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条横线的“喜怒哀乐”
想达到“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境界,是学行书人的梦想,如果真的想学好行书,一定要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正如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王铎所言:
吾书独宗羲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不入晋,终入野道!
想做好这一点,一定要把握行书用笔方法、使转呼应带来各种丰富的变法。
这篇文章我们就通过王羲之《圣教序》中的一条横线的变化,来看看不同的变化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感受!
本文所有的例字,均以书圣王羲之《圣教序》为例。
行书要有性情、感染力
行书笔法要使转呼应,有了使转,才产生呼应,行书并不像楷书那样,在固有形态中变化,而是用使转呼应造成的原来面貌的变形。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性格,也就没有性情,没有感染力!
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想把行书写的流畅而有活力,一定要方圆兼用,曲直相映。
行书的方笔、圆笔
今天先从横画谈起,横画的使转呼应变化非常丰富,选择有几个有代表性的横画来分析:
俯横
俯横:向上弧,向下俯的横画,有俯抱的感觉,俯横往往是一个字作为主笔,以长横的形式出现。
这里有一个“主笔”的概念,决定一个字是否有美感,关键就要抓住主笔,是很多初学书法的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在其作品《艺概》中提到: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往往能否写好这一笔,决定这个字的生死成败!
俯横用笔方法:起笔为方笔,顺势自然下笔,中锋右行,中段速度略快,且上弧,收笔略停顿,也可自然向右下出锋。
选取王羲之《圣教序》四个字为例子:“所”、“要”、“无”、“菩”等字为例子,均在该字上作为主笔起到平衡作用。
俯横
仰横
仰横:与俯横相比,仰横形态较短,灵巧,向下弧,两头向上翘!
用笔方法:起笔为圆笔,要轻松下笔,收笔时要向右上带一下,多数不出锋,灵活自然,便于衔接下一笔。
还是以王羲之《圣教序》选取“而、下、于、仁”为例:
这种形态变化既营造出了矛盾冲突,也增加了结构的爽利,像出征的军士,杀伐阵阵!
仰横
左尖横
左尖横:一般都是顺势起笔或者承上起笔。
用笔方法:起笔较轻,即圆笔,收笔略重。
一般来说,一个字除主要横画起笔重一点,其它横画都是起笔较轻而形成左尖横。如“寺、大、在、形“等字的第一笔。在行书左右结构的字中,右半部分几乎所有横画都是做尖的,如“腾、隐、显、钟”等字。也有例外的情况,为了承上启下的需要,有时一个字的主要横画也写成左尖的形式!
“左尖横”的变化情绪激昂,由轻到重,由快到慢,一条线从高昂到低沉,起伏之态必现。
左尖横
右尖横
右尖横主要是用于在左右结构的左半部分,如“林、于、故、提”等字的第一笔,右尖横突出该横画起笔的力量,弱化了收笔的形状,以便呼应该笔画的起笔力量,弱化了收笔的形状,以便呼应一个字的右半部分,故一般起笔为方笔。
右尖横与左尖横相反,情绪递进相反,艺术表达也相反。
右尖横
承上横
承上横即承接上一笔的横,行书中因使转呼应,出现了大量的承上横,承上横的入笔与其上一笔的出锋相呼应,有时相连接,保证了运笔的连续性,如“教、老、是、其”等字。
承上横的表达意趣乃如人之腰背,贯穿于上下,构建了情绪变化之桥梁。
承上横
启下横
启下横,凡是行笔结尾出锋,引领下一个笔画的横画都可以认为是启下横,包括收尾处向下出锋和左上出锋的两种情况。
向左下出锋的启下横在顺势行笔上更具有优势,一般凡这一笔画下面有顺势的笔画是,都可以出锋启下,启下横也用于字的顶端或者底部。
“百、所”是上横,引领下面的笔画,“经”是中间横,向左上出锋为了引领上面的竖画,“五”是底画,出锋引领下一个字。
书法之情绪变化犹如武功套路之递进,每一笔的起伏之态都是上一笔的终点,也是下一笔的起点。
启下横
向左上出锋的启下横同样引领下一个笔画,有事出锋并不明显,但属笔不到而意到,效果更好。如“者、善、古、尤”等字,有时向左上出锋,基本上与下一笔相连,这也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如“者”字。
启下笔不到而意到的效果
承上启下横
承上启下横就是承接上一笔又引领下一笔的横画,在行书中也常见,如“前、善、教、华”等字中间横,前三个字是中间横,“华'字是最后一横,其中”前、善“二字承上部分连在一起,更加紧密,写这一横必须胸有全局,运笔流畅、气韵相连、才能生动自然。
横画的情绪讲究起承转合,与所有的艺术表达像一致,如果说尖横为起的画,那么下面的这个横画便是“承”的作用。
承上启下横
另外,应当注意,在行书中凡先横后撇或先撇后横的字多数连写,这是行书特征之一。
如“基、不、教、庸”等字是先横后撇,“生、有、无、昨”是先撇后横,大大减少了笔画。
凡先横后撇或先撇后横的字多数连写
横的组合变化
【形态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就是横画的样式变化,主要体现在起笔上,如“寺、书、遵、翘”等字,多条横线,起笔的形态都不一样,可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十分了不起!
形态的变化
【方向的变化】
多横并列时,方向不同,大大增加了灵动和流畅,如“闻、难、双、盖”等字,凡是横画并列的字,如方向一致,必然方挺庄静而欠灵动和流美之韵。
双
盖
闻
难
【空间的变化】
多横排列时,空间比较均匀,容易雷同,做适当的疏密变化,即可生出多种神采:
如“阴”字四横中间密上下疏;
阴
“桂”字四横也是中间密,同时横画之间还发生方向之改变,更有奇特之效。
桂
“唯”字更见大师之高妙,四横中间左侧部分三个方块空间,眼看就一模一样,突然来个出锋连笔,打破了第三个方块,及时抓住机会,真可谓神来之笔。
唯
“墨”字在一堆横画的最后拉大空间,也是很有调节的效果。
墨
有的书家不懂这一点,把三横或者四横的空间一样宽,用尺子量不差毫厘,此为大谬也!
化直为曲
在行书中化直为曲,也是打破楷法的一种表现,尤其是连笔比较多的时候,会出现曲线的链接,甚至出现画圈,大大增加了流畅性,如“慧、性、非”等字。
所有的变化只是为了丰富,一定防止都写成标准横,那是失去灵动,就不是艺术了,如呆板的把每个笔画都写好了,但每个字都不好,换句话说,每横都写成标准横,所以没有神采,这与行书之规律相反。
只要你掌握用法方法,注意使转呼应,对这样变法多加练习,自然能对王羲之的行书了然于心。
王羲之仅仅通过一个横画,通过改变这个横画的粗细、曲直、欹正、长短等等方面,就能营造出了不同的情绪变化,这便是王羲之书法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