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方1654

脾虚三个级别:轻度、中度、重度,你是哪个
湿气重——齿痕舌——伸出你的舌头,是不是舌边有一些波浪形?
1.舌体单侧4个齿痕——重度脾虚;
2.舌体单侧3个齿痕——中度脾虚;
3.舌体单侧2个齿痕——轻度脾虚;
舌象:
1.舌胖——舌头的厚度增加,严重的舌胖,舌头两边可能会突出来,中间向下凹陷。
2.舌大——舌头变宽,因为舌头长期挤压牙齿,就容易产生齿痕印、裙边。
3.舌头细嫩——光滑水润,说明湿气比较多。
脾虚湿气重调节:
1.平时多运动,运动能生阳气,阳气能化湿气;
2.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减少刺激脾胃;
3.喝赤小豆薏米茶+按揉阴陵泉。
四逆散加味治肾孟肾炎
【治法】柴胡、白芍、枳实各10~24克,甘草3~9克,茯苓20~30克,桔梗15~30克,水煎服日一剂。
【疗效】本组3例皆久治未效者均一诊而愈
【来源】范中林。
【体会】范老认为:凡尿频尿急,欲出不尽或闭塞不通,排尿涩痛、小腹、两胁、腰部或胀或痛或酸上述诸证不必悉具,皆可以四逆散辩证加以论治。年长或症轻者各药量稍减,反之量可重。
【验证】我在临床上运用是一般再合用猪苓汤。验证确有良效。
【注意】本人推荐的虽是临床效方,但是还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辩证使用,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
当归丸12
【处方】 当归半两,赤芍药半两,川芎半两,熟地黄半两,黄耆半两,京三棱半两,神曲2钱半,百草霜2钱半。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月经不调,血积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水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二引《济生》
当归丸11
【处方】 当归(去芦,酒浸)1两,芍药1两,附子(炮)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厚朴(姜制)1两,阿胶(蛤粉炒)1两,乌梅肉2两。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中散寒,收涩止脱,行滞气,厚肠胃。主下焦虚寒,下痢纯白,或滑利不禁,腹痛不止,手足冷者。
【用法用量】 按:《杏苑》引《济生》有炙草七钱。
【摘录】 《袖珍》卷一引《济生》
当归丸10
【处方】 当归、芍药(炒)、白鸡冠花(炒)、陈槐花(炒)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青蒿根煮汁为丸。
【功能主治】 酒毒下血。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六
腰疼
笔者经验方,经我临床十年反复论证而成。此方是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所载秘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成。
【汤剂方】:川断、狗脊、木瓜、羊藿叶、熟地、骨碎补各12克,杜仲、当归 、菟丝子、云苓 、泽泻、元胡、鸡血藤各15克,香附、白芥子、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
【功效】: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 黄柏8克.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
此经验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用毒药和贵重药,每包药只要七元左右(包括药引),全国各地有买,而且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
二:标本兼治,经一到二个疗程(20天一疗程)可达到根治目的。
三:见效快,三到五包见效,一疗程痛止,再服一疗程巩固疗效,如果连服10包痛不止就应停服(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不适合此方的病人)。
四: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而且对病程短,疼痛厉害的病人效果更佳,一般三到五包即可止痛。
五:只要单服中药即可,不必牵引或其它治疗,而且服药期间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用药提示】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黄芩与几首经方
