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3-运河与大海
岐伯有道 今天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3来自岐伯有道00:0005:46
23、运河与大海
从做家教里头看到,要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所以创涛提出,学中医不能只在医内学,要到医外去。
我说,那医外有哪些地方呢?
创涛说,我刚看完《思考中医》,还有《品读名医》,发现很多名医,他学习有好几个方向。
第一个是向大自然学习,取类比象,格物致知,提高悟性。
第二个是向传统文化学习,以儒理来悟医道,这叫儒医,以佛理,道家哲学来领悟医术,就叫佛医、道医。
确实史书上记载,孙思邈学医,是通过传统文化打地基,才把医学顶起,在古籍上讲他幼时善读百家之书,尤好释典,什么叫释典?就是佛家的典籍。
为什么要阅读这些佛道的书籍呢?
你如果专门精研医术,可能会成为一个中医专业人才,但如果通儒达道悟佛,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的沃土来栽培中医这朵奇葩,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医门龙象,一代大家。
所以孙思邈在《大医习业》里头讲道,一个医者如果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见识不能广,不读老庄,应变就不能灵活,不读佛经释典,就不知慈悲喜舍之心。
当看到这篇跟《大医精诚》一样重要的《大医习业》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空缺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山高海深的传统文化功底。
纵观近代名医,蒲辅周,施今墨,秦伯未,裘沛然,有哪个不是传统文化精深,医术精湛的。
难怪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医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
放在这么高的要求之下来学医,我们的计划更紧密,读起书来更迫切,完全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地吸收这些知识。
我们到古寺去请来佛经,到道观去请来道家典籍,甚至还特别坐车去广州大佛寺的藏经阁借阅书籍,丰富自己。
我跟创涛俩人都办了大佛寺藏经阁的借书证,在里面如鱼得水,畅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头,感到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此。
虽然啃着馒头,喝着稀粥也觉得津津有味。
佛家说,你真正研讨学问,进入状态,你可以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因为你的心是很平静的,你接受知识,开发悟性也是很快速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体会读书,进入忘我的时候那种感觉,孔子说发奋读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我们跟传统文化接通时,发现好像这花盆中的树木,一下子打破花盆,把根扎在最广阔的土壤上面。
一下子对中医的自信提起来,对中医的前途明亮了。
这正如佛经上讲,旷野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悉皆茂盛。
中医就是一棵大树王,能为老百姓遮一片荫,而传统文化就是下面最丰富的土壤,水分跟肥料,想要树长得高,土壤就要丰厚,水分要充足,肥料决不可少。
铁杆中医邓老说过,中医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现在的医学生,只看到地面上的奇葩,没看到地下沃土的重要,所以中医很难学好。
直到我真正接触传统国学的时候,我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邓老的这句话,有时真正的名人名言,良言警句,不是靠听靠思维就有用的,必须亲自实践,切身体会,你才能够证实这些老先生所言不虚,千真万确。
难怪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秦伯未老先生说过,你专一的学医,最后可能成为一个专才,就像开通一条运河,但是你如果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再去学医,就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家,带动更多人学习受益,可能酝酿成大海。
创涛说,既然学了,就要学最究竟,最彻底的东西,在运河跟大海两者之间,我们要选择大海。
我笑笑说,可是大海的形成却不是那么容易,运河就好开凿一些。
创涛说,趁年轻,男子汉,不干大事,非好汉。
这样我们俩人就凭着这股志气,天天训练身体,埋头古籍,利用点业余时间去做做兼治,又平静而充实地度过了几个月。
文源:罾事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