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古驿官道而名的村庄:滕州市柴胡店镇 官路口村的故事
在柴胡店镇通往枣矿集团井亭煤矿的公路上,有一个叫官路口的村庄。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富裕村,并流传着许多有关“官路口”的故事和说法。
据《柴胡店镇志·村名考》和后官口村春秋阁庙碑载:此村建于唐代。因居古代北京至南京、兰陵到丰沛交叉的十字路口,故称官路口。后发展为前、后、东三个村,俗称“三官口”。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济宁、再迁于滕的种姓人家,随着家族的增大形成村庄——种庄,与“三官口”相连,从1967年开始划归官路口大队所辖。现四个自然村被整合为一个行政村。
在古代,这里曾是南北、东西“大官道”交叉的咽喉要道,每天车、马、行人络绎不绝。特别自唐代后官口村建成春秋阁寺庙后,南来北往的过往行人,或在此上香拜佛,或歇脚问路。此处常常是商贾云集,人流如海,甚是热闹。特别每到逢庙会的日子,周边的乡镇的村民云集于此,或购买日用百货、烟酒糖茶、服装鞋帽、糕点布匹、花卉及工艺品等;或进庙降香,祈福消灾。整个庙宇香火旺盛,烟雾缭绕,鞭炮阵阵,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到了清朝初期,在前官口村又修建了“文昌阁”后,依托“官路口”这一独特优势,这里的繁华程度达到了鼎盛。1912年,村庄的西边开通了津浦铁路,火车的轰鸣声打破了这里千年的宁静和繁忙,行人流量逐渐减少。
在抗日初期,发生在这里的一场血战,令日本侵略者胆颤心惊。于是,就有了“宁过九江口,不过官路口”的说法。
1938年农历二月十六清晨,日本侵略军占领滕县后,其先锋部队(赤柴部队)侵入柴胡店辖区,敌人企图沿古驿道南犯临城,直奔台儿庄。在抗日统一战线领导和当地军民的帮助支持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集团军邓锡侯部(简称川军),在官路口拼死御敌,阻击敌人南下。川军先是找来秫秸、树木等设置路障来阻挡日军的坦克车的前进道路,但效果不佳。为了更有效地阻挡日军坦克车的前行,破坏其杀伤威力,伤员们竟用用茼麻绕身躺向坦克车,以缠住其履带,使它无法前行,其他勇士趁此冲上去,顽强地与敌人进行肉搏。敌人见其如此“玩命”的打法,感到无比震惊。经过数小时的惨烈拼杀,双方伤亡惨重,川军一个连全部阵亡,无一生还。但是,此役有力地打击并拖延了敌人,谱写了抗战史上又一动人而悲壮之歌。
“千年的古路走成河”。原来的古道路基都明显低于两边,且坑洼不平。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道路的改道、重建,原古驿官道逐步被废弃。解放后,勤劳、聪明的官路口村人,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率先搞起了专业运输与贸易等业务,并成为当地首批先富裕起来的村庄,村民们建起“小康楼”,重建了消失多年的“春秋阁”庙,恢复兴起了春(农历三月初八),秋(农历十月初八)的庙会。
如今的官路口村,秩序井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之间团结友爱,正向着建设富裕、美丽、和谐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作者:石正祥 微游枣庄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