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拿着放大镜阅读的老者

今天在图书馆,看到一个拿着放大镜阅读的老者。他坐在靠背椅上,一本书在腿上摊开,左手压着书页,右手拿着放大镜。他在阅读,放大镜在距离书本三四厘米的地方从左到右缓缓移动,眼睛也跟着移动。不知是困了还是累了,看了几行以后似乎睡着了:他低着头,眼睛半睁半闭,拿着放大镜的右手自然压在摊开的书本上。过了几分钟,抬起头,又开始阅读起来。虽然不知道他在阅读什么书,但是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阅读的热爱,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让人动容。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到老了才读书学习。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读书学习,也应该读书学习。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说图书馆,即使是街角的书店,书架上也陈列了多得吓人的书籍。如果我们立志要读遍架子上所有的书籍,那只能说是一种莽撞而疯狂的想法。时间有限,要有所取舍。有些书,我们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地重复去读,去获得新的感悟;有些书,我们永远不会去读,但它依旧有自己的读者。

有的书质量高,并不是说内容有多么好,而是看完了有所感悟,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带来新的想法;有的书质量不高,读来乏味,难以卒读。质量高和质量低,取决于自己能读懂多少。这一次读完了有一点感悟,也许下次重读,又会有新的感悟。想要一次性从书中获取所有的东西是很难的。有些第一次没读懂的书,也许第二次阅读或者第三次阅读就能读懂一点。有些书难以读懂,不是因为作者写得不好,而是自己不是书的目标读者。重读需要勇气。重读可能带来好运气发现新世界。

拿放大镜看书的老者面前没有纸笔。我相信,他是出于爱好读书本身而阅读。他阅读,不求快,也不追求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他只是在纯粹的阅读,真正无功利阅读。阅读是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而对于更年轻的读者,处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阶段。出于各种目的,升学、考证等等。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是功利性阅读。我们想要让花费在读书上面的时间更有价值,我们想要阅读过后立马获得可见的结果。

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阅读,没有本质的不同。功利性阅读,阅读的时候更投入更认真,是带着目的阅读,争分夺秒阅读,意图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而非功利性阅读,不用那么赶时间,但同样是从阅读当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两者都是从阅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功利性阅读要从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功利性阅读要在阅读中获得和作者对话的感觉。只不过,功利性读者求知心切未必真正热爱阅读,而非功利性读者内心安静真正热爱阅读。至于何者能够从书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因人因书而异了。

拿着放大镜阅读的老者出于热爱而阅读。著名漫画家蔡志强在一次活动中讲到:北宋画家张择端花了十年时间在开封生活,观察市井生活,用素描的方式画出了流传千年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并非出自青史留名的心理,而是追求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漫画家蔡志强也画出了许多受欢迎的漫画,他画漫画,也是出于内心的热爱。他可以把自己关在屋里,42天不出门,只为了做自己热爱的东西。他说,人不应该只追求名和利,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找到热爱的东西并为之不懈追求。如果热爱阅读,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读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的那一份热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