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衣节:为先人送寒衣,给家人添福寿
十月一,送寒衣。
今天是2020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四大鬼节”。
孝亲是人类的本能,悲伤、怀念的情绪需要仪式来疏导、节制。
孝道也是一种文化,香火延续、家风传承。
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尽孝和关爱老人!”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孝养父母,天经地义”。
1
寒衣节历史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时机,可以借此机会宣讲家族传承、先人的故事,让自己行孝的行为给子孙后代做一个好的表率,一个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祭拜送寒衣之时,不要睹物伤情,忧伤悲痛,应心怀感恩与缅怀之情。
2
寒衣节,请添衣
传说孟姜女丈夫被拉去戍边,当时天气转寒,孟姜女千里迢迢给丈夫送衣服。
等到了才发现丈夫已经离世,悲恸之下哭塌长城。
自此之后,寒衣节开始流传起来。
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一,人们开始为逝去的亲人举行祭祀活动。
寒衣最好是亲手制作的,物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心意。
焚烧要充分,这样逝去的亲人才能使用。
焚烧的时候,还要烧一些纸钱,打发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也算是积点阴德。
正如中元节放纸灯送孤魂野鬼回归阴间的习俗,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传统观念。
3
事死者,如事生
中国古代的四大鬼节,现在只有清明节广为人知。
古人设立的这四个祭祀节日,其实各有意义,缺一不可。
四大节日各有侧重。
上巳节是在为亲人招魂,古人认为人的魂魄也随着四季成长凋零,所以在初春万物萌发的时候招魂。
清明节侧重扫墓,是打扫、修缮去世亲人的阴宅。
中元节地府放假,阴阳融通,人们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们为先辈供奉新米,让他们品尝。
寒衣节则是天气转冷,为去世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衣食住行,几乎面面俱到。
所以中国古人完全拿逝去的亲人当成是活人在对待。
这就是所谓的“事死者,如事生”。
在中国人看来,生死不过是换了换住的地方,其实没什么区别。
已经逝去的亲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需要用同样的关怀来对待他们。
4
懂得敬畏,善待他人
四大鬼节各有意义,并不应该因为科学昌明而遭到遗忘。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文化,只有小人才当成是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是坏事。
对中国人来讲,“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
心头有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
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善待别人,约束自己。
另一方面,祭祀先人,缅怀祖先。
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的来处。
在祭祀的仪式中,重拾祖先的荣耀,不忘祖先的恩泽。
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不忘历史,保持敬畏,这才是现代“鬼节”的意义所在。
寒衣节,祭祀敬祖,烧寒衣。天冷加衣,送给你最亲的人最温暖的衣服。
今日寒衣节,别忘却这温暖的传统节日,让我们遥寄思念,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