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成为一座“世界城市”吗?
成都决心要成为世界城市。
这不是坊间传闻,而是被写进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草案)》中,由此完成“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三步跨越。
近年来,尽管成都在多项榜单中,拿第一拿到手软,但当成都真正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的时候,仍会有很多槛需要跨越。并且,这不像国足喊口号要进军世界杯,通过比赛来决定位次。
到底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可称之为“世界城市”?而就海纳财经看来,国内可算上世界城市的,无外乎是:北上广深。
因此与其说,成都要成为世界城市,不如说,成都在新一线城市的榜首待得够久了,想去掉“新”字,成为一线城市。
一,
世界城市,是怎么样的城市?
十三五时期,成都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8-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四川省比重保持在36%-38%左右。2019年末GDP居全国第7,已与全球排名42位的芬兰相当。
12月18日,成都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作出了“全市经济仍处于上升期”重要判断。根据相关预测,成都有望“十四五”末期,即2025年推动GDP达到2.6-2.8万亿。且随着成都的发展潜力、全球位势、治理水平都实现历史性跃升,这成为成都敢于向世界城市发起挑战的关键。
但一系列问题随着出现。我们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一座城市是否成为“世界城市”?
第一,人均GDP成都并不靠前
距离而言,尽管经济总量与芬兰接近,但人均GDP却差距明显。2019年,成都人均GDP刚过1.2万美元,而芬兰已经达到5万美元。
因此,海纳财经认为,要成为一座世界城市,人均GDP需要达到世界前列水平。但成都作为一座常住人口1600万,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的超大城市,要做大人均GDP并不容易,如果从全国人均GDP的排名看,成都实际是非常靠后的,与GDP总量的位次差距明显。
第二,成都的对手应该在国内
近几年,成都颇为看重GAWC排名,成都从“十二五”末期的全球166位,上升至“十三五”末期的第59位,位列内陆城市第5位,保持在新一线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但这一排名是否为可衡量一座城市在全球竞争力的最佳指标?海纳财经持保留态度。毕竟从该排名的维度看,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总部-分部关联度值来排序,成都可以排名靠前,其实可以参考的因素是,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全国的排名。
在2020年的GAWC榜单中,排名成都前后的城市,有休斯敦,柏林、杜塞尔多夫、特拉维夫。成都是否要在未来开展与这些城市的竞争?海纳财经认为并非如此。成都未来的对手,依然是国内排名比自己高的城市。不过,在GAWC的榜单上争取更好的名次,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决策参考是有价值的。
第三,成都还需要获得更多的全球关注度
2019年,成都错失了美洲开发银行年会的承办权;2021年,成都还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纳财经认为,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意义,推动城市发展远大于赛事本身。因为从主要电视台历年的转播情况情况看,该赛事的受众并不广泛,远无法与亚运会相比(更无须比较奥运会)。
且在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蔓延背景下(这无疑将增加巨大的防疫开支),成都举办这样一场运动会的综合效益如何,皆需要考虑。
第四,海纳财经认为,除经济和产业之外,其他因素还包括:
1,外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人口国际化)
2,营商环境评比在世界银行体系中的得分(营商环境国际化)
3,本地居民的英语普及率(国民素质国际化)
4,国际学校、医院占比(公共资源国际化)
5,国际航班的年均入境人数(国际影响力)
事实上,成都在2019年就提出“对标国际大都市进行学习借鉴”,在欧洲、北美洲、亚洲分别选取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城市,在国内选取了上海,共同作为成都对标学习和跟踪研究的对象。
这些城市中伦敦、纽约是GAWC仅有的两个Alpha 级城市,东京和上海都是Alpha 级城市,皆高于成都目前排名。希望这些学习,久久为功。
二,
成都,应该去做些什么?
