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我的国】塞罕坝:一棵树见证的奇迹

一棵树能有什么故事?

1962年2月14日,当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的时候,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偌大荒漠里,仅仅只有一棵树。这棵树,伴随着努力耕耘的三代人,见证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奇迹。

今天,百通社为你讲述塞罕坝的故事。☟

1962年2月14日,当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的时候,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偌大荒漠里,仅仅只有一棵树。

有谁能想到,三百多年前,这里曾因林木葱郁、水草丰美而被清朝康熙皇帝设为“木兰(满语,‘捕鹿’之意)围场”,成为皇家猎苑。自清同治二年(1863)开始,清政府为补国库空虚,在此大规模伐木垦荒。至清亡,森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

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一带已彻底荒漠化,曾经的“千里松林”变为荒漠黄沙。

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的浩大工程,就在那孤零零的一棵树旁边开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一心扑在植树造林事业上,当时的“林一代”,一生的履历就是三个字:塞罕坝。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数不清的塞罕坝人做着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测量、防火、除虫、植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坚守,让塞罕坝在半个世纪后再次绿意盎然。

1962年建场前至2016年底,塞罕坝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8%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

在塞罕坝多种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植物共计175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珍稀动物有豹、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

据中国林业科学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那曾经独立于荒漠的一棵树,伴随着努力耕耘的三代人,见证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奇迹,也验证了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撰稿、视频 / 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

图片 / 人民画报、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