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三秋、喝三露、暖三寒,寒露养身有诀窍

海报|敬春家 ©

极物君语:

是日寒露,晨起出门,肌肤感受的寒意已渐重,似散未散的朝露慢慢消弭在几缕阳光之中。

特意起得稍早些,看到藏在黄绿之间的露水,那是一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寒露是秋分后首个名字带“寒”的节气。虽与白露仅一字之差,但已足以昭示秋天开始从凉爽向寒冷过渡。

但在我看来,寒露更像是一个颇为矛盾、承前启后的节气。昼夜温差的增大虽然全国都有,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具体差别较大:也许北京已经在漫天黄叶中披紧大衣,南方的广州却还残暑未消,远远没轮到秋衣登场。这温度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图片1|章多余 ©

图片2|FUN TOMATO GO PEE ©

如果将这个节气的特殊之处归纳出来,就在于其凉、燥、寒三种特征兼而有之,可谓“多事之秋”。

看似繁乱,但寒露养身也有诀窍可循,不外乎“吃三秋、喝三露、暖三寒”九字而已。以饮食作引,以保暖为辅,针对寒露的三种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调和,即可让身体尽快适应秋季的节奏。

图片|akipinnote ©

“吃三秋”

寒露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可以从每日必行的食事着手。这些深秋正当时的风味,对养身颇有裨益。

1.吃秋梨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寒露食梨,水润甘甜,缓解秋燥,再好不过。含水量超过85%的梨子,何尝不是一颗颗由四季雨露凝聚而成的化身?

天气仍以“凉”为主基调的南方,尚能适当生吃蜜梨;而有备无患、擅于食养的南方人以梨为盅、佐以冰糖川贝、百合、银耳等相宜食材,炖出一品温热甘甜以应对节气之寒。梨皮蒸至微软,梨肉尚具其形,与各食材完美相融,入口甜而不腻,宣肺润燥。

图片1|innesslam ©

秦淮以北除生吃秋梨之外,也擅长将梨子与蜂蜜、草药等熬制成秋梨膏。据《本草求原》所传,秋梨膏曾缓解唐玄宗的燥火之苦,从此成为宫廷秘方,直至清朝流入民间、成为寻常人家秋季制燥常备的一品。

生津温润的秋梨膏化水饮之,相当受用

将目光投向新疆,寒露前后的空气中同样弥漫有阵阵梨香。小巧可爱、青翠娇红的库尔勒香梨,经由发达的现代物流来到千家万户,一口一口都是来自水果天国的恩惠。

图片|小罗爱吃水果 ©

2.吃芝麻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民间也一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众多吃法里,可能还数老北京最为讲究。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不一而足,在寒露节前十分抢手。刚出炉的糕点外酥内软,满口都是芝麻的油香,是吃了就会惦念的味道。

也有不少习惯吃黑芝麻糊度寒露的地方

芝麻在养身界是“东西小,作用大”的典范。不仅可供入馔、可作甜品糕点十分百搭,营养元素上,维生素E、维生素B1、亚油酸、矿物质也很丰富,用于辅助应对秋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但也因热量比较丰富,每日一勺左右为佳。行事有度,养身亦然。

2.吃秋豆

秋收农忙过半,夏季播种的各种豆子也陆续丰收,是顺应天时的食物上选。

各种豆子不仅富含优质蛋白,也相对比吃肉健康,在寒露饮食中十分养人,能为抵御深秋与冬季的寒气打好基础。如黄豆、白扁豆、赤小豆等,中医都十分推崇。

李时珍评价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在寒露这种气候将变未变之时用于调理脾胃,是个很恰当的选择。传统饮食可用来煲汤,也可与山药、红枣等一同熬粥。

而黄豆自不必说,自豆腐诞生后的两千年来,国人已用成千上万种烹调手法佐证了它在饮食上的营养。充足的蛋白质,正是换季时节人体免疫力和充沛精力的根基。

“喝三露”