胃热
胃热症状包括胃的症状,其次有热象,也就是湿热证,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以及胃的症状
胃热的鉴别方法即若常有牙疼则提示胃热,因为牙和胃有密切的关系,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所以阳明经循行的路线表现在牙齿,阳明脉正好经过牙齿,牙痛、口疮这些都属于胃热。如果没有牙疼,但是有口苦,也属于热证,所以胃热最明显的症状是牙疼、口苦、大便干。
《本经》曰“黄芩主诸热”,《别录》曰黄芩疗“胃中热”。经方中有6首用于治疗“胃热”。
治疗“胃热”6首方介绍
1.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胃热“心痞”之证)
组成服法:大黄(五钱)、 黄连(三钱)、 黄芩(二钱)。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不可下,宜此药攻其痞。
2.附子泻心汤;( 适用于胃热“心痞”之证兼阳虚卫气不固汗出恶寒之证)
组成服法: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3.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适用于胃热脾寒,上吐下利之证)
组成服法: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6克。上药四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人则吐。
4.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胃热脾寒,心下痞塞)
组成服法: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黄连(一钱)。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5.生姜泻心汤(适用于胃热脾寒,心下痞塞,兼宿食水气不化)
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量干姜。
6.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胃热脾寒,心下痞塞,兼中气虚证)
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组成相同,只是重用甘草。
精神科常用方剂,温胆汤类方
(1)逍遥温胆汤。由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柴胡、郁金、菖蒲、木香、胆南星所组成。具有理气化痰,解郁除烦之功。主治慢性精神分裂症、忧郁症、更年期忧郁症。
(2)安狂温胆汤。由陈皮、法夏、茯苓、枳实、甘实、竹茹、生铁落、磁石、琥珀、菖蒲、远志、黄连、大黄、郁金、朱砂(冲)所组成。具有解郁、泻火、镇心、 涤痰之功。主治精神分裂症青春型、躁狂症。
(3)振奋温胆肠。由陈皮、法夏、茯苓、枳实、竹茹、巴戟天、淫羊藿、肉桂、 附片、黄芪、龟板所组成。功能:理气化痰,温阳兴奋。主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者。
(4)通调温胆肠。由陈皮、法夏、云苓、枳实、竹茹、桃仁、红花、丹皮、赤芍、 酒大黄所组成。具有清热化痰、活血祛瘀之力。主治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周期性精神病。
(5)养血温胆汤。由陈皮、法夏、云苓、枳实、竹茹、甘草、枣仁、远志、五味、太子参、龟板、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所组成。功能: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主治神经衰弱、老年性精神病、产后精神病。
(6)定痫温胆汤。由陈皮、法夏、云苓、枳实、竹茹、甘草、胆星、菖蒲、天麻、全蝎、僵蚕、琥珀、辰砂(冲)、黄芩所组成。具有熄风定痫、豁痰开窍之功。主治癫痫。
(7)醒脑温胆汤。由陈皮、法夏、云苓、枳实、竹茹、生姜、胆南星、郁金、 石菖蒲、天竺黄、大黄、瓜蒌、香附、礞石、白矾所组成,适当选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功用:理气开郁,豁痰醒脑。主治癫痫性精神障碍、歇斯底里等精神障碍。
柴胡类6首经方
