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体位法的瑜伽练习往往都是符合特定的“规律”的;这和武术、书法、甚至古典的舞蹈和音乐都有类似;这些门道都是有一定之规,不会乱来的。在瑜伽体位法练习中, 每个举手投足,一举一动,每一个小小的动作均可被细分成肌肉和关节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协调起来的“微动作” 。而人类的身体提供的各种身体行为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 在每一个活动中,在身体凹出的每一个“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规则和技巧,最后落实到细微之处的身体语言却完全是一样的,就像高楼大厦外貌迥异但是构建每一个建筑的钢筋水泥都是相同的。你和他人不一样的只是运用这些最基础身体语言“建材”的自由度和技巧,而这些有可能来自基因(就是天生),但是绝对可以来自后天的训练 (练习练习练习)。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瑜伽练习者的柔软,力量和耐力和她对身体和头脑的内在感知和洞察力在瑜伽练习的过程中是被同步地开发的。在练习中,掌握一个复杂和挑战体式身体所需要的各种动作技能是通过简单的体位来开发的;反之当你能够做到复杂和挑战的体式之后,前面铺垫的简单体式也会变得内容更加丰富。建一个复杂的建筑的最基本条件是掌握了每一种简单的建材的构建能力。有一个艾扬格大师的故事很有意思:是讲他帮助一个做后弯轮式Urdhva Dhanurasana有困难的人,和这个学生一起教和学努力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但是在这么多年中艾扬格根本就没有让这个人尝试过一次推轮式。最后,当艾扬格对这个学生的所有有关的基础体位进展满意时,对他说轮式你可以了,果然这个人可以非常轻松、无阻碍地进入轮式;起初做轮式曾经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部都不见了。
Vinyasa传统的瑜伽流派-比如阿斯汤加瑜伽,是用一个固定编排顺序来组织体式的,这样身体的位置和造型从前面的一个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一个。呼吸,把整个的体式的流动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的完整体式练习, 从一个身体造型到下一个身体造型, 让练习在身体,能量和灵性开发层面上的效果得以叠加。身体运动的是外面的型,但是每一个vinyasa参与的有无数的“微动作' - 构成简单和复杂体位的基本建筑材料,在呼吸的保护和加持下,通过练习练习练习,内在的觉知自然升起;无数个微动作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中自动地有序化,并且交由神经系统掌控,在大脑平静一刻自动发生。而艾扬格瑜伽的方法则是让学生在一个体式到另一个体式的过渡更简单,更有效率;同时要停留在每一个体式中去更深地探索这个体式的内在行为,从而加深对这种身体内在行为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的觉知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优化(戳这里读主题文章)而变得更加敏锐,这样就可以让身体微动作变得更加细腻和精微。这样随着练习的时间和深入,体式的觉知和控制就会越来越精妙。掌控身体精细的动作是瑜伽体式的精髓,而不是掌控外表看上去高难的体式 - 正是这样内在精微的体验将瑜伽和其他的身体运动区别开来,让瑜伽成为一个工具 - 净化身体,优化能量流,最终升华意识 - 带我们从短暂到永恒,并最终超越幻象和苦痛。
我们有一个物质的身体,包括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各种收集和解读着身体的信息的感官,组织信息的大脑,控制信息的意识 - 而这些统统在一个体式的身体行动中被打包在一起,这个“包” 在瑜伽习练的过程中被处理,净化,梳理,整合....直到有一天一个新的觉知升起不再成为这个打包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可以观察物质身体的“包”,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身体分离,一个练习者就成为了真正的yogi - 这就是瑜伽练习过程要达到的: 练习者的练习从外到内,从肢体到躯体核心,从粗矿的身体动作到精细的身体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控制和被动牵制的边界开始模糊,身体和大脑的边界开始贯通,神经系统网速提速,能量流动被优化... 这些都是为了最后的“蜕变”做铺垫。
所以任何一个体式的基本体位形态(就是可以被拍照和被观摩的体位)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支持这个形状的微动作是怎样构成的,这就是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做的事情 - 比如站立前屈手放在地板上,或者是前屈头去碰膝盖这些都是体位的形态,但是在这样的形状背后有着全身各种肌肉,筋膜,神经系统等等无数个组成部件的相应的“微动作”,而这些“微动作”才是瑜伽练习要精进和优化的最重要的一层。换句话说,盖楼重要的不是这个楼外表看上去多高多复杂 (运动),而是楼的每块砖和每根钢筋 (微动作)都符合要求并且可以按照体位的蓝图而协调到位。运动不等于“微动作”,一个运动涉及到身体的不同部分在空间中的活动,而行为涉及到身体内部肌肉,骨骼,其他软组织,身体系统,和能量流动。比如,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抬起指向正前方 - 这个是一个运动,可是这个运动涉及到无数的身体精细的行为:手臂从肩膀到手指的延长,手臂外侧肌肉的收紧和内侧肌肉的延长,手肘从微弯屈变成伸直,和肩胛骨的移动..所有这些还只是在比较粗的解剖学层面来总结的行为,还没有提到更加精细的神经控制甚至能量层面的加入配合。身体的行为可以有无数种,但是瑜伽开始的时候只要遵从一些简单的规则,这样在实操层面练习者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关注重点。一个典型的方法是从根基开始,从根基一路向上来关注,比如
