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熟知的小建中汤治疗疾病的范围可真不小!这些疾病都能治!

“张胜兵中医”

大家都知道小建中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可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然而就是这么个经方,师父在临床上却用于胃癌的治疗,并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经方运用得当,疗效确实好。那么小建中汤除了脾胃虚寒之外,还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呢,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经方。

【小建中汤条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

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第十五篇)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小建中汤组成配方】

饴糖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2枚

【煎服】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去渣,入怡糖再煮,至溶化,于早、午、晚饭前服。

【主治】

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里急,心悸,衄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黄,脉弦细者。

【方解】

此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脾胃也,

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若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引阴从阳,使其平秘,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投本方求效。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或活动则甚,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腹直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心悸短气汗出,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饮食无味,消化不良,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小腿转筋,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等。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余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怡糖之效。

【加减】

1.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当归建中汤)

2.自汗短气,加黄芪。(黄芪建中汤)

3.脉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汤)

4.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汤)

【禁忌】

1.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

2.中满者,忌之。(中满忌甘)

3.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压者,忌之。

【类方鉴别】

1.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气血不和。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绝无表证。

2.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治虚寒腹痛之方。不同者,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用于缓急止痛。

3.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血气不足引起。

【临床运用】

1.此方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速,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证治准绳》)

2.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虚,此多属血亏,本方加当归。(《经方实验录》)

3.不问男女,或急性、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呈贫血虚寒型,按之则痛减。或手足冷,心下悸。腹痛,时喜屈卧、喜温罨、手扪。着寒则易痛,脉弱,遗精,体温不足,畏风寒,神经性衰弱体质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4.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眼睑下垂。(《伤寒论方运用法》)

5.便秘九年。产后加重,腹隐痛,食后神疲,短气乏力。(《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

6.高热不退。兼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陕西中医》1980;5:35)

7.消渴。症见面色不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无力。(《湖南中医杂志》1991;6:34)

8.半身不遂。伴肌肤发凉,汗出恶风,舌胖大偏淡,脉沉迟。(《当代医家论经方》)

9.胃黏膜脱垂。症见饥饿则胃脘痛,怕冷便溏,汗出恶风,脉缓。(《经方传真》)

10.合附子理中汤治40余日未便,20余日未食。其人无所苦,唯脉结代。(《余听鸿医案》)

11.发热无汗,屡发散,汗不出,脉弦迟,面白露睛。(《谢映庐医案》)

【临床病案】

1.孕妇贫血症

例:张某,女,29岁。妊娠六月余,诊见头眩、心烦、心悸、夜不眠安,动则短气。食后腹中虚满,午后四肢酸楚,嗜睡。其面容苍白,脉滑而无力。投以小建中汤,令其频频少量服用。半月后,诸症若失,饮食有增。

2.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魏某,女,33岁。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紫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很少。两年前,曾住某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输血及激素治疗,病情有所稳定。出院后不久,诸症再现,检查:红细胞2.10×1012/L,白细胞3.5×109/L,血色素7g,血小板45×109/L,诊其脉象细弱,舌苦薄舌质淡。余与小建中汤炖服鹿角胶、龟甲胶、当归、五味子、黄花、黄鼠狼肉,令其制成丸剂服用。经治四月余,精神、饮食均很好,皮肤出血点已不明显,牙龈出血已止。遂化验检查,血色素10g,红细胞3.50×1012/L,白细胞6×109/L,血小板90×109/L,后长期随访,病情稳定。

3.慢性肝炎

例:患者张某,男,41岁,有肝炎病史。证见:右胁疼痛月余,每饭后发作,伴四肢乏力,纳差,失眠。触其六脉皆沉细无力,按其两胁隐隐作痛。治疗以小建中汤,今服三剂。服后疼痛缓解,再配以疏肝理气活血的方药与小建中汤交替服用,服药四轮,疼痛消失,饮食如常。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病后期往往以中虚为病,故以仲景小建中汤,建中养营,补之以虚,使肝有所养,其痛自愈。

4.产后血虚症

例:刘某之妻,37岁。因产后失血过多,自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同时有潮热自汗、不思饮食、疲倦无力等。迄今产后月余,诸症日渐发展,故邀余诊治,诊见:面色㿠白无泽,言语短气,脉沉细弱,舌淡红少苔。治以小建中汤加黄芪20g、当归12g,五剂。服后,自汗减,饮食增,再以归脾汤调治数日而愈。

5.消化性溃疡

例:周某,男,45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五年,身体消瘦,面色黄白,食欲很差,饮食、劳累、心情稍不遂意,心口疼痛即刻加重,常常心口痛,夜不能寐。用西药解痉、止痛药后虽可暂缓疼痛,但病终不能愈。余诊其脉细弦,舌淡苔白,施以黄芪30g、生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饴糖30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令其反复服用,每日一剂。患者服用半月后,饮食精神均有好转,心口疼痛减轻。后又以上方隔日一剂,服用二十余日而痊愈。两年后病情稍有反复,自用其上方数剂而安。

张胜兵中医作品七部,淘宝京东有售!挂号张老师,可获取签名书以及与张老师合影留念!