一、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 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本方为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三、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出自《伤寒论》第 104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本证中胸胁满而呕,是少阳病不解,日晡所潮热乃阳明燥实之象,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泻热润燥。本方是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又加芒硝泻热去实、软坚润燥。方义:此少阳阳明药也。(1)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利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故仍与柴胡汤以解少阳。加芒硝以荡胃热。(2)亦与大柴胡两解同意。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方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助柴胡以清少阳邪热,柴胡升散,得黄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人参、大枣扶助正气,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第 107 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热往来、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
方歌:参苓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当归丸9
【处方】 生犀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木香半两,茯苓半两,丁香半两,牛膝(酒炒)半两,苁蓉半两,天麻半两,脑麝少许。
【制法】 上为末,好酒3升,生羊胆1个,熬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头疼脑虚,眼目昏蒙。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麝香酒送下。
【摘录】 《得效》卷十六
当归丸8
【处方】 当归3两(锉碎),水蛭(好者,炒)30个,桃仁(去皮尖)30个(炒,研)。
【制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留血滞于腰间,致血沥腰痛,痛如锥刀所刺,大便黑色,小便赤黑,脉涩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粒,以酒送下。未知,加至30粒。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三
当归丸7
【处方】 桔梗2分,葶苈子(熬)5分,藜芦(炙)2分,厚朴(炙)5分,杏仁50个(去尖皮),附子(炮)5分,桂心3分,人参3分,沙参3分,特生礜石1两(烧半,日)。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腹劳强,寒疝邪气往来,坚固结聚,苦寒烦悁,不得卧,夜苦汗出,大便坚,小便不利,流饮在腹中,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饮送下,日3次。稍加之。
【注意】 忌猪肉、生葱、冷水。
【摘录】 《外台》卷七引深师方
当归丸6
【处方】 当归(切,焙)1两半,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琥珀(研)1两,芎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黄,研)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水蛭(糯米炒令焦)1两,虎杖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大黄(1半生,1半炒)半两,柴胡(去苗)半两,虻虫(炒令色黄)2分,牡丹皮2分,麝香(研)半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风劳气疾,经脉不通,渐加羸瘦,不思饮食,心腹胀满,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用薄荷酒送下;乌梅汤下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当归丸5
【处方】 当归(切,焙)2两,槟榔(生锉)1两,赤芍药1两,牡丹皮1两,延胡索1两。
