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

依稀记得我家是村里最晚养牛的一户。我上四年级那年春天,中午放学回来看见院子里放着一个铁丝编制的篮子,一口铡和牛槽。妈妈说是你爸爸看上谁家的小牛犊了,价格还没讲好,他提前就把这些准备好了。

过了几天, 爸爸果真从外面牵来一头小黄牛,一身金黄色的毛,光滑油亮,活像一匹柔软的黄缎子,样子温顺可爱。第一次家里有牛,非常的好奇,书包一丢赶忙跑过去抱住牛头,轻轻地抚摸它软软的毛发,它一动不动的任凭我抚摸,那老实巴交的样子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它。爸爸一边把牛拴在门口的树上,一边对妈说:“这头小母牛已经带犊了(怀孕),毛色纯,腿粗又长……”吃过中午饭,爸就在房西侧靠墙搭建一个牛棚、支牛槽、弄水缸(水缸是为下大雨或者河里结冰时淘草预备的)等等,又用菜刀砍了一个拌草的棍子,一直忙到傍晚。第二天,又上街买有关牛用的家什。刚从街上回来,爸就到牛跟前,边喊妈帮忙边从袋子里拿一个铜环出来。在妈的帮忙下,爸爸把铜环从牛鼻子里穿了过去,我不忍心看,转过头只听“哞哞”的叫了几声。等牛不叫了,我才转过头来,看见爸把昨天搓好的绳拴在牛鼻子两边的环上系紧,再把那两头绳系在牛两个角上系紧。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牛不痛吗?爸说:“牛的力气太大,鼻子上要是不穿上环,它发脾气了是很难治住的。”

自从牛来到我家以后,爸爸要是忙或者上班没回来,我就跟姐姐争着喂牛。爸爸知道我喜欢牛,就把喂牛的经验告诉我:淘好草倒进牛槽里,撒点料在上面,用拌棍拌均匀。吃到最后要是剩下一点草再撒点饲料让它把牛槽里的草吃完;假如青草掺的多,就别放饲料……尽量少放饲料,别惯坏它。我只要放学回家,首先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拿淘草篮子装上麦草再放点青草,到我家前面的河里淘草,淘好草倒槽里,再把牛牵到牛棚吃。铡碎的麦草要是没有了,爸爸就把铡搬到麦垛前,用手拽一堆估计够牛一个星期吃的草料,然后抓起一把麦草用膝盖按住往铡刀口里送,我两手握住刀柄将铡刀高高抬起,再使劲往下摁去,麦草被齐刷刷地铡碎,爸爸一边续草一边教我怎么续草才不会碰伤手指:“村东头的小狗子就是不注意被铡掉半截手指头,你看铡口外侧一寸左右有一个铁疙瘩,续草时手不要超过它,不然会很容易伤到手的……”一直把拽好的那堆麦草铡完,再把铡碎的麦草用篮子挎到偏房里放好才休息。以后要是草被牛吃完了,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像续草这样的技术活自然就落到我的身上了,妈妈或者姐姐负责铡草。

那时候家里穷,妈妈就用瘪豆子·瘪玉米和最孬的麦子混合在一起机成面给牛充当营养饲料。为了省点饲料,即使是下雨天,我们也要到地里割草。跟牛接触一段时间,我知道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青草,因为牛吃到最后剩下的青草就是它不喜欢吃的,下次就不割这样的草。

牛非常通人性,我每次放学回来,它躺在路边,头对着我来的方向远远地看着,一双美丽的双眼皮,长长的睫毛下忽闪着一双黑亮的牛眼,那个样子,仿佛在向我问候。我总会忍不住地跑到它跟前蹲下,给它挠痒,跟它说一说学习上遇到的烦恼,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到了星期天,我就会早早的起来,拿着镰刀,挎着篮子到芦苇坡割毛菇草和毛草,牛最喜欢吃这两种草了。

每到晚上,如果爸爸忙不过来,我就学着爸爸的样子用干草引火,再撒上潮湿一点的草混在一起,拿到牛铺里燃烧,熏起浓浓的白烟,让牛免受蚊虫叮咬。白天打扫牛铺,把垃圾和粪用篮子挎到离铺子远点地方堆起来。用碎草撒在上面,让黄牛在里面睡得舒服一些。

到秋收时,小母牛的肚子渐渐地大了起来,爸还是让它拉庄稼·耕地,爸说:“牛跟人不大一样,带犊的时候还是能干一些较轻的活,但喂它时就要仔细点了,等牛吃饱后就要烧热水撒多点饲料在里面给它喝”。

