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大国医者——焦海养生课堂
1一部分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就是吃错了也不会有事。
2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是药三分毒”,吃中药伤肝、伤肾、伤胃,更有个别媒体和网站从中推波助澜,不只是质疑中药毒性,而且进一步推论“中药有毒切记别乱吃”,让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陷入误区。对于这两种说法,现在要为大家科普一下怎样正确看待中药的“毒”,帮助纠正对“中药绝对安全”的误解,也不能令“中药有毒”的观点甚嚣尘上,无限放大。
中药的毒是什么?
古时所说的“毒性”指药物温热寒凉的偏性。到了现代“毒”才常用来标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他认为性味“正”(平衡)的东西叫“食物”,能养人正气,可以常吃;性味“偏”的东西就叫“毒药”。
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所以,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对中药材进行炮制、用药时进行配伍等,都是为了使中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
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中药饮片的质量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采收季节、品种选用、炮制方法、储存、农残等方面均存在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增多。
中药不良反应是什么?
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所谓的“不良反应”,很多时候并不是药物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造成的。
“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中医认为,古人治病用药讲究“中病即止”,就是说,病好了,就不再吃药了,而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却认为,中药可以长期吃,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也是中药慢性毒性、长期毒性、蓄积毒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药对的是一证(证型),而不是一病,也就是说,病名一样,但吃的中药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再三强调“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如果药证相符,可以治病;如果药证不符,就会伤人害命。现在有些中医大夫望闻问切不会,八纲不懂,古汤头不会背,遇到病人就按照西医的理论去拼凑处方,这样的大夫开出来的药方怎么能没有副作用呢?
西药每年都要淘汰掉一批,而中医因为有独特的用药理论,因此,虽然“有毒”,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这么多的中药哪味药也没有被淘汰掉,这正是中医用药的独到之处。
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不能套用西药的那一套研究方法,什么都由实验室里的老鼠“说了算”,在中医看来,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证论治,不对症的当然有毒,这是非常正常的。
怎样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人生了病总要吃药,不管中药还是西药,都不能随便吃。那么,作为既不懂中医又不懂西医的患者,该怎样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呢?
首先,不要乱吃药。虽然很多中药“无毒”,但它毕竟是药,吃错了也会出问题。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请医生进行指导,至少要仔细阅读药品(以及中药制成的保健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是否适合自己服用。大米虽然无毒,吃多了还会撑着,何况药呢!
其次,尽量找“真”中医看病。
最后,中药、西药分开吃。中药和西药不宜同服,应相差一小时,而且,中药应在饭后服。
其实,让患者自己去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是很难的,毕竟,他们不是专业人士。如果他们都懂了,医生也该“下课”了。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中医大夫都应认真钻研中医药理论,为患者把好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