【制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室女气血不和,月水欲来,先攻少腹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当归丸4
【处方】 芫花(未开者,及时采取,晒干摘去枝梗)。
【制法】 用和谈米醋或康醋浸药面上,醋高一指,隔宿取出控起,带醋于铁铫内以慢火炒之,不住手搅拌,水脉断即以碗器盖之,候冷倾出,着底焦者不用,洗过铫子揩净再炒香熟,焙干为细末,却以先浸药醋打硬糊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小儿积滞,肠胀食伤等疾。
【用法用量】 本方名当归丸,但方中无当归,疑误。
【注意】 忌甘草。
【摘录】 《百一》卷十九引滁州丁医方
当归丸3
【处方】 当归15克 黄连4.5克(炒)大黄7.5克 甘草(炙)3克 紫草9克
【制法】 先以当归、紫草熬成膏,其余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
【功能主治】 主热入血分,大便秘结,三五日不通者。
【用法用量】 三岁以下服10丸,七八岁服20丸,空腹时用清米汤下,以利为度。
【摘录】 《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二
当归丸2
【别名】 大效内补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五)。
【处方】 白芍 肉桂各60克 阿胶(捣碎,炒)当归(去声,微炒)干姜(炮)甘草(炙微赤)续断 川芎各120克 白芷 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90克 生熟地黄300克 真蒲黄(炒)27克 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微炒)90克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产后虚羸,面色无华,脐腹拘急,痛引腰背,嗜卧不眠,唇口干燥,心忡烦倦,头重目眩,不思饮食;或劳伤冲任,内积风冷,崩中漏下,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痛,脐腹急痛;兼治从高坠下,内有瘀血,吐血、下血等。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渐加至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当归丸1
【处方】 当归22.5克(锉,微炒)人参22.5克(去芦头)白芍药15克 芎藭22.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术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米汤送下,日三服;三岁以上酌加量服之。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说白虎
白虎,即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参。觜之生象。《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 ,而右白虎。”疏云:''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风水术指穴山右方之地形。郭璞《葬经》:“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也指阳宅右边的大道。《阳宅十书·一》:“凡宅,右有长道谓之白虎。”风水术认为,白虎应该低级俯伏,其势当较青龙更为柔顺,与青龙相呼应,左回右抱,拱护明堂之生气。郭璞《葬经》所谓“白虎驯顺”老是也。经注云:“《明堂经》云:'白虎弯弯,光净土山,够如卧角,圆如合环。’具此形乃得其真。半低半昂,头高尾藏,有缺有陷,折腰断梁,虎有此行,凶祸灾殃。“此皆言白虎之于穴场,当于右卫护明主,忠诚臣伏,以托主势,若凶露峥嵘,是于心怀异谋,于主不利,残缺破损,亦显卫护无力。”十不葬''所谓”十不葬龙虎关头'',”十富“所谓”三富降龙伏虎'',”十贵“所谓''七贵圆生白虎'',”二十八要''所谓”虎要缠'',”二十六怕''所谓”龙虎怕压穴''。”龙虎怕断腰'',”虎怕窜堂'',皆为此意。又倘若右无白虎,是为左右皆空,十贱之地,主孤寡清贫,衣食生愁。
说青龙
