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第Ⅶ对脑神经,由感觉和运动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这两种纤维组成运动根和感觉根,运动根构成了面神经本干,感觉根称为中间神经,在两神经根内都包含控制泪腺和唾液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两神经根从桥延沟出脑,出脑后与前庭窝神经伴行,并包在共同的硬膜鞘内,经内耳门入面神经管,穿过颞骨岩部内的内耳道,经茎乳孔出颅。
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
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是: 颅骨段最长,并与位听神经、迷路、中耳及腮腺相毗邻,从而显示出其边缘性和专科性。
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分运动和感觉两部分,由三个神经核组成:
(1)运动核
位于桥脑下部、上橄榄体外侧,发出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诸感情肌。
(2)涎上核
位于运动核尾部背侧,发出内脏运动纤维,传导副交感神经冲动,司泪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3)弧束核
位于延脑Ix、x颅神经外侧,由面神经膝状节发出内脏感觉纤维和少量躯体感觉纤维即中间神经,经三叉神经脊束背侧到味觉灰质,与内侧纵束连结,终于弧束核,传导面肌深部、外耳、鼓膜、鼓室内感觉及舌前2/3味觉。
三组纤维混合后出桥脑下缘,伴随位听神经入内听道,穿过基部人面神经骨管;抵鼓室内壁前膨大形成膝状节,在鼓室内转向后外,于卵圆窗上再转向下,穿鼓室后壁骨管,垂直向下出茎乳孔; 于软组织内向前上转105°进入腮腺,再分上下两主干,又分5支,形如鹅掌,呈扇形向前分布于同侧面部各个肌层内。
面神经的血管供应来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系。
膝状神经节、乳突段、鼓室段内耳后动脉的茎段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岩动脉降支供应。
内听道段由椎动脉的小脑前下动脉的内听动脉发出迷路外动脉供应。
鼓室段侧支循环比乳突段丰富,故愈合能力也较强。整个神经行程均有节段性血管进人供应血运,故允许神经有一定程度位移而不发生缺血坏死。
面神经为含有运动纤维与感觉纤维的混合神经,约有一万根神经纤维,70%为运动纤维;其粗细可占骨管容积之30%-50%,其余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所充填。走行于颞骨内,长约3.5cm,是颅神经走行于骨管中最长者。因此,从其中枢到末梢之间的任何部位受损,皆可导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
(1)运动神经核上段
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2)运动神经核段
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3)小脑脑桥角段
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5cm而不发生面瘫。
(4)内耳道段
面神经由内耳门进人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底。
(5)迷路段
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人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2.25~3mm.
(6)鼓室段
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7)乳突段
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2cm。
(8)颌骨外段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茎突的外侧向外、前走行进入腮腺。主干在腮腺内分为上支与下支,二者弧形绕过腮腺脚部后又分为5支;各分支间的纤维相互吻合,最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经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分为5支: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面神经支配的薄肌有两层,一层在皮肤和皮下组织,能使面部活动以传达表情;一层分布于面部3个轮匝肌及其周围肌。3个轮匝肌:对称的眼轮匝肌使眼裂闭合,单个的口轮匝肌有三组肌群,将口及口角向不同方向牵拉。
面神经第一分支经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然后分布到泪腺和鼻腔腺体;第二分支到镫骨肌,可利用镫骨肌反射进行检查;第三分支为鼓索神经,穿过鼓室并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其感觉神经到达舌前2/3,司味觉;其副交感纤维到达下颌下神经节,司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面神经出颅后先发一较小的感觉支,司耳甲及耳道后壁的皮肤感觉。另发一较小的运动支司二腹肌及茎突舌肌的运动。
面神经入腮腺后组成腮腺丛,又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发出颞支及颧支,下支分出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5大分支的纤维又互相吻合,最后分布于表情肌群,各分支与表情肌的关系为:
额支(颞支)(参考:口腔颌面部解剖学,主编:赵士杰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p119页,颞支有1-2支,自颞面干发出后):额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轮匝肌上部(参考:口腔颌面部解剖学,主编:赵士杰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p119页,其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皱眉肌。
颧支:上、下睑的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参考:口腔颌面部解剖学,主编:赵士杰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p120页,颧支分为上下支两部分,上部分分支较细,行向前上,支配上下睑的眼轮匝肌;下部分分支较粗,向前至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
颊支: 上唇部肌、鼻肌、颊肌、笑肌(参考:口腔颌面部解剖学,主编:赵士杰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p120页,上颊支。。。支配上唇部肌及鼻肌。下颊支位置不恒定。。。支配颊肌及笑肌)
下颌缘支:降下唇肌、降口角肌、颏肌、笑肌。(参考:口腔颌面部解剖学,主编:赵士杰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p121页,自腮腺下前缘穿出,在下颌角下方恒定地前行于颈阔肌深面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笑肌)
颈支:颈阔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