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你难道真的明白,这世上,包容有多伟大,报应有多厉害?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时间的流逝。此刻,距离2017年越来越近了。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是否情愿,你都得和2016说“bye-bye”了!

2016年的微信里,有一条“心灵鸡汤”传播很广:

  • 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

  •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说真话,2016鸡汤泛滥,这一条于我,也只是曾经轻轻掠过。然而,辞旧迎新回首之际,我突然发现:这句话,读来容易领悟却难。原来,报应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真正的领悟了,你会觉得实在“惊心”!

不信,你问一下自己:你难道的明白,这世上,包容有多伟大,报应有多厉害吗?

我得申明:作为一个受过一定的教育的无神论者,我并不迷信,我可以辩证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

艺术源自生活。那我就从电影说起。我喜欢看大片。大片往往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诠释一个人生道理。我们总是会发现,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做好事或帮助他人时,其结局一般不会太差;而当一个人作恶或害人的时候,这个社会总是会展示出很有意思的一幕:

首先,道德的约束力会率先显现。俗话说得好:“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一个良知尚在的人,如果做了坏事,自己良心的谴责是难以逃脱的。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世上也不乏泯灭了良知的人。道德不起作用的时候,法律就会“挺身而出”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犯罪嫌疑人“被诉诸法律”的结局。

然而,法律是人制定的,固化的文字不能包罗万象复杂的人心。这个时候,“天道”便会出面解决问题——作恶多端的人,或许被以暴制暴,或许被老天收拾。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恶有报!

看似导演也无奈,总是摆脱不了“因果”的逻辑。

其实不然,须知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千百年来,早已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独特的游戏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在其中),有三个“工具”,分别是“道德”、“法律”、“天道”,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屡试不爽!它们共同组成了“报应”的一个完整闭环,而它的厉害在于:无所不在,也“无微不至”!

2016年我看过的一部美国大片《救赎大道》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这是一个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

丹是一个极有魅力的牧师,他的布道往往充满了激情和发人深省的内容。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很喜欢他,他的画像遍及整个城市,甚至还出现在了健身馆之中。他用“精神控制”的方法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商业帝国”。

正当丹踌躇满志地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宗教商业的时候,卡尔莫名其妙地目睹了丹的罪恶——丹杀掉了一个有可能阻碍他敛财的教授。曾经的嬉皮士卡尔是丹的忠实听众,也是他的追随者之一。现在卡尔目睹了丹的罪恶,丹必须要有所行动才能自保。而卡尔,同样要有所行动才能让自己免于陷入不公正的牢狱之灾。

在信仰混乱,失控倒置的年代里,似乎没有什么是稳定且正确的选择。在谋杀案发生之后,地狱般的风暴开始酝酿。

但结果印证了一句中国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一条心灵救赎之路!

很多人会说:“报应”一词出自“唯心论”,那我想如果换一个词“因果”,我说是出自“唯物主义”——因果关系,你是否又会相信呢?我不想去争辩“究竟有没有报应”这么一回事了。在我看来,“报应”是古人对于客观规律的朴素描述,这样的“普世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直还记得几年前看过的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天道》。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引发人生思考的电视连续剧。

人生价值、人性归属与人伦理念的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世行为与最终的归途。

刘冰,一个贪字妄送了性命,却不知是所以为;林雨峰,一个嗔字竟被憋至寻死了结;芮小丹,痴于情率真而为,自性自在走向天国;丁元英,睿智孤独,反思传统文化;韩楚风大气实在、肖亚文聪明干练、欧阳雪得体务实、冯世杰善良忠厚、叶晓明精明谨慎......他们处在各自的位置,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文化决定视野,性格影响命运,结局出自发心。

《天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拷问,折射在剧中不同人物身上,竟有了生死有别的命运结局,很耐人寻味。

这部片子,让我相信了——“从来天运总循环,报应昭彰善恶间。信是冥冥原有主,人生何必用机关?”

是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在我的理解中,这种天理的循环其实无处不在。比如,人性使然,贪小便宜的人总是很多,因为“细小”,很多人不以为然,殊不知你在这里贪小所得,总是会在别处损失更大,只是你可能不会联想罢了;又比如,有人冤枉了你,你想不通,想报复对方,设计得很巧妙,让别人吃了亏,你似乎出了口气,其实“冤冤相报”,损的是“福报”......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2016年看了一本书《互联网思维》,书中提到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的一句话:“正念,发心要对。”对这句话,我很赞赏。乔布斯认为当初微软为迎战苹果ipod而推出zune播放器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zune的目的是为了竞争,而不是为了开发真正好的产品,出发点不对。

3721的案例,也很生动地昭示了“初衷”的重要:

3721曾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一个巨大创新,为普通人上网提供了很大方便。但它的做法,却让人受不了:它在客户端安装方式是插件弹窗,对于没有安装的客户,IE就会自动弹出一个窗口。为了让更多客户安装,它总是这样不停地让客户反感。这严重影响了客户的评价。最致命的是,后来CNNIC和百度先后加入竞争,并相互设置障碍,让用户不胜其烦。而三家竞争对手还走上了互相诉讼的地步。

后来,3721的创始人周鸿祎自我反省说:我们不是竞争对手打败了自己,是用户打败了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眼睛里没有用户,只有竞争对手,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发心不对,一时的成功有可能,长期而言必遭惩罚。世界上的事情无不如此。

发心错,一切皆错!