青龙,即东方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之生象。《礼记·曲礼上》:左青龙而右白虎。左青龙,即指挥军队阵势之左方队伍。堪舆家用以指穴场左方之山形。郭璞《葬经》:”夫葬以左为青龙。''亦揭阳宅左方之流水。《阳宅十书·一》:”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风水术认为:青龙之山,应该明净舒展、蜿蜒柔顺,其势略高于白虎,与白虎呼应,左环右绕,拱护明堂。郭璞《葬经》曰:”青龙蜿蜒。''蜿蜒既言山之回曲缠绕,亦言龙之隈护抱持,在山言蜿蜒,在人则言婉娩、娩娈,意谓青龙之于明堂,如贤女之相夫主,明丽娴婉,柔顺和美,相从相随。故经注曰:“左山恬软、宽净、展掌、而情意婉顺也。若反朗崛强,突兀僵硬,则非所谓蜿蜒也。”反散崛强”,言其突兀高耸,反背明堂,为不祥之象。“二十六怕”所谓”龙怕凶顽'',”十不葬''所谓”十不葬龙虎尖头'',即是指此。又穴左若无青龙,为”左右皆空“,十贱之地,葬之主家人不吉,夫夫寡居,衣食生愁。有青龙而无拱持之态,若欲飞去,亦为贱空。阳宅方地,若朝东面有内凹缺口,风水术认为是”青龙开口'',为福禄吉地,筑宅而居,人丁兴旺,财喜钟至。
龙 脉
龙脉,指如龙般妖娇翔舞,飘忽隐显的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风水家所说的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阴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撼龙经》云:“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龙行飘忽,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山脉亦多起伏逶迤,潜藏剥换,郭璞《葬经》所谓“委蛇东西,忽为南北”即是此意。辨龙首要分清枝干,寻得干龙而于枝上点穴,大非吉事。《堪舆漫兴》云:“寻龙枝干要分明,枝干之中别重轻。”次要分清真龙之身与缠护之山。凡真龙必多缠护。缠多富多,护密人贵。但若于缠护之山下穴,即失真龙之气,亦大不吉。识得真龙,然后观其水口朝案、明堂龙虎,确定结穴之外。龙之势,以妖娇活泼为贵。重重起伏,屈曲之玄,东西飘忽,鱼跃芬飞,是为生龙,葬之则吉。如果粗顽臃肿,慵懒低伏,如枯木死鱼是为死龙,葬之则凶。风水家于龙尚有诸多名目,要加强龙、弱龙、肥龙、瘦龙、顺龙、逆龙、进龙、退龙、病龙、劫龙、杀龙、真龙、假龙、贵龙、贱龙、皆言龙脉须缠护周密,护卫有情而不斜飞逆转。形宜端庄秀雅,如果主客不清、枝干模糊,或尖射峻峨,怪石峥嵘,俱为恶形,葬之多有劫煞。
藏风
藏风, 垣城完整,拱护周密,不使外风荡袭穴场而生气飘散。风水家认为,生气因水而聚,因风而散.风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风,生气随之散逸,得犹如不得。郭璞《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注曰:''.....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曰:''明堂穴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间隙通风,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是以堂穴之四维四正前后八方,须当求其完密而无空缺,使生气避风而凝聚,一有空缺,则风荡穴场,不但无吉,反致灾殃。以砂论之,案砍不有,则明堂倾卸,凹风前来,里气难收,主贫穷败绝。玄武藏形而无乐托之山,主长房伶仃孤寡。白虎空缺则凹风右灌,主弱弟幼子,败绝夭亡,两肩凹风主败绝,两足凹风主破家。故廖禹《泄天机·安坟入式歌》云:“第三最忌凹风穴,铁定人丁绝。”但平支之地,生气沉潜于地下,自下而升,不怕风吹荡散,故穴虽在于旷地,八面无蔽,亦无害于生气凝聚,是以藏风唯以山垄之穴言。
当归贴2
【处方】 当归1分,蛴螬1分,丹参1分,附子1分(炮),蜡蜜1分,栀子10个,桂心1分,胶1分。
【功能主治】 诸痈疮发背有脓血。
【用法用量】 上合煎,以贴疮上。
【摘录】 《外台》卷二十四引《古今录验》
当归贴1
【处方】 当归(1作当陆)2两,黄芩2两,黄连2两,大黄2两,莽草2两,白芷2两,白敛2两,白及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疮痈诸肿。
【用法用量】 消胶汁稍稍和如泥,涂纸贴肿上。干则易之。
【摘录】 《千金翼》二十三
当归桃仁汤2
【处方】 当归、桃仁、红花、丹皮、山楂、泽兰叶。
【功能主治】 血蓄上焦发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下咽,寸脉见芤者。
【用法用量】
倘不应,再加枳壳、大黄,直达大肠。
【摘录】 《伤寒大白》卷二
穴体天成
《雪心赋》云:“穴本天成,福由心造。” 这句“穴本天成”是什么意思呢?明代大地师徐试可注释道:“穴钟山川之灵,自有一定之所,非人力私智所为,是谓天成。”意即龙穴是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非地师可以任意圈点或人力可以制造的。正如人体的经络穴位一样,与生俱来,天然生就,不是针灸师说哪就是哪的。所以,《雪心赋》又说:“若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曾文辿《寻龙记》云:“真龙泊处好山峰,八卦自然通;好地自有天然穴,六神(纳水法)是闲说。”蔡牧堂《穴情赋》也云:“凡点穴,看自然,自然穴法是真传,若加娇柔些儿力,即是贪财损寿元。”