过秋后,牛该歇息了,爸开始忙着给牛储备粮草,首先把碎豆草聚众在一起,再把干玉米叶和麦秸秆铡碎,这三种混合在一起放起来,作为牛冬天的口粮(豆叶和玉米叶作为冬天的青草)。妈妈没事时就去外面扫一些树叶,留数九严寒时铺牛棚用。假如河里的水结冰了,就打压井水倒在大缸里,把草倒进缸里不停的搅拌,再捞出来放到篮子里把水沥干,再倒进牛槽里给牛吃。淘草缸里的水,一天换两次。冬天白昼时间短,一天给牛喂两顿(早晨和下午),其余三个季节一天都是喂三顿。冬天喂牛麻烦点,要是牛吃饱了,得烧热水给它喝,晴天,把牛牵到门口拴在橛子上让它晒太阳,牛躺在那里嘴会不停地咀嚼,听爸说那是倒草,书面语就是反刍,牛和羊一样,胃的结构不同。吃的时候是囫囵整草,过后再返回来细嚼慢咽才能吸收消化。牛要是不倒草,就可能会生病。

有时,我看见牛的那双玻璃球色的眼睛比农忙时睁得还大,里面有晶莹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似乎想起了什么伤心事。我当时认为它可能想妈妈了,赶忙跑过去给它梳理毛发,挠痒痒……给它讲有趣的故事。它好像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两只大眼睛温柔的看着我,有时半眯着专心听。等我离开,它就半卧在地上闭上眼休息。

时间过的很快,终于到了小母牛下犊的时刻,爸爸开始忙碌了。早起泡黄豆,磨成豆沫给牛吃(这种待遇只有牛下犊时才能吃到的),又把牛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了晚上,果真生下了一头小牛犊。小牛犊长得跟她妈妈一样是黄毛,纯色的,也和它妈一样憨态可掬。末断奶时很调皮,一会吃奶,一会抬头,东瞧瞧、西瞧瞧,偶尔还甩甩蹄子,吃饱了后高兴地跑到远处“玩耍”,有时头在地上使劲地拱了几下,弄得满头是泥巴,疯够了,就摇摇头甩甩尾巴。要是听到妈妈的叫声,它会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用身子蹭着身体跟妈妈撒娇。妈妈会用舌头舔着小牛身上的毛,那种母子深情,谁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几十年的时间转眼过去了,虽然现代化的农机代替了牛,但我心中却始终割舍不下与我家牛结下的深厚感情,随着时间地推移,我越来越怀念曾经在我手里饲养过的每一头牛。牛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吃饱了就会尽心尽力地认认真真干好本职工作,从不耍滑,不图名利,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它那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品质,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身上缺失的东西。

程大康,用心做人,用爱做事,用情写文。

(0)

相关推荐

  • 在灵魂里要更顽强、更单纯地附着那生养我的家乡故土

    ①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一种喧闹之后的宁静.灌渠渠沿和井台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苞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 ...

  • 有良心的贼(原创)

    图文无关   额济纳旗胡杨林/姜林齐/拍摄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 ...

  • 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文:张宗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土地没有包产到户以前的生产队时代,我们老家山东滕州界河镇东曹东村,共有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老牛屋.现在,老牛屋成了我们这一代人 ...

  • 易经360课——趴在牛槽里的狗!

    九宫格里的中宫5就是被这条大黄狗占着呢! 牛槽里陈列着黄橙橙的美味珍馐,可是,却没有一头牛敢擅自上前去享用. 因为牛槽里趴着一只大黄狗,他掌管着牛槽里的发放权--什么时间.发放多少,他有绝对的权力. ...

  • 难忘饲养院

    难忘饲养院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牲口是生产队里的一支"生力军",拥有几匹雄壮威武的骏马和几头壮牛,才能耕种大片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牲口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是生产队的宝贵财产.自 ...

  • 【中州作家】乐悠悠:消失的牛屋文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12] 消失的牛屋文化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所谓"牛屋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农村这块群体出现的一种生活社会现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生产.生 ...

  • 七爷

    七爷在我幼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是队上的饲养员,侍弄着队上的十几头牛. 那时候我们山村地里的重体力农活,拉车犁地,全凭牲口.一个牛顶四五个男劳力,在某种意义上,牛比人值钱.所以,要由专人来喂养. 牛槽两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牛行

    乡村记忆 --牛行 文/游传化 过去农村集镇都有指定的行市,如牛马行.粮食行.猪羊行.鸡鱼行.柴草行(后来演变为木料行)等,有点类似今天的专业市场.每个行市都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俗称"行人&q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牛屋

         乡村记忆--牛屋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