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外媒最关注什么?“科技自主创新”成热词

△ 美国彭博社新闻10月29日称,新的五年规划将中国在技术上的自力更生提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从人工智能到5G技术、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基石。

△ 《南华早报》则在今天发表了《五年规划:中国将走向科技自给自足》一文。文章指出,未来,中国国内重点需要放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上,但实现科技的自给自足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对世界关上大门。
而在10月30日上午的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外媒记者也带来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关注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战略。他提问道,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否是为应对国际压力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未来中国是否会把更多重点放在发展国内循环上。
对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英国路透社记者关注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是什么,并对中国需要保持怎样的增长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给予关注。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吉喆指出,中国面对的风险挑战既来自国际又来自国内。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做好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根据《建议》确定的大方向、大战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和具体指标,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俄通塔斯社记者希望了解在疫情防控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中国目前在就业和应对通货膨胀方面的表现。

△ 10月19日,工人在河北省石家庄的一家制造公司的工厂里忙碌。

宁吉喆表示,中国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及时控制新冠疫情创造了发展的正常环境,二是迅速组织复工复产推动了产业稳步复苏,三是果断出台规模性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四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稳定了经济社会大局,五是持续发展新动能推进了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六是坚定深化改革开放调动了国内外生产要素。

而在疫情影响下,中国也遇到了农民工就业、食品价格一度上升的问题,经过采取抗疫和改革开放的举措,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的全年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年初的6.2%降到9月的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均为3.3%,其中9月当月回落到1.7%。猪肉等食品保供稳价也见到了成效。

关注中国科技进步

来自美国彭博社的记者最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想了解未来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

对此,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回答中指出,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

△ 9月1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2020年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经济博览会上展出了一个5G自动跟随小车。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关注中美关系互动

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更加关注中美对立的情况下,两国经济是否会“脱钩”,以及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如何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韩文秀在回答中,一方面肯定了当前的国际形势确实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严峻性、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但另一方面,他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人心所向。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可以说,真正想脱钩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

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中国自己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当然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 END -
编辑 / 张晶、文思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未来15年怎么走?关键时期的关键会议,这样擘画中国蓝图

从第一根无缝钢管到5G基站,看这13个“5”里藏着哪些精彩瞬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