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暝眩反应”:重病久病才有可能痊愈】
什么是 “暝眩反应”?
《尚书·说命篇》: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孔颖达疏》曰:
“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解说: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舒服的反应有很多种,统一称为 “暝眩反应。”
伤寒古方药简力专、量大效宏,常有“一剂知,两剂已”的效果。然而久病、重病若要去除顽固病根,在服中药后,常常有病情异常或加重的暝眩反应。暝眩反应为大病将愈的征兆。
如果你是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的患者,曾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根除,说明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
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连你自己都可能认为中药治病慢。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按惯例,附上案例
“暝眩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医术语叫做:“正气借助药力,驱赶邪气。” 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Dou四声)药” 现象: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再讲白话一些:
人体总血量有限,当身体内部某个部位有病,(我们简称为“邪气”)。
身体就要调动足够的血液去净化、攻打这个生病部位。
这时候,就产生三种结果:
1、正气赢了,邪气被驱赶出去,人就康复。
2、正气输了,邪气侵犯整个身体,人就接近死了。
3、正气和邪气战斗力不相上下,僵持住了,导致血液一直僵持在生病的局部位置,其他部位持续缺血,人就一直有症状出现,这就是【生病状态】。
正、邪僵持住的结果,就是导致久病缠身。而人体的血液因为邪正相争被不断的损耗,导致其他原本没有疾病的部位慢慢开始出现各种症状。
比如:患者长年腹痛,血液都一直僵持在腹部,时间一长,脑袋缺血,容易出现头晕,头发缺血,容易出现脱发。这种状况下,患者去看病时,反而会主要要求医生帮忙治疗头晕、脱发,而忽略腹痛,实际上病根在于腹痛。只要解除了腹痛,头晕、脱发也能不药而愈。
其他所有疾病(包括癌)都类似于此,
总之就是一个 血液分布 的问题。
这种诊断“病根”的能力,对于医生是一门非常大的考验,当然也是必修课。如果抓不住病根,病是不可能治得好的,就是有缓解,也仅仅是暂时,因此中医被诟病成“慢郎中”。对于患者,也应该对 “暝眩反应” 有一定的了解,才不会白白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以免延误病情。
如何鉴别“暝眩反应”与副作用?
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痊愈发展的佳兆。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很多人容易把 “暝眩反应” 与副作用的混淆。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暝眩反应与副作用的区分方法:
1、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
2、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3、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
鉴别结果不同,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
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暝眩反应”的种类
大分类原则:
(一)根据人体的排泻途径不同:
1、皮肤:出汗、产生瘙痒、小疹子等。
2、大肠:大便次数增多,拉稀。
3、膀胱:小便增多。
4、胃:呕吐剧烈。
5、鼻孔:流鼻涕,流鼻血。
(二)根据血液分布位置不同:
1、脑袋暂时血供不足:头晕。
2、身体肢体各部位血供暂时不足:肌肉跳动、抽动、麻。
3、身体内脏血供暂时不足:绞痛,刺痛。
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程,暝眩反应大概有以下几类:
1、腹泻患者,喝完药加重腹泻,且泻前腹痛,泻后痛除。
2、咳嗽患者,喝完药加重咳嗽,咳痰变多,痰排干净咳嗽就停止了。
3、胃病患者,喝完药呕吐,吐完人感觉无比清爽。
4、痛经患者,喝完后经期更痛,并有大血块排出,下次痛经明显缓解。
5、痛风患者,喝完药更痛,忍过后痊愈。
6、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喝完药,皮肤瘙痒,出汗后瘙痒、关节痛痊愈。
等等多种反应,不胜枚举。
为何现在“暝眩反应”很少见?
我们知道,
阳证,代表的是强壮、是亢奋,是有余;阴证,代表的是虚弱,是不足,是安静。
现代的中医医生动不动就开一堆清热解毒的药。长期使用滋阴药,消耗掉的是患者的阳气。
【比如一个虚寒病人,给他服用麦冬、熟地(包括现代很多滋补的药),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
而阳药与滋阴药完全不同,一旦给阳证、热病的病人错误使用了姜桂附,那剧烈的副作用就会出现。当然,给虚寒的病人用阳药会出现很好的暝眩反应。】
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大夫的医术或者治疗是否有效,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
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可继续服药会怎样呢?是原本的阴寒体质,一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