既然穴是天然生就的,那么向呢,是否也是天然生就的呢?这关乎到风水学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即:理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假设穴位之向不是天然生就的,那理气的作用就会很大,地师可以用罗盘将四周的好砂好水都按吉位装点,要谁发财就发财,要谁当官就当官,要三元不败就三元不败。但既然穴是天然生成的,那么穴向也就该是天然生就的啊,大自然是不会整个半拉子产品在那儿的,除了后天的破坏。倘若穴向真的也是天然生就的,那理气的作用就微乎其微,近乎毫无作用了。因为穴和向既然都是天然生就的,地师便只要找准穴位,看准其自然朝向,依法扦葬即可,无需手捧罗经在那里合卦定向、拨砂消水。
在风水界,几乎所有的地师都宣称自己是杨公传人,那我们就看看杨公风水早期传人是如何立向的。杨公《疑龙经》论立向云:“朝山最足证龙穴,不必求他玉尺量。正穴当朝必有将,有将便宜对为向……穴法至多难具陈,识得龙真穴始真。真形自是有真案,识得真形穴穴新。”其所附“断制斜言”又云:“若是真龙正穴时,朝入自然皆为吉,唯恐龙虚穴假时,虽合天星也无力!” 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 砂法》也说:“既生成之龙穴,必有自然之朝应。”意思很清楚,只要寻得真龙正穴,则自有真朝真案,八卦自然通,砂水自然吉。有自然之龙,便有自然之穴,有自然之穴,便有自然之向,有自然之向,便有自然之案、自然之朝,而这真案真朝便是真龙真穴的天然之向,根本用不着拿玉尺或罗经去找向。倘若龙虚穴假,纵然朝案砂水都与天星卦例相合,也都是不起作用的。
杨公与曾文辿的《三十六问答诗》云:“问师卦例是如何,穿凿功夫巧作为,若是真龙并真穴,自然造化合天机。”瞧,杨公很轻蔑地说:卦例都是些行奸弄巧的穿凿功夫。如果是真龙真穴,朝案砂水便自然会与穴相契合,也自然符合天机,如果用罗经来合龙装卦,那就不是自然的了,从而也是不合天机的。
大家都知道,杨公葬法就是著名的倒杖葬法。这种葬法具体是怎么葬怎么立向的呢?请看杨公《倒杖法》所附《天宝经诗诀》:“个字球檐水贴身,荫腮三会知浅深,向坐只明三合水,会须此法值千金。化生脑盖要分明,八字从来大小分,个字三叉横外气,球檐内气莫锄深。”
徐试可注释道:“上如球之圆,即穴顶之微起脑,真气由此而化生,故一名球,又云化生脑也。下如檐之滴,即穴下之合水处,所以聚穴内生气,故一名檐,又云小名堂也。盖者穴山之顶,即盖穴也。球即分金。檐即合金。两旁荫腮水即为夹金。古云四金证穴,此之谓也。上枕圆,即为坐。下对尖,即为向。古云个字三叉寻坐向,生成不用使罗经者,此也。”这段文字说明:真龙正穴都有四金印证。这里虽有分金合金之语,但绝非罗经上的六十甲子分金!这里说的分金,是指来脉结穴处有如球状之苞节硬块,即化生脑,水从此处呈八字形两边分流而下。这里说的夹金,是指穴位两旁夹拱穴位的荫腮水。这里说的合金,是指穴后分水到穴前聚合,也叫三合水。“坐向只明三合水”的意思,就是坟墓的坐向只要以穴前小名堂的三合水为准线就行了,因为三合水是天然生成的,故而穴向也是天然生成的,罗经在这里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说“个字三叉寻坐向,生成不用使罗经”。如图所示:
再看杨公正宗传人刘江东所著的《天宝经葬法》:“倒杖之法要看脉从何来,气从何合。大凡正出正结总有大小八字分三路,谓之三龙,要看中间一股落脉上,细认滴断处。滴断处便是小八字。球圆处为阴。下有两边虾须水送到脉下合,谓之葬口。尖处为阳。上出者,上有三分,谓之三阴从天降。下有三合,谓之三阳从天升。穴之附者,上要取第三分球檐滴断处,正立一标准。下取一合水坐处,正立一标准,却将一线立于两准头上,便是深浅定向之法……穴若抑者,却将一杖从小名堂正立一标准,以一线系球檐标准之上,却将前标准线与上面球穴看上线一同牵过为定……又将一线横牵两边鱼鳃发水处下约二尺,两边各立标准,便是十字开圹,要在十字之中,便是枕龙之法。若是高了一尺,烂了上截,低了一尺烂了下截。若定了高低尺寸,又要看情分厚薄。倒杖放棺,头正枕球檐,不斗不脱。若是偏归左边,黑烂;若是偏归右边,白壮。若是得名师指示,得前亲后倚之诀,为人十葬,万无一失……棺头正枕球檐下,不斗不脱,谓之后倚;棺脚要对其二水合处,要知生死为的,中正无偏者,谓之前亲。”
刘江东在这里详细介绍了杨公倒杖立向的具体方法。其法是在化生脑处牵一根直线至葬口第一合水处,再牵一根横线在穴位两边的鱼鳃下约二尺处,棺木便放在中间的十字天心处,上枕球圆,下对水尖,不斗不脱,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中正无偏。很清楚,此法立向只要求上对球圆,下对水尖,不左不右,中正无偏就行。这就是刘江东“自誓千金而不传”的“为人十葬,万无一失”的倒杖葬法。既然上对球圆,下对水尖是定向的固定法则,而这水尖又是天然生就的,哪还用得着风水师拿着罗盘来寻找坐向吗?还用得着考虑龙向水是否三合、零正神是否颠倒等问题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如若不信,我们还可以看看由杨公——曾文辿——刘江东——谭文谟——谭宽——刘伯温这样一路秘密传承下来的《地理真实一粒粟》:
