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白也能看懂康德哲学

前言

人们对于康德,常有两个说法:

  1. “哲学很难,康德哲学尤其如此。但康德哲学对于理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 “康德哲学就像一个滤池一样,哲学史进入到他这里,再流出,就得到了清洗和过滤。”

同时,康德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产生了两条岔路:一条同向黑格尔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另一条通向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

所以,我试着用尽可能简单的叙述和理解,来和大家分享康德在认识论上的探索进程。

康德可以说是过去那种知性的形而上学的尽头,他的批判哲学,把认识的前提拿来进行一番考察,最终却暴露出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使得所有的概念“蠢蠢欲动”,他不知不觉地暗示了许多辩证法的因素。这里,哲学已经到了两扇大门面前,要么是辩证法,要么是非理性主义。理性要么继续前行,要么失守哲学王座。(其实休谟的哲学也已经把哲学推到这一步,只不过康德在理性主义的道路上,更加暴露了一些矛盾)

思维和存在在这里被清晰地划分;主观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尖锐矛盾也被暴露出来;“头顶上的星空”和“人心中的道德法则”之间,有一处鸿沟未被架桥,而这个地方,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地,这个空白,已经被揭示出来,上述的矛盾,也有赖于对它的发现从而获得解决。

浅谈康德哲学的认识论(上)

要进入康德的认识论,我们就避不开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不了解的读者可以先自行了解一下,再接着读这篇笔记。

本篇大概分为四个部分,目录如下图:

1、休谟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最后可谓被休谟终结了。休谟是经验派,他把经验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就陷入了不可知论。

他是怎么贯彻到底的呢?简单来说,休谟指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无非就是的经验,因此我们能确定的只有经验本身。而它是否来源于某些实在,这些实在是否有经验那样的因果性也是不可知的。而经验本身看起来所具有的那些因果性,不能说明其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印象(经验),而且联系起来的也只是印象,我们不知道客观的实在,所以这些印象的联系很可能只是人的主观倾向。

“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作的一切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可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根究底地问:由经验的来的一切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就包含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更难以解决和解释。”《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20页

而休谟根本不承认我们仅凭经验可以有认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的可能性。

所以,试着设想一下,我们知道的只有经验本身,我们连这个经验是否符合对象都不知道,因为我们只能感觉到经验。(你被打了,你感觉到痛了,那只是你感觉到痛了,身体是不是真的会痛,或者是不是真的有人打你。这种感觉不过是某种神经受刺激产生的,如果像缸中之脑那样,只是科学怪人再给你的大脑系统传输一些疼痛的数据,你也会感到痛,但实际上你并没有被打。)那么客观性就被消灭了,人类的科学基础被抽取了,科学体系的大厦也将要轰然倒塌了。

的确,在当时没有人能在理论上能拿休谟怎么样,没有人能够反驳倒他,因为彻底的经验主义,是一种对一切独断论的具有毁灭性的不可知论。

所以,休谟的意思大概就是:拜托各位哲学家们,我们唯一知道的只是经验,还谈什么别的实在呢,更不要去添加什么上帝、逻各斯之类的心灵实体了。

2、认识论的根本任务

康德原本信奉的是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是唯理论的体系,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早期又不断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

但后来他接触到了休谟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因为整个莱布尼兹-沃尔夫的体系就是休谟所说的那种独断论,而且还写得那么庞大,这相当于要摧毁一个人一直以来认为可以信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所以康德“我坦率地承认,是休谟的意见在许多年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给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中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于是康德开始了他对认识论的新的探索,开始建立他的批判哲学。在这里,所谓批判,就是考察的意思。他认为我们在认识之前,先把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原理考察一遍。所以很多人说康德的批判哲学像一个大滤池,过去的哲学思想经过这里都被他清洗干净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因为休谟点醒了他,过去的哲学几乎都是独断论,所以康德就要考察人的认识能力。

