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卒中

(2021-08-03 21:33:27)

中医针法【中风放血救命法】专治脑中风

老中医传"针刺十宣穴"中风放血救命法

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 论在什么地方 (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 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钢针,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 (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 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 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能象孙院长,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 上的庇荫了。

放血救命法,是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一九七九年一位在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 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 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十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 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 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 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 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应该叫做“十宣”穴吧。十宣穴,中医穴位名,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针刺急救。

【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取穴】仰掌,十指微屈微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别分布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病症】

 1、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 压、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台湾老中医传中风放血救命法

来源:《净土》杂志2009年第5期第48页

很多孝子后悔没有早日看到,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看看,事后的补救措施都显得太晚了。

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 (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

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钢针,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1毫米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 (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簸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1980年一位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十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能起死回生,而且最大可能地恢复正常。

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22

1,通脉汤

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2,加味补阳还五汤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

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3,豨莶至阳汤

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

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4,豨莶至阴汤

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

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涤痰熄风汤

谭日强,《谭日强医案》

组成:

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屡用效佳。

6,通络活血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通络益气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白术、地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屡用皆有良效。

8,中风先兆汤

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

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主治中风先兆。

屡用皆效,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9,通脉舒络汤

张学文,《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临证屡用,每获显效。

10,发郁通络汤

田成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田教授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各期及所谓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不下数百例,得心应手。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1,丁氏七妙汤

丁伯荪,《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年

组成:

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此方系由黄芪赤风汤合四物汤复方加减而成。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临床屡用,颇有良效,对中风之预防,尤有妙用,轻证每月服3~5剂,重证可酌情加服数剂,自可防止中风之发生,效佳。

12,山花汤

叶仕宏,《新中医》(6)1991年

组成:

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13,二仙芎归汤

汤宗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

仙茅15克,仙灵脾、巴戟天、川芎各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补肾和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

14,镇肝益阴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生石膏、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龙胆草、栀子、天竹黄、九节菖蒲、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牛膝、川郁金各9克,竹茹、滑石、磁石各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吞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冲服,如无犀角粉则用广角粉或水牛角粉代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主治中风闭证(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多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

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附记,余治疗此类病例,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救急恢复神志,第二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临床闭证病例多见,用本方的机会亦较多。

15,固脱保元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补气固脱。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为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肾(遗尿)三绝者均可用之。

屡用皆效。

16,克瘫灵丸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

蜈蚣3条,全蝎6克,乌梢蛇(蕲蛇尤佳)、土鳖虫、穿山甲、桑枝、桂枝各9克,干地龙15克,水蛭粉3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90克,赤芍、海桐皮各15克。

上药共研细末,以冷开水、白酒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服,如用对证汤药送服更佳。

益气活血、搜风通络。

主治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症见半身不遂或偏瘫,神志清而语言不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肥肉松弛、握力消失、足软无力,甚则不能提,舌质瘀点或瘀紫斑,苔白或腻,脉弦滑或涩。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中风偏瘫康复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三十多年来,本人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临证一般应用本方服用即可。

17,正舌散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

白附子、石菖蒲、茯苓各15克,远志、川芎、广郁金、胆南星各9克,蜈蚣3条,全蝎3克,冰片15克。

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服3~5克,以温开水(或温白酒)送服。或取本散(适量)外擦牙颊处,每日搽5次。

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失语(脑血栓形成),证见中风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18,秘方虎骨丸

李浩安,《四川中医》(9)1987年

组成:

虎骨(炙酥)15克(或倍豹骨代之),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克,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克,马钱子200克,大枣500克。

先将马钱子加水1500毫升,加小黑豆50克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子皮时为度,去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末。再将大枣加米醋1500毫升,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烂如泥,和入上药末调和成丸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不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

祛风寒湿邪、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及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均可用之。

临床屡用,收效甚佳。

此药对风湿热证效果不佳。

19,化痰通腑饮

王永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改制成冲剂。

化痰通腑。

主治中风,若证兼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均可用之。

20,三化复遂汤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生大黄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蒌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临床屡用,随证加减,每收良效。

21,镇肝复遂汤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

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

羚羊角粉1~1.5克(分冲)。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

适用于西医脑血栓形成刚发病,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2,活瘀复遂汤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3、【红龙根汤】

【组成】红花15-25克,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

【功用】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主治】脑血栓形成。症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眼歪斜,舌质暗,脉涩。

【方解】方中红花活血化瘀,地龙熄风通络,葛根扩张血管。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熄风通络的功效。

【点评】

1;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血管壁内形成血栓,阻碍了血流,而使脑组织局部缺血或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了中风证候(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其中以偏枯不仁,最为难治。偏枯不仁之根,脑血管病变为其本,病变即是脑动脉血流障碍,治法必须首先活血化瘀之药(红花),再佐以熄风通络(地龙),更重用扩张血管之药(葛根)。中医历来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是本文立方用药的依据。

2;脑血栓形成虽系血流障碍而发生偏瘫,但其临证表现,各有所异,故在治疗上,决不能采用固守一方的治法,

如证属阴虚阳亢,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潜阳熄风之药(如石决明)。

如证属气血亏虚,瘀阻脉络,在【红龙根汤】基础上,必须佐以补气益血之药(如黄芪、当归),只有辨证加减用药,效果才能显著。

【用药加减】

头痛眩晕(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40克,夏枯草30克;

头昏眼花(血压偏低者)加红参5克,菟丝子15克;

口眼歪斜较重者加白附子10克,全虫20克;

语言蹇涩加山羊角50克,胆星5克;

气血不足加黄芪50—100克,当归20—40克;

肢体麻木加鸡血藤、钩藤15—25克;

手足拘急加桂枝15克,牛膝25克;

手足浮肿加益母草50克,海桐皮25克;

阴虚内热加元参10克,生地30克;

血脂偏高加何首乌15—25克,山楂50—100克。

3;【红龙根汤】药理探讨,红花主要成份含有红花素,有兴奋血管,乞讨善微循环,减低血液的粘稠度和抗凝作用。地龙主要成分含蚯蚓碱,蚯蚓素等,有清热解痉、扩张血管,通利经络作用。葛根主要成分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

4;红龙根汤主要在活血化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解决了脑血栓形成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物,不仅有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作用,而且还增加重因流量,乞讨变血液动力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与胶原组织代谢作用。当然活血化瘀法,以及活血化瘀常用药物,目前在临床各科皆为广泛运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