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刹车软,性能永远赶不上德系,是真的么?为什么?
最近和好友T君聊起刹车脚感话题,T君家里买了台新的凯美瑞,开了个把星期后T君说不太喜欢日系车那种软软的刹车感觉,总觉得开起来没信心。所以就想办法看能不能让刹车变硬点(他原先开大众高尔夫的)。于是我就琢磨起一个问题:日系车软绵绵的刹车难道真的不如德系?
日系车与德系车
刹车脚感截然相反
日系的刹车脚感是这样的:你往下踩一点点,你就能感觉到刹车来了一点点;你再往下踩一点点,你能感觉到刹车又多增强了一点点;你再往深里踩,你还感觉到刹车力道又进一步增强了……整个刹车力道的变化感觉总体是平稳的,是逐渐变强的。
而德系的刹车脚感是这样的:你往下踩一点点,你感觉到刹车没啥反应;你再往下踩一点点,刹车还是没反应;你再往深里踩,突然间猛烈刹车!……整个刹车力道的变化存在一个明显的“临界区”,一旦超过“临界区”,车辆就剧烈刹车。
日系:丝绵制动,柔和线性
德系:敏感制动,一点就有
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96年入汽修行业)学习汽修知识时,因为当时服务于三菱体系的缘故,因此接触到一整套日本汽修学校教程(香港编译的繁体字版本教材,三菱与丰田维修学校合著)里就提到了一个词——丝绵制动。
“丝绵制动”,顾名思义就是:踩刹车如同踩丝绵一般,要尽量柔和、柔顺(用如今的话说可能是“踩屎感”)。理由是“这样的脚感设定能提高汽车的高档感”。将刹车脚感写入教材,起码可以说明日本车企非常在乎这一点。而且从很多年前就故意要求汽车设计就必须如此。
而德系车的刹车脚感,用玩车圈子里的话说,那就是“撞墙式脚感”了。这种突兀脚感在日本人看来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在欧洲却很流行。因为这种刹车设定,刹车压力来的非常快,能在瞬间建立起强大的刹车力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反应贼快,一点就有”。
日系:容易上手,操纵轻松
德系:需要适应期,但性能强
日系车的刹车是平稳的,是逐渐变强的,而且还是偏向于线性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踏板踩下去多深,车辆就反馈你多大的刹车力道”,比较吻合人体的本能反应。如此一来驾驶者就能够非常精细的控制刹车。这是日系“丝绵制动”的最大优势!
但是日系车的这种偏软设定,往往导致刹车踏板行程太长(获得同样大的刹车力道,日系车踏板需要踩的比德系车更深)。如此一来刹车的“灵敏度”就变差了。这是德系玩家完全接受不了的。
德系车的刹车是“敏感型”的,而且明显是非线性的。踏板并不需要踩太深就能够获得极大的刹车力道,而且这力道是“说来就来”的。——那么车辆的操纵极限就可以放的更宽。因为只要驾驶者想让车子停下,轻轻一脚刹车,车子就能瞬间急停。
谁都没错,不同风格而已
是国情不同导致的差异
当然,为了精准控制刹车,驾驶者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来慢慢适应,去准确找到刹车踏板的“临界点”。但驾驶者一旦习惯后,操控信心就会变得很稳健。而日系车在这方面却表现得“很友好”:任何新手最多接触几天就能将刹车控制的非常精准,简单来说就是“上手很快”。
毕竟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存在“不限速高速公路”的国家,在随随便便飙200km/h时速的环境里,刹车脚感够不够“高档”并不重要,能在需要减速的电光火石间就充分减速、大力减速才是重要的!
反观日本,高速公路法定限速100km/h,而且城区交通环境非常拥堵。因此如何做到让驾驶者“精神放松的控制刹车”就成了头等大事。更强调低速拥堵环境下的操纵轻松度。可以这么说,德系和日系的不同风格,基本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对于汽车不同的理解以及实际需求。
刹车片的不同也影响脚感
世上不存在“完美之车”
事实上同价位的德系和日系,真拿去做“100~0紧急制动测试”,成绩都差不多的。就如同“川菜和粤菜对谁错”一样,哪里来的对与错?无非就是用户习惯不习惯的区别罢了。至于日系刹车一定要改的和德系一样硬朗,真的恕在下无能为力!做不到!最多就是稍微改善一些罢了。
方法就是选择摩擦系数更高的刹车片。比如力仕达的低金属刹车片,用德国进口芳纶材质、碳素纤维等材料,经历上千度的高温强化处理,保证了很不错的摩擦稳定性。所以不少用户也反馈说够安静,也挺耐磨。但是价格不贵,经济实惠。
因为这种刹车片的摩擦系数高,因此能够在接触刹车盘的瞬间就“咬住”盘面,使得脚感更加的硬朗些许。我能为T君做的也就如此了。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是世界公认的汽车一流强国。犯原则性错误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无非就是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