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九十四首《送李端》(卢纶)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中唐·卢纶·五言律诗】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壹/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有悲凉回荡之势。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名家点评
清代胡本渊《唐诗近体》:“少孤”句悲李,“多难”句自悲。“掩泪”二句,送。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少孤句,皆字字从肺肝中流露,写情到此,乃为入骨。虽是律体,实《三百篇》、汉魏之苗裔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递迢,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至(“少孤”二句下)。
贰/
卢纶和李端同为“大历十才子”中人,卢纶“数举进士不第”,李端虽于大历五年登进士第,但仕途也坎坷不平。二人交厚,集中均有相互酬唱之作。
卢纶是河东蒲(今山西永济)人,李端是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而诗中所说的 “故关”即今山西阳泉市东的娘子关,李端要出太行回到华北平原的故土去,卢纶客中送客,写了这首送别诗。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诗的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首句点出送别之地,在幽关二州天然分界的太行山中部,这 “故关” 是由并入幽的交通要隘,送客至此,不得不别。时交秋冬,衰草遍野,一片凄凉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而来,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一条山路蜿蜒延伸,消失在寒云之中,它带着故人远去了。路本是无情之物,但眼前这条路由于负有把故人送抵故土的使命,所以也就格外令人关注。用 “出”字来形容,化静为动,也赋予自然物以灵性。“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走远了,空旷的山野间只剩下诗人自己,孤寂之感顿时涌上心头,有增无已。这时又下起雪来。“寒夭暮雪深山里” (韩翃 《送客贬五溪》 ),不管是行者,还是留者,将一样孤寂索寞,并把这不寻常的别离记在心中。“暮雪”除状眼前之景外,还告诉读者,送行是送了一程又一程,直送到非分手不可的地方和时候。则二人相知之深、别离之难可想而知。这一联,字面上虽然纯在写景,但景中寓有深情。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一联写送走故人后所引起的身世之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少孤”指幼年丧父,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由于少孤,小小年纪便远役他乡,过早地经受人生苦难。“早” 字 《极玄集》 作“惯”,是就 “为客”之久说的,即经常为客。总而言之,大部分岁月是在漂泊困厄中度过的。“多难”除指个人遭遇的种种不幸外,无疑还指天宝末年以来的社会乱离。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苦难。“识君迟”的 “迟”,固然有相识得晚的叙事因素,但也有 “相见恨晚”的感情成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诗人积大半生的人生体验,终于觅到一位挚友,一位知己,是不幸中的一大安慰; 但现在却要分开了。幸乎?不幸乎?这一联,反复咏叹,意切情真。“早”、“迟”配搭,顿挫有致; “少”、“多”借对,摇曳生姿。诗人把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尾联写别后相思。诗人在归途中回忆往事,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泪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望不见了,掩泪相向也是徒然,故着一 “空”字。唯一的希望是相约以后再见。但风尘扰攘,后期难卜,这一线希望怕也难以实现。这样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 字,给人以无穷回味。
这首五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结构上恪守成法,并无特别之处,但由于真情内充,却能于平易中现出顿挫,淡雅中见出沉郁。“少孤”一联含意精切动人,无愧千古警句,对振起全诗气势起了巨大作用。
叁/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全唐诗》署名“严维”,题下注云:“一作卢纶诗”,但在卢纶诗中又未见此作;《唐诗别裁》则署名“卢纶”。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看,似归卢纶为宜。诗中自言“少孤”,证之卢纶其他作品,如《纶与吉侍郎中孚……》(原题长达八十五字,恕略)中的“禀命孤且贱”、《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郎中舅》中的“孤贱易蹉跎”等,其身世感慨颇为一致;再从风格上看,类似本诗中“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一类冷峻、宏浑的描写,卢诗中所见甚多,如“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至德中赠内兄刘赞》)、“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等等。卢纶和李端均属“大历十才子”之列(据姚合《极玄集》),二人有近三十年的交往,友情甚笃,唱和甚多,这当是其中之一。
这首送别诗,以“别”为线索,以“悲”为中心,通过离别情景的描写的个人身世的慨叹,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其中首联和颔联点明送别堪悲的主题,描述分手时的周围环境;颔联写个人身世和对友人的无限倾慕;尾联紧承首联和颔联,抒发别友后自己苦闷、怅惘和悲痛的心情。
