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大师潘惊石:简单纯粹的艺术家

摘要:凌厉疾驰的刀锋下,潘惊石将一块芙蓉石挥就成了《石破天惊》,作品惊艳世人。潘惊石的作品风格多样,擅长传统印钮,精俏色石雕,尤喜两栖爬虫类,以“随色赋形”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有《石破天惊》、《与蛇共舞》、《王者风范》、《天风海涛》等等。

凌厉疾驰的刀锋下,潘惊石将一块芙蓉石挥就成了《石破天惊》,作品惊艳世人。据说,这是一块长久放置于潘惊石工作案台上的石头,只因突然一天他的灵机一动,顺着石头的造型和色泽雕刻出一条从石缝中一飞冲天的巨龙,就此成为佳作,并获得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而在记者眼里,潘惊石的雕刻人生也恰如“石破惊天”,厚积薄发,直上云霄,传统的寿山石雕技艺在他娴熟地运用及顿悟创新之下,开启出了更具深远与广袤的天地。

潘惊石,字林平,福建罗源人,出生于1963年。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先生。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擅长传统印钮,精俏色石雕,尤喜两栖爬虫类,以“随色赋形”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有《石破天惊》、《与蛇共舞》、《王者风范》、《天风海涛》等等。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翰墨金石寿山石艺术馆高级研究员等荣誉称号。

以古为新 自成一家

2013年10月,潘惊石在上海卜石艺术馆举办“《凤山雅集》——潘惊石师生石雕艺术展”,该展览共展出了潘惊石从艺以来各个时期的印钮作品和其21位徒弟近年的精心之作150余件。

150余件皆为印纽,这不禁让人好奇,印纽的魅力何在?“中国寿山石印纽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古兽题材,虽然以表现祥瑞文化居多,但是古兽题材还是可以有更多形态,多姿多彩的。”潘惊石这样解释他对印纽创作的执著。

印纽对于潘惊石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1991年潘惊石进入寿山石雕刻这个行当,这期间一直到1998年,他整整刻了八年的印纽。潘惊石似乎对印纽有着天然的悟性,在追摹前人功底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

刚入行的潘惊石,以摹古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潘惊石发现当时“螭虎”造型千篇一律,于是他借鉴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剑士所持之剑中剑首、剑格、剑珌等玉雕工艺,结合“螭虎”的造型,独具匠心把“螭虎”的美感与形式感进行了新的演变,重新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行业一片好评。

在这同时,潘惊石开始尝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创作印钮,并融入文学歌赋等形式。这个时期的潘惊石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积淀在印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印纽雕刻加入文化成分也会如同源的篆刻一般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对此,他在业界率先提出了关于“印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的观点。

此后,潘惊石不断开拓印钮方面的题材,包括延续商颂、秦汉神韵等系列的构思,但由于彼时模仿成风,潘惊石便暂停了自己的创作。“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新的突破,遇到了瓶颈,于是放弃了创作,整整一年的时间,所有的印纽题材都不去碰了。”

多年浸淫于古兽创作的潘惊石,已形成了雄浑古朴、典雅厚重的个人风格。但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此为根基,试图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尝试。他通过外出游历,观摩古迹遗址和博物馆,广纳博识;同时钻研古书,对古兽文化进行重新梳理和探索。“我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山海经》。《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古兽的资料,我都不断的去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新的题材,为更多热爱印纽文化的爱好者提供新的作品。”

2003年以后,潘惊石又重新开始了印纽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个人的学识修养都有所提高。在这之前我的印纽作品临摹多,创作少,2003年转回印纽之后,我可以实现自主创作了。我用现在的理解再去雕刻印纽,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采访中,潘惊石娓娓而谈。他说:“我现在可以把巧色和印纽结合起来,并且在以前写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夸张的处理。”比如,“猼訑”。“我在上海举办展览的时候,很多参展者对我的‘猼訑’产生了兴趣,‘猼訑’是一种神异兽,它的样子像羊,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眼晴却长在背上。

据说人取他的皮佩在身上,就不知畏惧。在洪荒期、人兽共穴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像的功能,产生了神话,人们寄望传说中的神秘力量能带来某种心理安慰,于是神异灵兽纷纷出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说起创作的心得和体会,潘惊石更是如数家珍。

