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俊|人生旅途的多彩驿站
人生旅途的多彩驿站
—— 五中感怀
文|程国俊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村娃,多数人中学时代遇到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好年景,有机会通过努力脱离乡村艰苦生活,改变人生。用当年的话说,可以脱掉草鞋,穿上皮鞋,我是其中幸运的一员。五中,作为承上启下、实现人生跨越的中转站,在我心目中,她一直占据着显要而特殊的位置。那里,有囊中的岁月珍存,有刻骨铭心的生命烙印!
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
难忘恩师
上世纪80年代与李奋晟老师在五中高二教室前合影
2019年与张光耀老师、王连蒲同学
在当年文科班所在地留影
同窗情谊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被命运推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生存、工作的机遇环境不尽相同,有人事业辉煌,功成名就,也有人时运不济,生活并不如意。但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校友,很少有负面的传闻;无论是师生情谊,还是同窗互动,大都有好口碑,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班上一位同学家庭突然遭受毁灭性伤害,大家纷纷出手相助,帮他早日脱困,几乎没有同学袖手旁观。
那个年代的五中学生,多数家庭比较贫寒,父母善良朴实,再加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所以我们这些人身上有明显的群体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相对踏实,自尊心强,有一点出息的男生多少带有“凤凰男”的影子,但总体形象积极阳光。同学们在事业和生活中能守本分、懂珍惜,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约在2000年前后,我去看望李奋晟老师,李老师告诉我,他刚刚从广州回来。王桂域同学在广州,带他和家人游玩了珠江等地,还盛宴款待。宴席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有的佳肴还是第一次品尝。桂域同学不仅对老师很敬重,老同学有困难,他也能热心相助。像他这样感恩重情的同学不是个例,有人为家乡建设亲力亲为,有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人为母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五中校友有情有义有爱心是美谈,成常态,这是五中人的骄傲。
很惭愧,在参与社会活动、校友联谊上我是落后分子。本人不善社交,一般不主动联系别人。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来往不多。年轻的时候,人情世故观念比较淡薄,有时老家的同学热情相邀,也不懂得回应,怠慢他们了,愧疚在心。感谢大家的包容,这些年回老家,经常能感受到温暖友善。过年过节或者彼此有喜庆的日子,老同学还是有机会聚在一起,搞笑揭短、互抖囧事打嘴仗,共度欢乐时光。五中的校园生活,是聚会避不开的谈资,因为“甥舅同窗”,我有时也会成为其中的话题。外甥女张素芳大我一岁,初中时生病休学一年,她跟我在初二和高中就成了同班同学。我81年补习,又与外甥张声钟成为同学。吃饭的时候,张声钟经常被人“逼着”要喊“舅舅”,给“舅舅”敬酒……
不管是舅舅,还是外甥,当时的追风少年,现在都年近花甲,有的人当上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偶然追忆同窗好友,仿佛就在昨天。初中时,乔洋村的林积信同学跟我最要好,还有一位新疆朋友名叫龙圣军,他回新疆后我们还有通信往来,书信现在不见了,但他家的地址至今不忘:石河子地区142团5营27连。这两位同学在哪?现在过得还好吗?还真有一点惦记。
毕业以后,曾经多次回到母校。每回母校,我心里总会不由自主涌起一股温暖,倍感亲切温馨。之前有恩师在,后来黄锦雄同学接过老师的教鞭,扎根这里,教书育人。2019年8月,我和王连蒲等同学陪张光耀和王妹财两位老师再次重游故地,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我们感慨万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母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五中,旧貌变新颜,校园面积更大,也更加漂亮了。
作者简介:程国俊,男,1965年1月出生,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离退休干部工作部干部,主任编辑。1980年古田五中(高二4班)毕业生。1985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1985年至今,先后在福建《人口与家庭》报、福建经济报、福建电视台(2004年后转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担任编辑、记者、行政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