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60)|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长205,顶端宽92,末端宽47.7厘米
文物年代:西汉
出土信息: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帛画五幅,其中一号墓一幅,三号墓四幅,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一号墓T型帛画出土情形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
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如果说华盖象征屋顶,那么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可能是表示建筑物上的装饰。
画面中的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实物一致,为当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点。
谷璧一下,悬挂着带有彩色图案的帷帐,以及缀有纱带的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着两个人首鸟身的怪物。帷帐下面,是宴飨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七个男人拱手对坐,左侧四人,右侧三人,前侧陈设着三个鼎、两个壶,后侧陈设食案,案上摆满成叠的耳杯等食器,并有一个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以备抬送食品的用具。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蛇,首尾分别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的龙尾。巨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大鱼,其一头尾为红色。鱼的两旁又有小兽。巨人的两侧,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生活虚幻的妄想。这幅帛画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图像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常接近,应与铭旌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可能起着和铭旌相似的作用。
T型帛画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帛画 细节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