一个深长的古巷中,说不定紧关的木门就“吱呀”一声,从古屋里就走出来一个轻盈艳绝的狐女,挽了手去,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特别是我走在董府的大门口之时,里面明亮的灯光在这样昏暗的巷子里,就显得特别得金碧辉煌,就想象里面有明眸皓齿的贵家小姐,惊鸿一瞥,只余下一抹兰香在月色里袅袅。
沉浸在这样古典的想象里,心很快就沉静了下来,早先的暑热,也低了下去。我们一行人,都慢慢地静了下来了。或许他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了旧时的贵家公子或者美艳古典的富家小姐,而脚步声,在这样的静寂里,就显得格外响亮。这样的响亮,让我想到了诗人郑愁予那“哒哒”的马蹄声,“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人生在世,谁又何尝不是过客?不由仰头望月,月色清白,“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想着,脚步就慢了下来,瑞昌生,同记庄、义信号,这些散着旧日风情的商号,在月色的古街中,熙攘了开来,而挑担的、推独轮车的、扛轿的、卖花的、提篮的等等,都在眼前闪现了过来,一时吆喝声起,静寂的巷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我的身边,感觉时有衣袂擦过。
突然,一声木门拉开的“吱——吱——呀——呀——”声响在耳畔响了起来,所有的幻象瞬间消失,前头一幢古居前,走出一位蹒跚的老人。老人向着巷口走去,我听到有灯光处,有人对着他问好“曾老师,出来散散步啊?”,老人轻轻地回应,而后又归于沉寂。月色寂静,照着每一片瓦、每一垛墙,照着墙上或枯或绿的杂草,还有我们同行的每一个人。仿佛心有灵犀般,我们一起站在院中,举头共仰望着那一轮月色。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若虚一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问,至今还响在耳边。而今,站在这样的深老的古巷里,月色照着我,一股轻愁若月色般淡淡笼了过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眼中忽然就苍茫了起来。
“咚、咚、咚……”有钟声,远远地传来,我知道,那是寿量寺的晚钟响了起来。这样的声响,于我而言,有着一种特别的宁远,仿佛踏着这样的月色,循着这样的钟声,我可以找到我的前世或者来生。这样的钟声,是可以和灵魂一起共鸣的。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钟声,这样的古巷,我愿就这样痴痴迷迷地守在古老的灶儿巷里,哪怕前世今生注定走不进天堂,也要把一生守成一道道墙沿,等着这个高高又圆圆的月亮。
配图:网络 / 编辑:闺门多瑕
唐小斌,男,汉族,1974年生,江西龙南杨坊人,从事税务工作,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散文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土资源部首届读书大赛征文三等奖,赣州市“风景这边独好”征文大赛二等奖,出版散文集《围屋乡关》。
说明:本平台打赏即稿酬。一周后回款即付。投稿信息关注公众号后获取。
向度新刊上架
本期主题:小城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或点击“阅读原文”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