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
依稀记得我家是村里最晚养牛的一户。我上四年级那年春天,中午放学回来看见院子里放着一个铁丝编制的篮子,一口铡和牛槽。妈妈说是你爸爸看上谁家的小牛犊了,价格还没讲好,他提前就把这些准备好了。
过了几天, 爸爸果真从外面牵来一头小黄牛,一身金黄色的毛,光滑油亮,活像一匹柔软的黄缎子,样子温顺可爱。第一次家里有牛,非常的好奇,书包一丢赶忙跑过去抱住牛头,轻轻地抚摸它软软的毛发,它一动不动的任凭我抚摸,那老实巴交的样子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它。爸爸一边把牛拴在门口的树上,一边对妈说:“这头小母牛已经带犊了(怀孕),毛色纯,腿粗又长……”吃过中午饭,爸就在房西侧靠墙搭建一个牛棚、支牛槽、弄水缸(水缸是为下大雨或者河里结冰时淘草预备的)等等,又用菜刀砍了一个拌草的棍子,一直忙到傍晚。第二天,又上街买有关牛用的家什。刚从街上回来,爸就到牛跟前,边喊妈帮忙边从袋子里拿一个铜环出来。在妈的帮忙下,爸爸把铜环从牛鼻子里穿了过去,我不忍心看,转过头只听“哞哞”的叫了几声。等牛不叫了,我才转过头来,看见爸把昨天搓好的绳拴在牛鼻子两边的环上系紧,再把那两头绳系在牛两个角上系紧。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牛不痛吗?爸说:“牛的力气太大,鼻子上要是不穿上环,它发脾气了是很难治住的。”
自从牛来到我家以后,爸爸要是忙或者上班没回来,我就跟姐姐争着喂牛。爸爸知道我喜欢牛,就把喂牛的经验告诉我:淘好草倒进牛槽里,撒点料在上面,用拌棍拌均匀。吃到最后要是剩下一点草再撒点饲料让它把牛槽里的草吃完;假如青草掺的多,就别放饲料……尽量少放饲料,别惯坏它。我只要放学回家,首先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拿淘草篮子装上麦草再放点青草,到我家前面的河里淘草,淘好草倒槽里,再把牛牵到牛棚吃。铡碎的麦草要是没有了,爸爸就把铡搬到麦垛前,用手拽一堆估计够牛一个星期吃的草料,然后抓起一把麦草用膝盖按住往铡刀口里送,我两手握住刀柄将铡刀高高抬起,再使劲往下摁去,麦草被齐刷刷地铡碎,爸爸一边续草一边教我怎么续草才不会碰伤手指:“村东头的小狗子就是不注意被铡掉半截手指头,你看铡口外侧一寸左右有一个铁疙瘩,续草时手不要超过它,不然会很容易伤到手的……”一直把拽好的那堆麦草铡完,再把铡碎的麦草用篮子挎到偏房里放好才休息。以后要是草被牛吃完了,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像续草这样的技术活自然就落到我的身上了,妈妈或者姐姐负责铡草。
那时候家里穷,妈妈就用瘪豆子·瘪玉米和最孬的麦子混合在一起机成面给牛充当营养饲料。为了省点饲料,即使是下雨天,我们也要到地里割草。跟牛接触一段时间,我知道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青草,因为牛吃到最后剩下的青草就是它不喜欢吃的,下次就不割这样的草。
牛非常通人性,我每次放学回来,它躺在路边,头对着我来的方向远远地看着,一双美丽的双眼皮,长长的睫毛下忽闪着一双黑亮的牛眼,那个样子,仿佛在向我问候。我总会忍不住地跑到它跟前蹲下,给它挠痒,跟它说一说学习上遇到的烦恼,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到了星期天,我就会早早的起来,拿着镰刀,挎着篮子到芦苇坡割毛菇草和毛草,牛最喜欢吃这两种草了。
每到晚上,如果爸爸忙不过来,我就学着爸爸的样子用干草引火,再撒上潮湿一点的草混在一起,拿到牛铺里燃烧,熏起浓浓的白烟,让牛免受蚊虫叮咬。白天打扫牛铺,把垃圾和粪用篮子挎到离铺子远点地方堆起来。用碎草撒在上面,让黄牛在里面睡得舒服一些。
到秋收时,小母牛的肚子渐渐地大了起来,爸还是让它拉庄稼·耕地,爸说:“牛跟人不大一样,带犊的时候还是能干一些较轻的活,但喂它时就要仔细点了,等牛吃饱后就要烧热水撒多点饲料在里面给它喝”。
过秋后,牛该歇息了,爸开始忙着给牛储备粮草,首先把碎豆草聚众在一起,再把干玉米叶和麦秸秆铡碎,这三种混合在一起放起来,作为牛冬天的口粮(豆叶和玉米叶作为冬天的青草)。妈妈没事时就去外面扫一些树叶,留数九严寒时铺牛棚用。假如河里的水结冰了,就打压井水倒在大缸里,把草倒进缸里不停的搅拌,再捞出来放到篮子里把水沥干,再倒进牛槽里给牛吃。淘草缸里的水,一天换两次。冬天白昼时间短,一天给牛喂两顿(早晨和下午),其余三个季节一天都是喂三顿。冬天喂牛麻烦点,要是牛吃饱了,得烧热水给它喝,晴天,把牛牵到门口拴在橛子上让它晒太阳,牛躺在那里嘴会不停地咀嚼,听爸说那是倒草,书面语就是反刍,牛和羊一样,胃的结构不同。吃的时候是囫囵整草,过后再返回来细嚼慢咽才能吸收消化。牛要是不倒草,就可能会生病。
有时,我看见牛的那双玻璃球色的眼睛比农忙时睁得还大,里面有晶莹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似乎想起了什么伤心事。我当时认为它可能想妈妈了,赶忙跑过去给它梳理毛发,挠痒痒……给它讲有趣的故事。它好像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两只大眼睛温柔的看着我,有时半眯着专心听。等我离开,它就半卧在地上闭上眼休息。
时间过的很快,终于到了小母牛下犊的时刻,爸爸开始忙碌了。早起泡黄豆,磨成豆沫给牛吃(这种待遇只有牛下犊时才能吃到的),又把牛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了晚上,果真生下了一头小牛犊。小牛犊长得跟她妈妈一样是黄毛,纯色的,也和它妈一样憨态可掬。末断奶时很调皮,一会吃奶,一会抬头,东瞧瞧、西瞧瞧,偶尔还甩甩蹄子,吃饱了后高兴地跑到远处“玩耍”,有时头在地上使劲地拱了几下,弄得满头是泥巴,疯够了,就摇摇头甩甩尾巴。要是听到妈妈的叫声,它会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用身子蹭着身体跟妈妈撒娇。妈妈会用舌头舔着小牛身上的毛,那种母子深情,谁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几十年的时间转眼过去了,虽然现代化的农机代替了牛,但我心中却始终割舍不下与我家牛结下的深厚感情,随着时间地推移,我越来越怀念曾经在我手里饲养过的每一头牛。牛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吃饱了就会尽心尽力地认认真真干好本职工作,从不耍滑,不图名利,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它那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品质,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身上缺失的东西。
程大康,用心做人,用爱做事,用情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