我们看到,潘惊石所有的成就均源自于他非凡的毅力。“在上海展览的‘猼訑’,足足花了我八年的时间。从构思到设计再到泥雕,每一个环节我都是自己给自己提要求。这八年中,我雕刻过三个(“猼訑”),前两个我都不是很满意,今年我再雕的时候,终于有了灵感,雕出来的还算比较满意。”潘惊石就是这样一个人,坚定目标并持之以恒。他说:“我以前的名字叫做潘林平,但是我是做石头行业的,就把‘石不惊人誓不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立志要在石头行业闯出一番天下,因此名字也改成了潘惊石。”

因材施艺 随色赋形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潘惊石的创作逐渐尝试走向新的风格,以草虫鸟兽为题材的写实类作品成为他创作的主线,这一时期他以动物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获得业界瞩目。

1999年,潘惊石运用巧色手法雕刻了一组《蜗牛》系列,他突破前人的手法,刻意留下了巧到极致的巧色。但《蜗牛》在送相关部门组织的评选过程中还引出了一片波澜,“当时评委们都不相信这是我雕刻出来的,认为这些蜗牛是我粘上去的。”最后,在曾观摩过这一创作过程的郭功森先生的证明下,潘惊石的《蜗牛》获得了该项评选的一等奖。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五毒》也是潘惊石的经典之作,所谓“五毒”分别是由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爬行动物为创作元素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潘惊石大胆创意,把随色赋形的功法发挥到了极致,其用色巧妙,形态逼真,令人惊叹。“雕刻这些动物,把我小时候喜欢昆虫的童年记忆的生活乐趣表现出来了,重现了我小时候亲切的记忆。”在记者看来,光听这些动物的名字就觉心颤,潘惊石却乐在其中,其童心未泯的一面跃然而出。

潘惊石不仅精通随色赋形,还善于因材施艺。色的回归,需要在相石过程中,相出俏色最为神似的事物,而因材施异,需要把精湛的圆雕功底发挥到极致,达到境由心造之境界。

除了《石破天惊》,《王者风范》也是潘惊石的又一力作。《王者风范》由一块黑白相间的山秀园石雕刻而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只眼镜王蛇昂首挺胸、傲视群雄的神态。这件作品的造型和创作手法,融入了潘惊石很多新的尝试,并一举获得了业界的赞许。

为了让创作更加具象,潘惊石把家变成了“热带雨林”,饲养了蛇、蜥蜴等小动物,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采访中,我们还有幸见到了潘惊石饲养的两条玉米蛇,一大一小。大的一米来长,在潘惊石的摆弄下,乖巧的攀附在他的手臂上;另外一只小的,则非常温顺地蜷在潘惊石的掌心里。“漂亮吧!漂亮吧!”展示之余,潘惊石丝毫不掩自己热爱小动物的兴奋劲,连一向畏惧蛇的我们也被深深地感染。

锐意创新 冲破藩篱

我们的采访在茶香氤氲间进行。潘惊石的煮茶功夫眼见着也是极好,轻抿一口茶汤,醇厚滑口带甜感,回甘持久,齿颊留香。一会儿功夫一壶醇香的老白茶便被品饮而尽。在洗茶之际,记者发现潘惊石频频把滚烫的茶水均匀地泼在摆放在茶盘中的石雕作品上。这是像养壶一样养石吗?对着记者的疑惑,潘惊石解释:“这是我独创的!这些石头可是喝了我不少好茶呢!现在很少人敢用滚烫的茶水喂石头,怕石头破裂,但我不怕!看,都包上浆了!多漂亮!”我们伸手拿起一块茶水浸润许久的黑晶石,阳光的折射下,果然色彩愈见透亮、纹理也是细腻动人。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独创、探索、创新”这些词汇总是一字一句地的从潘惊石的嘴中蹦出来。在我们想来,这多是因为这二十几年的寿山石创作路上,大胆创新始终跟随他左右。

如在创作之初潘惊石便开创了古兽题材,并加入文化元素,随后又以“因材施异,随色赋形”为业界所称叹。近年来,潘惊石更是精心研究脱胎于古兽雕刻的“拉丝”技术。在潘惊石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拉丝原本只是寿山石雕刻中一种辅助的手法。比如在刻一只狮子时,需要刻它的毛发,这时就需要用拉丝的手法辅助一下。由于目前沿袭该项工艺的人较少,潘惊石决定重新开始研究该手法,并试图以这种辅助的技法为主题来创作寿山石作品。