寒露初凝的露珠,既是天地精华的凝结,又是自然的一滴暗示:只见露水而鲜见落雨,说明秋天天气开始以干燥、渐寒为主基调。

在寒露养身时留意“喝三露”,可缓秋燥,可润身心,可御秋寒。

1.喝菊酒

按中医理论,菊花归肺、肝经,还可“养目去盲,作枕明目”。

爱菊成癖的陶渊明不仅爱赏、咏菊、颂菊,也爱食菊。

图片1|小熊拾光机 ©

图片2|白云深处农宿花开 ©

菊有黄华,正是寒露之兆。此时,他采下菊花的嫩茎,与糯米、酒曲、药材拌匀后酿酒。待至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而花香清,兴致一浓,挥笔便是《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闻之甘润迷人,饮之逍遥自在,爱菊之人尚且如此,也难怪后人纷纷效仿,将菊酒奉为寒露养身佳品了。

太原的太山景区每年均会举办“百人祭山”的重阳纪念仪式。末了,便会为游人准备重阳糕和菊花酒。看山间云展云舒,饮杯中清甜甘冽,哪里还会有秋天的燥意?

饮酒之外,还可吃菊饼、饮菊茶,烹菊肴。

《岭南杂记》云:“小榄之菊花饼 ,中含菊花,较之杏仁饼尤为美味。菊花肉丸风味亦殊不俗,非他处可以比拟者也”。时至今日,广东小榄的菊花宴已经是声名在外,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鱼球、菊花鸡等菜肴,将中国人以食养身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河南怀菊、杭州白菊、安徽亳菊、滁菊等众多名菊,也在秋燥大行其道之时,化作清甜可口的茶汤滋润着懂养身的中国人。

菊花如火般绽放的花朵,在渐寒的秋风中仍有凛凛风骨,又能甜润至心尖。心中有菊,自然无惧秋寒秋燥。

2.喝蜂蜜

寒露前后,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养身上策,以滋阴润肺为宜。在补水这点上,中医提倡“朝盐晚蜜”不无道理。

早上喝一杯淡盐水,补充睡眠时流汗损失的水分;晚上喝一杯蜂蜜水,安神润燥可得酣眠,是为互通互补的秋季养身良方。

蜜蜂在冬季休养生息之前,还用蜂蜜作为临别的馈赠。心怀对自然的感恩,饮一口蜜露入喉,寒意虽渐浓,心却似暖阳。

3.喝藕汤

寒露时节的荷塘,已经渐渐没有夏日嫣红翠绿的风韵;但藏在泥泞深处的藕,却集满了岁月的甜与糯,所谓“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想来也不无道理。

爱喝汤的湖北人深谙“不时不食”的道理。秋意渐浓的寒露,正是莲藕应季时点,他们才把肥硕的莲藕挖掘出来,熬成了一碗碗莲藕排骨汤,甘甜滋味沁心脾、暖心窝,不仅拂去秋天的干渴,也是足以铭记一生的家常味道。

汤羹之外,莲藕还在湖北人的巧手下化为炸藕合、野藕汁、莲藕包子、莲藕面条……可以佳肴驱寒,又可以好汤去燥,秋季养身,有藕真好。

图片|造洋饭书 ©

“暖三寒”

南北温度差异较大,可根据实际天气增减衣物;但如果未及寒意,也千万不可贪凉。暖好三处易受寒气侵扰的部位是寒露养身的关键。

1.暖双足

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在率先完成由凉至寒转变的地区,应该对保暖多加留意,尤其是很多人会忽视的脚部保暖。《千金要方》“每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点明了秋季养身应避免寒从脚起的道理。

临睡前,不妨备一盆温度适宜的热水,没过脚踝后静坐十余分钟,暖脚散寒之余,还能舒缓紧绷的神经,可期酣然入梦。当然,被子也要盖好,藏好脚丫。

2.暖腰腹

如果时常久坐、缺少锻炼,或家人年事渐高,难免腰部肌肉劳损。寒露至而寒气盛,肌肉受冷之后,可能痉挛抽痛。

避免腰部入寒,应多加留意腰腹保暖,可为家中操劳长辈备好保暖腰围,日间活动时保证有温暖呵护;或者可以考虑热敷用的粗海盐包,以热力舒缓肌肉。

3.暖脖颈

脖颈也是裸露在外的肌肤里较易受寒的部位。上通头部,中有咽喉,下达肺经,一经受寒,可能引起众多秋季不适。

不妨适时购置围脖或围巾,闲时缓做颈椎“米字操”舒展舒展,动静结合保护颈部健康。

寒露养身,

说难也不难,

吃好三样,喝好三样,暖好三处,

顺应天时、顺时而动而已。

花渐黄,天渐凉,

愿寒露安康,身心暖暖!

- ABOUT JIWU -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