诗作一开篇,就向人们展现了一幕衰草遍地的故关景象,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暗示了送别的节令,透露了诗人悲凉郁抑的心境,从而于正式破题之前,便渲染了一种“离别堪悲”的特有氛围。这是一种日随霞出、雨从风来的艺术手法。次句破题,牵出“别”的线索,突出“悲”的中心。破题之后,颔联没有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去描写依依惜别的场面,而是对友人行将启程的环境展开描绘:在枯草满布的茫茫冬原上,一条古道伸向远方,消失在彤云密布的天涯;朋友上路了,只见满目暮色昏沉,大雪迎面飞扬……这两句诗,极力渲染与友人握别时寒冷、空旷、阴沉、寂寥的气氛,借此表达对友人孤寂远去的殷忧,烘托自己悲凉痛苦的心境,使“悲”字外化、物化、具象化,得到落实。诗人对朋友的深情,隐含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他与李端的深情厚谊,是建立在互相敬重、互相倾慕的基础之上的。颈联“多难识君迟”所表达的相见恨晚的衷情,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他们是互相敬重、互相倾慕的知己之交,所以当友人踏上远去的归途时,诗人便会产生自己独留的孤单之感,并进而由此回想起自己自幼一向孤苦的身世,从而更加悲从中来,悲不胜悲,终于无法自制而“掩泣”了。
诗人自幼孤零,常依亲戚生活,社会地位较低;成年后,屡试不第,科场一直落寞失意;其后,虽因诗才出众受到荐举,但仕途不畅,且多坎坷;加之安史之乱引起社会的巨大动荡,更令诗人感到前景渺茫。所以,在诗人的客去自怜中,有自幼孤苦的悲哀,有命运乖蹇的慨叹,有时代不安的困惑,郁结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而不仅仅是别友的苦闷——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未免落入歧路沾巾的儿女之情了。正因为如此,尾联“掩泣空相向”的“空”字,就不仅仅是指友人远去,空余旷野,而且包含着希望之空、人生之空。末句的“风尘何所期”,更是这种前途渺茫、人生无依的心灵呼喊。
这首诗在艺术上相当完美。首先,诗人将对友情的讴歌和对个人身世的慨叹有机地融为一体,抒发了极为真挚的情感,二者显得天衣无缝。其次,诗人借景托情,因情造境,一方面将自己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外在景物上,一方面又处处以客观景物启拨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了主观情感客体化与客观景物主体化的有机统一。第三,这首诗又一次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擅长描写寒云夜雪、荒原孤客的长处,体现了冷峻之中含柔情、雄浑之中见细腻的独特风格。清人王士禛说“卢纶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肆/
该诗就是一首标准的以起、承、转、合构筑全篇的诗歌。首联是起,点出送别时的环境氛围,严冬故关,衰草遍野,四野苍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第二句的“悲”字奠定了全诗凄凉感伤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路出寒云外”是写故人渐行渐远。寒云低垂,道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人归暮雪时”写作者目送友人良久,一直到了傍晚,从中可见作者与李端 的深厚情谊。这时,天又下起了雪。暮雪霏霏,寒风啸啸,作者顶着风雪, 孤独地踏上归途。颈联是转,作者回忆与友人相识相知的往事,并感叹自 己的身世。“少孤为客早”一句有三层递进的意思,少年丧父,已是人生的 大不幸,而且还漂泊他乡为客,甚至还是少年时就已离乡背井,可见作者是饱尝人生的艰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动荡。在多难的人生里,难得遇上一个知音,所以作者才感到与李端相逢恨晚。此联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都表现出来了。尾联是合,收束全诗。作者忍 不住再次回首,遥望友人远去的方向,但哪里还有友人的踪影。在这样一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世事难料,不知何时才能与友人相见。诗人不禁感慨唏嘘,掩面而泣。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组成一个完整和有序的篇章结构。尤其是中间两联对仗非常工整,“出”与“归”、“云”与“雪”、“少”与“多”、“早”与 “迟”骈偶精工,洗练概括,但又自然畅达,不露雕琢之痕。诗中的衰草、寒 云、暮雪等景象凄凉悲楚,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全诗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下,将离别的悲凉、心绪的烦乱和世事的茫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浑然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伍/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以一个“悲” 字贯穿全篇。
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应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颔联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 “悲” 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了寒云外。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紧紧围绕一个“悲” 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感慨。“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焦点。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投他乡,饱经漂泊流浪,又难觅知音。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的身世飘零,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背井离乡的艰难生活。
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 “悲” 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后,更觉得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 然而友人毕竟是走了,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惟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见。但社会动乱,世事纷争,又何时才能见面呢?
这首诗围绕一个 “悲” 字,将惜别与感世、伤怀之情融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词切情真。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