诀云:“到穴星辰块硬生,球簷相似穴天然,肥圆融结宜端正,葬口生来在面前……球簷之下略生窝,葬口原来正是他,此是天然真正穴,就中倒杖岂差讹……前对合襟是接迎,合襟前对曰前亲,必端必正无偏倚,此法原来世罕明。”
看啊,这里说的跟刘江东所说的完全一致。穴是天然生就的,葬口也是生来就在面前,朝向只要对着穴前的合襟水就行,而且还要“必端必正无偏倚”。这种方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世间一般的地师是不明白的。一般的地师只知道拿着注满了奇文怪字的罗经在这里一量,那里一量,说什么要“龙合向,向合水,水合三吉六秀位”,要“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要莫犯空亡线,莫犯五黄煞,莫冲太岁方,莫冲仙命等等,其实这些都属于杨公所说的“穿凿功夫巧作为”,都属于曾公讲的“闲说”。如果我们按照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去立向,就做不到“必端必正无偏倚”的对准穴前合襟水,从而会破坏龙穴的天然朝向,犯下斗脉、脱脉或锄破牛角砂的大错,所谓“穴吉葬凶,与弃尸同”,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啊。
如若还不信,那我们又看看杨公的另一位真传弟子胡矮仙是怎么说的。胡矮仙的《至宝经》第九章“明倒杖立向”诀云:“脉来尽处已成穴,倒杖明堂前后别。后头标准在中央,前面看水何处合。若处便是立标竿,挂定线兮为正脉。断然不用使罗经,天地生成一定法。”矮仙自注曰:“此言立向之法,於明堂水合处装标准,又于穴中央装标准,再用线一牵,则天地生成之向自不容移。故不必罗经而自然默孚其者也。”意思再也清楚不过了,立向就是朝着穴前水合处,这是天地生成之向,此向是不容偏移的,既然不容偏移,那就用不着罗经来定向,故而胡仙斩钉截铁地说:“断然不用使罗经,天地生成一定法。”很显然,杨公所传的这种葬法,正是蔡牧堂所说的“若加娇柔些儿力,即是贪财损寿元”的“自然穴法”。
我们还可以看看杨公传人廖瑀的《杨公穴法心境》一书,很容易发现,其所言葬法跟刘江东、胡矮仙的均属一脉传承的杨公自然穴法,只是阐述得更细致更精微罢了。廖瑀在论“四真穴”时说:“寻龙第一要尊星,送在朝回穴自成,龙脉分明砂自好,有情有意转头迎,砂回水亦随砂转,不使罗经亦利贞。九曲之玄三合会,自然天使作公卿。”意即只要龙真穴的,砂水自然有情有意,不用罗经合龙装卦也吉。至于如何拨砂消水,廖瑀《泄天机》的拨砂消水歌诀云:“龙若住时砂有情,不住乱纵横。穴若正时砂效用,不正自飞动……大抵砂形不须泥,有情便为贵。纵饶秀丽更尖圆,无意亦徒然。此是拨砂真妙诀,莫与时师说……”“寻龙点穴须仔细,先要看水势。若是龙住水聚堂,不聚乱茫茫。穴落止时水便聚,不止迢迢去。”意思非常明白:只要找准真穴,砂便自然有情,水便自然停聚,也都能为我效用。只有在龙虚穴假时,砂才飞动纵横,与我无情,水才迢迢奔去,不为我用。这里虽说“拨砂”、“消水”,实际上并没有人为的去拨去消,故通篇找不到如何使用罗经拨砂消水的片言只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穴正砂自拨,水自消,穴不正则拨也无用,消也枉然。
还有,刘敦素的《金涵赋》所言葬法也属于杨公倒杖葬法。其“倒杖标准章”云:“倒杖葬法,不问是何星辰,只看到头大小八字分明,切要入手一个毛檐合襟,真正看定真假了,然后以手中所执之杖放在葬口之中,上对毛檐,下串定大小八字下封合襟,便是向。不用罗经,随其得何向坐,切不可信诸般宗庙等卦消水,有误大事。又不可贪爱前山有垂气脉。若偏左边,则白蚁从右脚入材跟。从左,头矣。左右皆然。切要依脉络下,万无一失。”作者在此直泄秘法说:上对球檐,下对合襟,这便是坐向。而且要“随其得何坐向”,即天然是什么坐向,就随其立什么坐向。切切不可相信各种理气之说,合什么龙,装什么卦,纳什么水,消什么砂,那样会误大事的!只要认定真穴,“依脉络下”,就会万无一失。
另有谢和卿的《神宝经》,其葬法也为杨公倒杖葬法。谢氏曰:“不问阴阳坐向,板脚定对蛤尖。”谢氏自注道:“不问阴作阳作,坐某向,其棺之板脚定对蛤尖,即合襟处,此倒杖法也。”又曰:“穴泥星辰,岂能移其板脚。”谢氏注解说:“星辰,罗盘方位之星辰。今人泥此点穴,岂知生成之穴,板脚定对蛤尖,岂星辰之所能移哉!”谢氏毫不含糊地指出:不管具体是什么作法,棺材板脚一定要对着穴前两水合襟处,什么星辰什么卦例都不能改移这天然坐向!谢氏严斥诸家理气之说,曰:“尝观择地之要,必当明理为先。故知旁道支离,遂使正宗湮没,或用针盘而定坐向,或执卦例而谈吉凶,何殊胶柱调絃,刻舟求剑!”