6.结核性胸膜炎

连某,女,68岁。性格乖戾,喜拨草寻蛇,好怨天尤人,生活中无一日安枕无忧,无一时心气平和,常因微不足道之事大动肝火,干戈息后寻医问药,一年服药十二月,虽女蜗亦难补怒气冲破之天。患高血压、疑似冠心病十余年,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如疽附骨。因其每有胸胁苦满,口干思冷等肝气郁结、阴虚火旺之状,常以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调理。今夏复病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漫至第六肋,住院抗痨治疗月余,仅胸水略减而已。午后低热,饮食不思,腹满时痛,口干不欲饮。昔日狂食水果,而今食后满痛益甚,大便溏,日一二行。咳引胸痛,痰黏不爽。腹诊检査,腹壁柔软,腹肌如板拒压。视其舌,红瘦无苔,诊其脉,沉弦而细。

脉证观之,此悬饮也。若形气俱实,脉象有力,十枣汤证也。本案患者素为虚劳,因五联抗痨药、激素、大量液体滴入,阴虚火旺之体遂见脾胃虚寒之象,所谓阴损及阳是也。且肝木横逆、脾胃虚损,小建中汤适应证也。小建中汤和营卫、建中气,中气健则纳运衡常,营卫和则腹满不食、胸水寒热自然消于无形。因一派虚寒之症,故虽舌红少津,桂枝当无忌也。

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白术15g山药15g红枣12枚三剂,与抗痨西药间隔30分。

二诊:知饥思食,腹满痛减,余症皆轻,精神一振。守方三剂

患者气恼随生,胸满烦惊屡伴,之后之治,或合小柴胡汤,或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共服药26剂,再行透视,胸水尽矣。

7.月经过多

蔚某,女,40岁。月经量多,已半年余,某医院经血液检验、B超子宫,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不显,于2006年4月3日来诊。

经行后期,量多如崩,色暗杂块,少腹不痛,已汛一日。素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胃纳一般,饥饿则胃不适,腹胀满,大便干秘,日一行,饮食冷则泄泻。望其面黄少华,唇色不荣,舌质淡,苔白腻。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脉证观之,此脾胃虚寒,气不摄血也。考血之生、之行,皆责于脾。脾虚则难以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统摄无权,是以如崩如注。今正临经期,当补气治之,遵先贤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也。拟黄芪建中汤: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白术15g三七粉3g生姜5g红枣10枚三剂

二诊:出血减少,五日即净。仍神疲汗出,大便干秘,中虚短时难复也。

上方减三七,加白术为30g十剂

三诊:精神充沛,诸症皆轻。此届月经依时而至,惧量仍多,又来求诊,望其面唇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诊得脉象沉细略数。中气渐复,血海自盈,统摄有力,谅其有制不妄。为防万一,嘱原方续服五剂。

8.不食

郭某,男,18岁。本就脾胃虚弱,少食不化,自认为饮食积聚,两日服开胸顺气丸六袋(6g/袋),若贫者遭劫、困者被掠,致中州一虚再虚。症见面色黯淡萎黄,体倦无力,饮食不思,食后气逆欲吐,腹痛肠鸣,大便干秘,心下悸动,小腹下坠,喜温喜卧。诊腹软而不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无力。

脉证分析,证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肝木乘土,升降失调。治当温补脾胃,和肝缓急。拟黄芪建中汤治之: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草6g生姜6片红枣5枚饴糖30g三剂

二诊:药后思食,惟食后心下胀满。恶心减轻,腹痛下坠亦止,大便仍秘。口干口苦,脉弦细弱。此脾胃虚弱,一时难复,培土建中,法不可更。拟理中汤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0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山药15g红枣5枚三剂

三诊:诸症减轻,日趋向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以资巩固。

9.脘痛

常某,男,38岁,农民,1993年2月9日初诊。脘腹疼痛两年余,加重十余日,多痛于饥饿之际。近十余日,每至子夜因痛而醒,喜温喜压,得食可缓。纳食一般,二便正常,不嗳逆,不吞酸。观其面色萎黄少华,舌淡微红,知其气血失充;闻其语声低微,亦系不足之候;诊其腹无所苦,六脉弦缓无力,皆一派虚寒证象。

《沈氏尊生》云:“胃病有虚实,总以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甚者为实。”而夜间痛甚者,瘀滞也。由是观之,本案虚实相兼,而以虚寒为主,瘀滞次也。拟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0g赤白芍各20g炙草10g灵脂10g香附10g饴糖30g生姜10片红枣5枚三剂

二诊:疼痛止,胃纳增,要求再服,以冀根治。与原方三剂,惟去灵脂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