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约公元450~515年),字子真,南朝齐、梁间舞阴(河南沁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原出身世家,但后来家道中落,少孤家贫,他青年时期刻苦求学,广读古书,性情率直,善于辩论。成年后,在南朝齐、梁两代先后任过太守、尚书左丞等官职。

范缜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佛教兴盛,宗教唯心主义到处泛滥之时。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创立。到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流传。约在西汉前期已从天竺传入我国新疆。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时,曾听到或见到有关佛教的活动。到东汉明帝时,汉朝派使臣蔡愔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到达东都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门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以为外国僧徒居栖之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此后,佛教在我国内陆开始流行。到了南北朝时代,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北魏末年,全国有佛寺数以百计,僧尼数量多达200多万人。在南朝,上自皇帝下至平民,倾信佛教者比满国中。佛教宣传人的肉体尽管要死亡,但人的精神不会灭亡,要水远存在,并且可以转生来世。要求人们一生要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奉佛教,把财产尽量施舍给佛寺,再转世时就能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西晋以来,人民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压迫,加之连年战争带来的苦痛,一般百姓很容易接受这种毫无根据的宣传。因此,佛教宣扬的那种“灵魂不灭”的唯心主义观点,便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作为麻醉人民的思想工具,以便达到巩固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范缜继承并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他不趋炎附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佛教的种种谬论,向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范缜在齐朝时任过官,公元489年,竟陵王萧子良在王府争召集宾客,范缜也被招请。席间范缜在笃信佛教的竟陵王面前,发表反对佛教及其因果报应的言论。于是,双方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有没有因果轮回。萧子良质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范缜便指着庭前盛开的花树说:人生下来,好比一树之花,风吹花落,有的落在茵席上,有的掉在粪坑里;落在茵席上的是你,落在粪坑里的是我,虽然贵贱不同,但都是偶然碰上的,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范缜的这个生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佛教因果报应的胡说,把萧子良驳得张口结舌,萧子良既不能辩胜范缜,就召集众僧、学士来批驳他。但这些人都不能使他屈服。萧子良又派王融对他进行威吓利诱,说:像你这样的美才,不怕做不到中书郎的高官,何苦坚持这个议论阻碍自己的前途。范缜大笑答道:如果我卖论做官,再大的官也早做到了,何在乎你说的那个官职。范缜就是这样一个坚持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有胆有识的思想家。

梁朝建立后,梁武帝为了加强思想专制,宣布佛教为国教,利用佛教欺骗人民,巩固他的统治。为此,他对范缜发动了次更大规模的进攻,企图逼迫范缜放弃神灭论思想。范缜不仅不屈服,而且在这次斗争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写下了著名的《神灭论》。全文用问答体裁对有神论者的种种谬论,特别是佛教的“神不灭论”,逐条进行有力的批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

首先,范缜针对佛教徒鼓吹的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谎言进行了驳斥。他断然指出,精神离不开形体,形体离不开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消灭。这就是说,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他进一步指出,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他把人的肉体同精神的关系,用刀刃同锋利的关系做了极为形象的比喻。指出人的精神对于肉体的关系就好比锋利和刀刃的关系样:刀是一种客观物质,锋利是刀刃的作用,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说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的,怎么说精神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范缜的“形质神用”学说,比较全面而准确地解释了形神之间的既相依存又相区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其次,精神是活人的“质”所特有的作用。范缜认为,万物虽各有形体,但并不是任何物质形体都有精神活动,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譬如木是无知的物质,人是有知的物质。人死了,身体变成无知的物质,因之死人也就象术质的无知,所以也就不会再有一个离开肉体的精神在活动。

第三,范缜认为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人的知觉和精神活动是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如手能感觉痛痒,眼有视觉,耳有听觉,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则是由心(那时不知道脑的作用)主管的,故心是思想的器官。心有病,则思维乱,可见精神是物质(心)的产物,精神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

第四,鬼神是没有的,儒家祭祀鬼神,只是教人孝敬,不是说真的有鬼神来饮食。妖怪也是没有的,古书记怪事,不可信佛教说人死变鬼,鬼又变人,是毫无依据的谎话。

范缜的《神灭论》,是从反对佛教出发批判有神论,因而佛教徒喧哗嗷嗷,不遗余力加以反对。太原王琰,因范缜主张无神论,就写文章谩骂他说:范缜先生啊!你竟不知道你的祖先神灵在哪里!想以此来堵住范缜的反驳。范缜却巧妙地回击说:王先生啊!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自杀去跟随他们呢!把王琰驳得理屈词穷,目瞪口呆。梁武帝又亲自下敕令反驳,还策动王公大臣60余人,先后写了50多篇文章对范缜进行大规模的围攻,这些御用学者在理论上讲不出什么道理,只是企图在政治上造成压力,把范缜压服。可是范缜面对压力毫不畏惧,始终不肯屈服。他在理论上与佛教神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就连最善于诡辩的曹思文也一筹莫展,只得承认自已“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锐”。梁武帝把范缜视为眼中钉,便下令禁止范缜发表议论,并给他加上罪名,流放到广州去了。范缜勇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战斗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认识领域中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

范缜不仅在理论上反对有神论,而且在实际行为中也积极破除封建迷信。当他担任宜都太守时,当地有五相庙、唐汉三神庙和胡神庙等等,他即下令禁止百姓祠祀。由此可见,范缜真不愧是个光辉的无神论者。

同时,范缜和所有的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由于认识水平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旦涉及到社会现象时,范缜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他把社会上的贫富现象,归结为偶然的因素;又把所谓“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说成是由于形体和器官上的差异。显然,在这些方面,范缜的思想仍然摆脱不了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不彻底性。尽管如此,他对发展唯物主义思想的贡献,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仍有着光辉的地位。

范缜的著作多已亡佚,现在的《神灭论》、《答曹舍》等篇著作,仅保存在《弘明集》中。有关他的史迹,《梁书》卷四十八、《南史》卷五十七列有传记可供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