而这世界的奇妙之处,也恰在这里:

是人就会犯错,只要不是故意,一切皆可包容;

即使已经错了,只要愿意回头,总有机会弥补。

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等等,正是此意。

为什么会有“大海不让溪流”?为何“高山不辞细土”?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高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这是自然界的包容,成就的是“伟大”。

由此及彼,我们可以仔细地想想:为什么琼瑶在《还珠格格里》说:“人类最大的美德是饶恕”?为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二部的最后,紫薇两口子知道箫剑的杀父仇人是皇上后,用“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这句话说服了箫剑。他放下了血海深仇,放下了心里的仇恨,饶恕了灭他满门的杀父仇人。尔后,紫薇、小燕子一众又用“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这句话说服皇上,放过了作恶多端的皇后和容嬷嬷。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这是多重的一句话啊。

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很羡慕这种人生态度。反过头来,也不免要反省一下自己:想要做那个高尚而纯粹的人,路还远着呢。如果想做到这样的饶恕,那就从身边做起吧,少一些计较,多一些体谅;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饶恕别人,也放过自己,享受饶恕这双赢的恩惠——尤其是对身边最亲的人,多么美好啊。

反省自己的时候,我也很奇怪为什么有些问题总是想不通、过不去。想来想去又发现,好像我们对于仇人和对手,比较容易做到饶恕;反而对自己亲近的人,总是揪着小辫子不放。仔细想了想,或许是因为,情感上的得失是最要人命的——我们倾向于原谅一个本身就是自己敌人的人,因为少了一个敌人,就化解了一份仇恨,减少了负面情绪,也就相当于增加了正面情绪,相当于获得了一份情感。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近些年来的阅读经历中,给我的震撼最深的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这则故事始于一起灭门惨案。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和他的妻子、儿子、女儿。案发后,4名18-21岁的凶手很快被捕,后被判处死刑。

以上情节虽然令人惊悸,但真正触动我内心的,却是接下来的情形。

事发后,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案情后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4个年轻人的死不能改变现实”,她不希望判他们死刑。在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意愿。稍后,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设立了以普方名字命名的协会,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帮助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这一举动延续至今,超过500名贫困生因此圆了求学梦。

仇恨的情绪与复仇的冲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结。人类最古老的刑罚方式,便是直截了当的报复。一个人若砍掉别人的手臂,他必然以被卸掉手臂的方式接受惩罚。在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发育过程中,人类不断和自己这一根深蒂固的心结作斗争,并且拥有了一些打开心结的认知成果。比如,饶恕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所谓恕,即有谅解与宽容之意)。

可是,倡导归倡导,时至今日,更加深入人心的,常常仍是一些与之相反的东西,比如“杀人偿命”,比如“血债要用血来还”,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它们从里往外透着一种血淋淋、恶狠狠的味道。对这些,不同民族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其共有的内质却在很多民族的文化中得到广泛认同。由此,每个人都可以为心底的仇恨找到自认为正当的理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复仇行动当作正义之剑有力挥舞。但仇恨和报复,绝无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看看这个星球上此起彼伏的袭击和爆炸吧,无休止的仇恨以及基于仇恨而采取的激烈行动,只会使恶的链条无限延伸,我们的世界将因此永无宁日。

如此语境之下,那些秉持宽容精神的人士更有理由接受我们的敬意。

依常理,那位痛失亲人的德国女性是最该心怀仇恨的,她本可以对着惨死亲人的遗像诅咒4个杀人凶手。但她的选择是,克服锥心刺骨的痛楚,跨过殊难逾越的人性障碍,请求法律免除4人死刑。这样一种境界和情怀,堪称伟大。

对普方一家之死,那些南京城里的德国人也有足够理由在悲怆之余愤恨不已。按照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他们可以给4个凶手及其出生地苏北贴上一个共同的标签,然后永远只把鄙视的目光投向那里。但他们的选择是,募集善款帮助苏北孩子接受教育,而且坚持数年不辍。

原来,人是可以如此宽容的。而宽容,一直是推动社会改进的建设性力量。500名接受普方协会资助的苏北孩子,在学业长进的同时也获得改变自身命运、提升人生价值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受到善心和宽容精神感召的他们,会比普通人更明白该如何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仇恨,有时离毁灭只一步之遥;宽容,却可以帮助人类建设更好的世界。

“头顶三尺有青天”,我总是这样想:人还是得有些敬畏之心才行。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这样告诉自己:心存善,必致远!

尽管未来不可预知,但我也这样告诫自己:

于己,记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保持“发心要对”;

于人,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保持“宽大为怀”!

一句话:做好自己,善待他人,其他的一切老天自有安排。

我永远会相信那句老话:有容乃大。

我们都可以像海一般宽容,那不是无奈,那是力量!

既然如此,何不宽容——即便是与对手争锋时。

因为这样修身、安己、待人,我们会活得更轻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