如果要为“十四五”时期的成都发展提出建议,海纳财经总结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推进成德眉资一体化发展
当前,成都面临多重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其中对成都未来影响最大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机遇。
在双城经济圈内,成都是极核之一,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质量,与成都如何发挥经济与产业外溢能力,带动周边城市同步协调发展有密切关联。在此方面,建议成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在未来的产业、经济、城市空间布局上,将周边城市纳入统一的规划中来。
①,促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的“同城化”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成德眉资”的同城化战略已经开始稳步推进,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在经济体量、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与成都存在非常明显差异的3座城市,成都需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城际轨道交通的覆盖率、提升通勤时效。从国外先进城市的经验观察,城际轨道交通的覆盖率,可以有效增加城市之间的联系,引导人口和产业的流动。
成都尽管在近几年加强了城市内部的地铁建设,但与上述三座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联系度仍不够。这需要成都进一步加快建设,提前布局。
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争取在“十四五”规划中做到四市同步。
成都目前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中颇有成效,未来应该加强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建设,只有一体化的营商环境,才能带来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2,推进主城区城市更新,加快东部新区建设
目前,成都主城区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南北城区发展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一环路内)的老旧城市的更新速度仍需要加强。而东部新区作为成都未来在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一个新的支点,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产业、人口的转移。
成都就“东南西北中”五个城市区域的发展作出发展定位。但目前北部片区的发展仍较其他地区有明显差距,这并不利于成都整体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在中部城区尚存在大量的老旧小区、规划与建设不合理的街道,但一环路内又是成都的历史文化脉络所在,建议加强城市更新速度,但需要避免如“桂花巷”的舆情事件再次发生。
东部新区被成都视为“百年大计”,这强调了东部新区的建设并非短时之功,而需要久久为之。但仍发现有部分企业对东部新区未来的发展有疑虑,这突出表现在东部新区远离成都主城区,无存量产业、人口的规模化聚集,职住环境亦待改善。
如果说成都中心城区的发展,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存量资源,东部新区的发展则是一个增量与变量,建议在加强东部新区与成都主城区交通便利化的同时,在对外传播与宣传上进一步增强,提升市民、企业对东部新区的认识。
3,发挥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方面的优势,培育龙头企业
从成都目前的产业结构看,成都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了有效布局,并成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成都的短板是,目前缺乏在各个产业中居于头部的企业,大而不强仍是成都产业发展的现状。
成都拥有大量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每年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有诸多创新性科研成果问世。建议成都加大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成都可增加人才公寓的规模,细化人才购房的政策,扩大优惠购房人群类别,留住人才,才能用好人才。
头部企业的培育,可以从本地培育和外来引入方面入手。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有优势,近年来培育出极米科技等细分龙头,但存在的问题是,其所在产业的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产值规模难以持续倍增。
建议成都发掘更多的本地优质企业,广撒网,多培育,学习合肥经验,以一座城市为“风险投资人”,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
在外来引进企业方面,尽管成都在近年来一直宣传王者荣耀诞生于成都,但其背后仍然是总部根植于深圳的腾讯公司,且近年来包括锤子科技等的引进亦不成功。在这一方面建议成都优化招商引资局的专业实力,根据成都未来的主导产业方向,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组成专业化、对细分产业和行业具备较强辨识能力的团队。
4,保护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多方开源保障财政收入,避免挤压公共财政的支出空间
6,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成都消费能力在全国表现突出,首店经济在近年来也位居全国前三,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消费城市,成都近年来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对如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指标化的量化管理。
①,利用双机场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航线,增加直航城市数量,与重庆共建“西部国际化机场群”
②,利用中欧班列开行优势、领事馆数量优势,不断提升外资外贸发展水平和质量,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
③,尽管成都目前也出台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但目前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境外游客部分从西安入境,其中原因在于西安兵马俑等景点古迹的国际知名度更高。因此建议成都在世界级旅游资源宣传上加强力度。
④,向海南学习,在城市、机场免税店上增加数量。
⑤,利用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水系资源,开拓城市旅游的新局面。
⑥,利用未来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世界级赛事的机会,打好主场外交牌,扩大成都知名度,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