目前康德可以确定的一个比较坚实的起点,就是贯彻休谟的原则:我们只承认我们所知觉到的经验开始。

然后他发现,其实有一些东西也是先天得到的,不依赖于经验的,只不过这些先天就可以作出的判断,并不会增长我们什么知识,只是把概念原有的含义分析出来,就像我们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只要我们分析三角形(三条边围成的有三个角的几何图形)这个概念,就能得到它的内角和为两直角之和——这种判断被称为分析判断。因此具有严格的普遍必然性。

而与之对应的就是综合判断。综合判断是后天的,依赖经验的,并且能够增长知识的。例如说物体是有重量的,这就是一个综合判断,从物体这个概念本身并不能分析出重量的概念,这是我们通过经验感知的事实。因此并不具有严格的普遍必然性。

其实这两个判断,休谟就已经有提出,甚至更早以前,不过意思也许会发生变化,在这里只点出,而不作考究。

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看:分析判断是唯理论的代表,综合判断是经验论的代表。但康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更bug的存在:先天综合判断。也就是像分析判断那样具有不依赖于经验的先天的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又像综合判断那样可以增长人类的知识的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两种判断优点的结合。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先天综合判断”存在呢?康德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举出了例子:

而在形而上学中,康德认为显然还没有找到“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这是科学的基础,现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里都能找到,只有哲学没有。

于是,康德提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都并非是仅仅研究经验对象的,而且同时是分析概念,但更加是——以主体先天的理性原理为根据出发,去要求自然回答主体的问题。

例如,因果性、相关性就是一切进行自然科学实验的工作者脑子里的先天的理性确定的原理,他们是根据这种原理的形式,去要求自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导致了地球的昼夜更替”,而不会问超越人类理性原理的其它形式的问题。(即可通俗地理解为What、Why、How以外的问题,提问的内容也许尽不相同,但提问的形式是相同的,因为我们都是同一种先天理性结构)

我们认识到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接着就要跟随康德继续进行考察、发问:

何以可能,即如何可能、怎样可能,是一个how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么bug的存在,它是怎么做到的?

上文说到,康德是跟随休谟的一个观点:否认感觉、经验本身能给我们带来“普遍的必然性”,即认为我们感觉和思维到的普遍必然性,只是人的自然本质的习惯和倾向。

所以,康德的认识论的主要点,正是在这个前提出发。他认为“普遍必然性”,是在经验和感觉之前就有的了,它来自理性的运用,故称“先验的”。

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的是:没有经验,何来理性的运用?——康德正是认为,人先天的存在着一个先验的理性结构(形式),等着各种经验进入。经验一旦进来之后,就会迅速被整理和编制成具有一定结构和顺序的方式了。就像计算机的储存,你给它储存一个图片进去,在人类的先验结构里看到的是一张图片,而到了电脑的“先验结构”(这是人设置的结构)那里,则是一堆数字和英文。

所以,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是来自人的先验理性形式的整理,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客体本身是否存在普遍必然性这种形式,我们是无从探索的。所以康德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有包含这个意思。经验本身只是无形式的内容,到了人的先验结构里才获得了整理。但这是否改变了客观存在本身呢?——是没有的,这种“立法”,只是在所有人中的一种主观“共识”。

所以,这里就区分出“现象”和“物自体”了。人的认识,只是认识了现象(被先验结构整理过的经验,甚至包括这种经验的获得,也是以人的感官的形式来输入的),而客观存在的物自体本身是不知道的。


3、感性

比较关键的整体,已在上面叙述,字数也已经比较多,接下来是部分的分析,将会简单地带过一下,在结尾部分,则详细地总结一下

这部分探讨“纯粹数学何以可能”,亦即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的,理性运行在经验之前,故曰纯粹。

上图清楚地说了感觉的内容和形式。显然,内容是后天的,是感觉的对象;形式是先天的,是人的先验结构,在感性阶段,被称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那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有哪些呢?

——空间与时间。正如a.所描述的,它的发生,是需要一个基础,一个先验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b.,即空间与时间的形式。至于c.,我截图了《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里面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整个这个系列的写作,都是主要参考这本书的主线的。


(上篇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