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铺战役:杨勇坚持要打这仗,最后以800人代价歼敌一万

1947年,可以称之为战略转折最重要的一年,亦可以称之为改变战局,扬名天下的一年。

这一年的战争为之后很多年,人们回忆起来,都不得不提的便是刘伯承与邓小平于1947年的壮举。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面对蒋介石军队精良的装备,以及人员数量上的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打破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中国中央经商讨之后做出决策,转为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挺进大别山”的壮举中,值得一提的便是这第一个大捷——高山铺战役

当时,这一仗刘伯承不敢打,他非要坚持打,最终以800人的代价歼敌一万余人。

咄咄逼人的国民党军队

高山铺战役是刘邓大军主力在大别山南部战略展开过程中的关键性战役,促进了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并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新的作战经验,亦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一场大捷。

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指挥军队进入大别山之后,其实并没有立刻打仗的打算,因为冬天就快来了,部队的首要任务便是准备过冬。

刘伯承把军队分散到各个地区,准备先把“过冬”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战士们于富庶之地借取棉花等材料,后自己缝制,备足冬衣,安全过冬。

然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举措却让蒋介石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急调兵力企图在解放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一网打尽。

所以,就在刘邓大军都在积极筹备准备过冬时,传来第一纵队消息:蒋介石派出整编四十师辖三十九旅(欠一个团)、一○六旅和整编五十二师的八十二旅,共5个步兵团的兵力盯梢追截。

面对整编四十军的来势汹汹,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不得不改变策略,做出决策以应对目前的战况。

对于此时的刘邓大军来说,受很多的现实因素的限制,想要获胜并没有那么的容易。

首先,刘邓大军刚刚进入大别山,地势人员很多情况不明,粮草供应和伤员的安置都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其次部队的重武装装备少,作战的话器械装备方面并不占优势。

最后部队减员严重,现存的很多战士对于山地作战并不熟悉。

而蒋介石所派出的整编四十师,作为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全部配备美械装备,且态度骄横,目中无人。

面对整编四十师的嚣张气焰,刘邓大军虽兵力不足,士气却不减丝毫,鼓着一股劲想要打整编四十师一个歼灭战。

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商讨,思考之后,决定先歼灭敌人以后再解决棉衣过冬的问题。

做出决定之后,邓小平二人就开始以前线传来的有关整编四十军的实时消息,针对其孤军冒进、骄横轻敌等弱点进行战略部署。

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亲自勘察,决定在蕲春境内的高山铺设伏歼敌,高山铺地形险要,四面环山,最南端有一个狭窄的山谷,西面有一个缺口,而山谷则是整编四十师的必经之路。

确立作战埋伏地的同时,刘伯承将第一纵队、第六纵队以及中原独立旅等兵力设置为第一梯队,二纵和三纵的4个团为预备队。

战争一触即发,各纵队于战前都在紧锣密鼓地做战前动员,一时间战士的士气高涨,高昂“必胜”的口号。

坚持作战的杨勇

作战的第一梯队交由一纵司令员杨勇指挥,杨勇率领第一纵队主力于夜间抵达指定的作战地区。

杨勇

杨勇在抵达现场之后,亲眼看到高山铺的地形,感慨道:“这里好的,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勘察好地形以后,杨勇当机立断,将一部分出去兵力派出去控制界岭、洪武垴地区,坚决堵击,主力部队就以分进合击的战术,在十里铺和界岭之间地区包围。

第二天,杨勇在做最后的战前动员,通讯员急急地跑来,告知杨勇,刘伯承来电报说这场仗不打了。

杨勇一听,眉头紧蹙,发电报询问其原因。

刘伯承的回复来的很快,言辞中可见其担忧之意,“这是我们进大别山以来的第一场仗,要是赢了,那就是个漂亮仗,好处不用多说,可是万一输了呢?军队的士气一定会大减,之后的工作还怎么展开?”

