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还是例外?
1
如果给这两天一个关键词的话,应该是意外。
10月10日晚上6点多,无锡一国道上跨路高架桥突然侧倾垮塌。媒体在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消息,大概是当晚10点左右。几大官媒公众号就都发了这个消息,连同被路人拍到的那段视频,应该是唯一一段。
这里想说一句的是,经常有媒体,包括主流网站和二流的新闻媒体,经常引用个人拍的一些视频。你引用也就算了,也没有标明网络出处,还加工、编辑,最恶心人的是配乐。
无锡高架桥垮塌那段视频就有好多媒体给配乐,音乐的气势宏大,也不失慷慨激昂,并非常像美国灾难大片,乐感里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
我最早看的新华社发的视频里面没有配乐,后来人民日报、环球、新京、南方都市、科技日报转发也没有配乐。11号就出了配乐版,这样的惨剧需要配乐吗?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一著名服装设计师在珠海的工作室,名字叫无用。
对这样的视频配乐有用吗?
当然没用。
但与此同时也体现了这些工作人员对公共安全的蔑视和对生命的无感。
我第一次看那段视频时是震惊,然后是害怕,太吓人了。
作为现代城市象征的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代表结实、代表牢固、也代表人类的骄傲,但它突然就塌了,轻得像纸一样,上面的人、下面的人都该怎么办,再看到这样的桥敢不敢在下面走和上去走?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一场意外。
2
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料想不到的事情,突如其来的不好事件。一般也指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伤害所导致的客观事件。
其实,这样的事也不能算意外了,2012年哈尔滨“8·24”高架桥也是被超载的大卡车给压塌了。当时的事发桥梁,单侧同向行驶的4辆货车核载总量为102吨,实载总量为395吨,车、货总重量将近500吨,最终导致了4台货车翻落,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的重大事故。
无锡的这起事件好像桥上的开车的人都没有伤亡,只是桥下有5辆车,其中3辆小车、2辆卡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说是有一辆车里没人,一辆里只有一个。
有人说“只有一人”的说法有点过分,还得有多什么人呢?
虽然多了一个只字,也有可能是“还好,只有一人”的意思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嚼舌根子。
不过,这次这样的事件在第一时间就公开报道了,确实是个意外,以至于很多非官媒体没有反应过来,就慌忙组稿。
这种意外是否是放宽的信号呢?
不得而知,还要在以后观察。但在这之前,公共领域的安全事件是自媒体的禁区,大家都形成了习惯,出现这样的事件集体沉默。
这次是意外,平时非常小心的腾讯“大家”也在昨天发了篇张丰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会了接受各种 “意外”,但不包括高架桥垮塌 》。
无疑,这一事件被第一时间放到了舆论场里,这不是意外,是例外。
例外也是珠海著名服装设计师的一个自有品牌。
我们多想这样的高架桥垮塌事件只是例外,而不是意外。
总意外,谁也受不了。
3
不过。好像真不是例外,是意外,同2012年哈尔滨事件一样,也是被超重大卡车压垮的,事发桥段正常限重65吨。当地人员说,该路段常有载着钢卷的大货车往来。“货车超载是常事,一辆车一般拉150吨左右。”
有个事儿,挺不解的,为啥车比桥结实?
卡车拉20吨的也敢拉100吨,还跑得挺快,而桥超重了就能塌。是不是桥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中国卡车超重的现实呢?或者是正常的承重标准也没有达到。
反正没关系,一定会有超重的大卡车上桥,出了问题就让超重的大卡车顶缸。
桥有没有毛病呢?
一定有,因为超重的大卡不知道都过了多少架桥。
对于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有眼共睹。不说这10年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大跃进也差不多。路面三年、两年跑破还没啥,往下翻高架桥确实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1990年,蔡国庆依靠一首《北京的桥》一举成名,那时候城市的桥与现在的桥还完成不同,因为有很多桥就能看出来不承重,也不可能有人上去试。
现在满城的高架桥的结实程度谁也不知道,只要它不出意外。
其实,应该对各种桥梁进行最初设计的检查,有可能设计就没有到位,没有想到中国有能拉那么多吨的货车。
但是,现在中国有多少高架桥呢,恐怕没有人知道,那得怎么查呢?
当数量级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想控制也就不可能了,也就是美国《连线》杂志第一任主编、《全球评论》主编、出版人凯文·凯利在1994年所出版的书名一样《失控》。
凯文·凯利的书在美国卖得并不多,多数人不认同他的观点,认为他的《失控》是科技乌托邦主义。凯文·凯利认为科技可以理性地管理社会,而现在出现的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机器也同样可以和人一样编谎话,并且没有人编得圆。
在社会快速发达迭代的过程中,特别是城市迭代的过程,我们肯定是失控了,只为了建而建基础设施,不但不管有没有用,更没有时间做长久的项目预期。
这也不能说是管理者的错,因为全国快速发展在大轮子转进来之后,所有人都被拉动了,无法立刻停止,是所有人。如果30年之后,会有人想这段的狂热,会是什么感觉呢?虽然没有像大跃进那样放卫星,其实也差不。
那个时候的卫星内容太少,大家都懂,不好骗人,比如,亩产多少斤粮,白菜有多大,一头猪有多重。现在不同了,桥梁的承重指标就没几个人能懂,放了卫星也没人知道。
结果就是会出事,这是必然。
2016年凯文·凯利又写了一本书叫《必然》,凯利在书中提到,很多在未来三十年即将发生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屏幕,跟踪技术,当然隐私也会更少。他预测了十二种将在未来三十年改变人类的技术。
服务的变化:从固定的产品转变为不停升级的服务和订阅。
智能化:做出聪明得多、使用廉价的强大AI,并通过云端互联。
流化:一切都依赖于实时发生且不可停止的数据流。
屏幕普遍化:所有的表面都将是屏幕。
资源访问化:把私人资产组成的社会,转变为人们不停索取各种服务的社会。
共享:大规模地共享合作。凯写道,"我认为,如果给人类的当下的共享程度打个分,我们只能从十分中拿到两分。"
过滤:为了达到我们的欲望,人们将更多地攫取个人隐私。
重组:把当下的商品拆分成更多部件,并把它们重新组成各种新的商品。
交互性:电脑将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将把电脑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跟踪:为了公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跟踪和监控将无处不在。
提问:提出一个好问题将比一个好答案更重要。
新世纪开始:人们将构建一个所有人类和机器紧密交织的星球系统。
虽然凯文·凯利的《必然》刚出版3年,但很多东西已经达到,也有一些明显地出现了问题,比如人类的合作,现在是越来越不合作了;再比如,AI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强大。
高架桥垮塌是个悲剧,但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事以后会不会发生,或者是必然会发生。
既然是不可预知,处理的方法就是没有,不去想它。
不可预知的事都不用想,费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