脚:分开,踩实
腿:伸直,弯屈
髋:转进,转出,折叠,打开
胯:前倾,后倾
躯体:稳定,延长,打开
肩膀:向下向后,连接手臂,锁骨打开
手臂:延伸,折叠
手:打开,压紧
瑜伽练习者练习的精进程度就体现在对身体精细行为的掌控上。身体行为本身有各种难度和复杂性,但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简单的、低级的行为和高级的行为是一样重要的。这就是说一个关注“基础”体式,把基础体式做的很好的练习者也是一个“高级”的练习者,不亚于一个掌控高难体式的人。所以“级别”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武断的,有的时候还会混淆,比如一个瑜伽机构的所谓level II/中级课、level III/高级课,可能和另外一个瑜伽机构同样level水平的完全不能放在一起比较。我下面也武断地从身体行为的角度来带大家看一下体位法练习的level,请注意这个完全是一个参照意见,不代表什么具体的标准 - 下面这些级别不是为了给练习者分类,而只是想为练习者进阶和精进瑜伽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这些基础的身体精微动作可以看成是身体外部运动的动力,或者是外部运动的结果,或者是外部运动背后的身体内部动机。比如,脚向下踩扎根是身体向上直立的动力,即使人已经处在一个站立的位置,比如说在山式中,也有可能有意识地将脚更加稳地踩在地板上,同样伸直腿和打开上提胸口也是建立在精微动作基础上的身体表达。接下来就是多个微动作相互对抗共同发挥影响,身体的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肢体可以灵活运动是因为身体的另外一个地方给它提供了根基和稳定性。有的时候解剖学讲一个孤立的身体组成只不过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方法让初学的人能够更好了解这个特定的人体组件。但是如果要求你有意识地去控制两个相对但又彼此分开的身体动作却非常非常难, 就像人们做的游戏用一只手画圈,另外一只手上下 - 简单的双手协调都特别难;控制组合起来的身体很多已经超越人的天性,需要通过很多的训练才能达到,同时也需要瑜伽练习中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觉知,多个微动作的协调控制在一个稳定的心念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头脑和神经系统如果可以将多个行为协调在一起的话,它就不可能是走神的状态,这个时候大脑一定是非常专注的。当练习者处在开发优化我们身体微动作和行为组合的能力的时候,通常练习者的问题会是“我做的对吗?”;“我这样做对吗?” -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就有一个假设,就是我可能做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也就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化的答案。但是当练习者熟悉了体式练习中的身体行为,这时候的挑战就会变成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否则练习就变成了机械式的重复而失去了活力。这里就进入了身体行为优化的阶段,比如当你的大腿在髋关节向外转出的时候,你重点觉知的是大腿的哪一个部分微动作,这个微动作是从哪里发起的,怎样才可以保证这个外旋的稳定性?达到这个程度的练习者就具备了匠人水平 - 等同于艺术家,可以用很多种角度和方法来调动任何一个简单的身体行为。无所谓“对”还是“错”,因为在优化的路是无止境的,对和错根本不适用。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者已经不再更多关心身体行为的物理和机械力学方面,这个时候她们的觉知进入了能量的层面;基于身体行为和组合协调运作的强大的掌控,这样的练习者已经把重点放在能量的导向,和体式更深层面的意图上了。这时候大腿在髋关节向外转出这个问题就变成这样做对整个这条腿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练习会如何影响能量水平和整个人的状态,甚至这个一个动作对人体脉和气做了什么...最后练习者又回到了最基础的体式和最简单的身体行为,经历了前面的阶段,这些简单身体行为也都有了全新的做法和意图,在一个整合全面的觉知中,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有了新的含义。这时候,她们可以把整堂课练习和观察放在一两个基本的身体行为和身体部分,这里这样会对体式有什么影响,这里那样会对体式有什么影响.....这些微行动对呼吸和练习顺序产生了什么影响?
是的,看到这里如果你联想到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你真的就懂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