刘伯承的考虑杨勇表示理解,但是杨勇认为,所有的准备已经做足,这一仗也不一定会失败。

于是便去电,向刘伯承表达自己的决心,并表示,一切准备已经做好,一定会取得胜利,且命令已经下达,不可言而无信。

在杨勇的再三坚持之下,刘伯承同意作战,并叮嘱杨勇一定要慎重。

获得刘伯承的批准之后,杨勇让战士们身着破烂衣服,打造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游击队形象。

且说国民党内部,国民党军队第八十二旅向武汉行辕作战处请求休整,因为部队日夜兼程已然疲惫不堪,掉队情况严重。

但这个请求被蒋介石驳回,他认为刘邓大军刚进驻大别山,情况不明的情况之下不可能展开战斗,此时将其歼灭,绝对是最佳时机。

于是便下令让第八十二旅日夜兼程,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拖延。

第二日拂晓,国民党军队与中原独立旅接触,由于战士们破烂的服装,以及防御之时的打打退退,国民党军队便认为这只是一支游击部队,并未放在心上。

一路枪火,国民党军队队形丝毫不变,就这样被诱敌小分队一路引到预先布置好的“口袋”之中,敌我双方就此展开激烈的对抗。

由于事先的轻敌,武汉行辕在给到第四十师的电报中强调,这只是一支游击部队,最多也就一个旅,不用怕的,抓紧时间,可以大胆前进。

在催促之中,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和大口径迫击炮的掩护之下,连续向洪武垴和界岭阵地攻击,杨勇率兵赶赴,反复争夺之下,牢牢控制了洪武垴和界岭。

当夜,杨勇召开了作战会议,决心迅速切断敌人退路,以四面包围的形式,将国民党军队全部歼灭在高山铺、清水河地区。

一纵队在六纵队的配合之下开始压缩包围圈,此时的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还当这只是一个旅的游击部队,并没有太过在意。

直到包围圈逐渐缩小,总攻发起,国民党军队被打得连连败退,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中了埋伏,于是下令猛攻,企图占据有效地势,有机会等待援军。

强攻猛打多时,却未见明显成效,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却仍被锁在“口袋”之中,甚至在杨勇下令反攻之后,唯二占据的高地也失守。

眼看国民党军队队形混乱,杨勇接受六纵政委杜义德的建议,下令趁国民党军队混乱之际,于9点发起总攻,比之前预设的总攻时间提前了2个半小时。

总攻的命令下达之后,各部战士英勇杀敌,将第八十二旅被包围在高山铺地区,第四十师被包围在清水河区,以数块形式各个击破。

杜义德

第四十师师部转移到路南一个小高地上,第五十九团二连副排长张兆林率领全排冲上高地将其歼灭。

失去了战斗指挥,整个国民党军队犹如一堆零散的砂石,溃不成军,众人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当时,战斗的消息还未扩散,蒋介石也并未接到有关的战败信息。

第二天一早,当杨勇及战士们押着这群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飞来的两架飞机带着蒋介石提供的物资于高山铺上空投下。

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食物,战士们喜笑颜开,“打了这么久的仗,还真是饿了......”

杨勇看着周围战士的模样,摇头笑道,“吃吧,这些弹药清点好,收回去。”

“知道了。”战士们齐声。

战后,根据统计,刘邓大军仅伤亡800人,却全歼了敌整编40师和82旅1.2万余人。

刘伯承看着浩浩荡荡回来的军队,拍了拍身边邓小平的肩膀,笑言,“这仗要不是杨勇这小子坚持,说不定我就不打了,那整编四十军就跑掉了,哪来现在这样的胜利啊。”

邓小平笑道,“那是你谨慎。”

说罢,二人双双笑着看向欢呼胜利的众位将士们。

这一仗,以不到两天的时间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挺进中原后的第一个大捷,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情绪,同样为之后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有力条件。

战争当前,任何一个细小的决策都会起到影响全局的作用,刘伯承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他所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一场战局的胜利与否,还有之后的根据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战士的情绪,人民的信任。

蒋介石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如此肆无忌惮,可是他却忽略了不确定的因素——杨勇。

这场战役能获胜,与杨勇的坚持脱不开关系,也不能忽视刘伯承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战局的影响,还有就是国民党军队的轻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