“我喜欢去矶钓,一个人到海边,租一条小船,到一块礁石上,一个人坐上去,可以钓一整天。”闲时,潘惊石喜欢矶钓。“并非想钓多少鱼,而是身处宽阔的海上,思绪非常辽阔,可以增添创作思路。”据潘惊石介绍,传承和改进古兽雕刻中的“拉丝”技术就是在矶钓过程萌发的。他说,在一次独钓时,看到水面荡起涟漪,涌起一波波的水纹,就联想到了古兽雕刻中存在的“拉丝”手法。他的作品《天风海涛》正是利用这一技法,以平面、水纹的形式,通过巧色雕琢出两条在滚滚巨浪中翻腾的蛟龙,集细腻的刀法和磅礴大气的构图于一身。

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潘惊石的作品以温和、细腻、沉稳见长,无不例外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我们在采访中也看到,这位极富才情的大师在创作之余也不忘精雕细琢地耕耘着自己的“艺术生活”。

西湖之畔坐拥一方天地,被他雕琢得活色生香——雅致的瓷瓶插着自然风干的花束;墨香四溢妆点着古朴的客厅;简约又不失大气的茶室满当当尽是从各处淘来的各式茶宠和小摆件,工作室窗格前梅花初绽,馨香渐来……这一切,将诗意地栖居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而潘惊石也坦言:“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雕刻寿山石。同时,寿山石雕刻也让我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行行出状元(www.hhczy.com);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0)

相关推荐

  • 皇家印钮郭祥忍

    "皇家印钮郭祥忍"这个话题,我基本上没看见国内有专著来谈,原因在于印钮的起源和当今工艺不太容易说,容易得罪人,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是一门艺术感相当强的寿山石文化.第二点就是当今寿山石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先生:《生活·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先生在福建师范大学许书典大楼303教室进行了名为<生活·艺术>的专题讲座. 潘惊石先生首先从灵感的来源与由灵感而发的创作等方面着手,为学员们详细地解析了他的作品由灵感 ...

  • 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再收4位高徒,传承续薪火

    后排左起:薛承海.李斌.徐潘银.张端勤 1 收徒仪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父,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师父者,不仅在领域里独树一帜,更蕴含着温润深厚的德行 ...

  • 潘惊石寿山石印钮雕刻过程入选全国高中美术教材(广教版)教科书《雕塑》

    全国高中美术教材(广教版)教科书<雕塑>出版了,此书是面向未来10年的高中美术雕塑门类教材,全书约90面.书中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从非遗到数码,全面.深入地展现了古今中外的雕塑艺术 ...

  • 潘惊石:寿山石雕刻 · 俏色的艺术

    7月20日下午,在国家艺术基金"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上,潘惊石老师为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寿山石雕刻·俏色的艺术>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 ...

  • 祝贺潘惊石老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祝贺 潘惊石老师荣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祝贺潘惊石老师荣获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对在他近三十年的雕刻生涯的肯定,也是对石雕文化的肯定.此次潘惊石老师以擅长寿山印钮雕刻评选上国大师,观之他的 ...

  • 潘惊石的印纽和俏色巧雕

    巧雕系列 ▲<曹操诗意--龟虽寿>,鸡血玉 ▲<城市蝼蚁>,寿山石 ▲<抛物线系列>,七彩玛瑙 ▲<抛物线系列>, 五彩玛瑙 ▲<行者系列之一&g ...

  • 精彩讲座节选‖潘惊石:俏色寿山石雕的魅力

    导读 2016年6月27日下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6大讲堂内,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带来的一场名为<俏色寿山石雕的魅力>的讲座.本场讲座以台北故宫三宝之<翠玉白菜> ...

  • “匠心归来——寿山石雕刻大师回故乡”活动圆满举行

    5月19日下午,为了鼓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让"石出寿山,艺在鼓山"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发展寿山石文化,由福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中共鼓山镇委员会.鼓山镇人民政府主办, ...

  • 潘惊石:复兴传承寿山石雕技艺

    日前,中国高中美术教材(广教版)<雕塑>出版,罗源籍寿山石雕刻家潘惊石的"寿山石印钮雕刻过程"入选课本. 作品<石破天惊>.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潘惊石.受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