此外,我们从可以孙伯刚的《璚林国宝经》中看出,其定向法也为正宗的杨公天然穴法。书中说:“定向坐之法亦就葬口上立标竿,对明堂前将小绳牵至下面三叉合水处为准。认阴阳以定远近分合。如阴来以第二合交腮水合处为向坐。阳来以第三合金鱼水合处为向坐。乃天造地设一定不易之法。虽有奇踪怪穴,万状千形亦不能出此规矩之外也。”作者在此既说明了以穴前合襟水定向“乃天造地设一定不易之法”,又说明了这种天然穴法适应于一切穴场,即使是奇形怪穴也不例外。作者在此书结尾时还郑重告诫后学者:“世俗赃术,多因针盘以定向坐,指卦例以言吉凶,此大谬也。学者其慎之哉!”
所以,杨公弟子黄妙应在其《秘传三字经地理书》里“论卦例之非”云:“卦为宗庙误人多,无龙无穴事如何。任你装成天上卦,自然家计落倾波,时师爱把九星轮,尽说贪狼武曲尊。不识土牛真妙诀,十坟不得一坟真。山如笔笏休装卦,水倒之玄莫问星。外内明堂皆有聚,休寻卦例费推详。”
所以,许太华的《太华经》说:“何用天星何用卦,水金定穴此言差,禄马贵人催官说,到头终是败人家。宗庙卦书何足用,阴阳剪水是虚花,千般卦例不须看,九星不必指头加。”
所以,徐善继兄弟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将三合、星卦等说一概斥之为“外道”、“邪术”,大批其谬,
所以,孟浩天的《地理辩》云:“……罗盘必一怪物,而用罗盘者必一憨人矣!山灵有知,自当为之耻笑。”
所以,《雪心赋》说:“何用九星八卦,必须顾内回头”,“三吉六秀,何用强求,正穴真形,自然默合”,“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若欹斜破碎,纵合卦例何为?”作者反复强调不用九星八卦,只要砂水顾内有情就行。并说三吉六秀也不是人为装点的,只要穴正形真,自然便会默合三吉六秀。山若秀丽顾穴,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卦例也吉。若是形坏穴假,纵合星辰卦例也凶。可见啊,龙穴砂水向无一不是天然生就的,不是任由地师拿着罗盘来选择的。《雪心赋》一语醒世:“既明倒杖之法,方知卦例之非。”既然我们正真明白了杨公的倒杖葬法,便知道什么七十二龙、六十四卦之类的理气之说全都是缪误了!对于龙穴砂水,我们只要知道大致方位就行了,不仅用不着七十二龙、六十四卦,连二十四山都显得太多太复杂了。所以,《雪心赋》又爆惊天之语,说:“二十四山,山名太杂;三十六穴,穴法何迂!宗庙之水法误人,五行之山运有准。”
可能有人会问:他这最后一句“五行之山运有准”又是何意?不是某种理气方法吗?不是!因为他刚刚才嫌二十四山太杂,骂三十六穴法迂腐,斥责宗庙水法误人,又怎么会自相矛盾的转谈理气呢?这里所说的五行山运,就是《雪心赋》前文所说的“木之妙,无过于东方,北受生而西受克;火之炎,独尊于南位,北受克而东受生。先破后成,多是水来生木;始荣终滞,只因火去克金……”这种五行山运只要能识别峦头星体的五行属性,知道东西南北的大致方位即可,与飞星、翻卦、三合、三元玄空之类丝毫不相干。
当然,寻龙难,寻穴更难,故而地师才有“三年寻龙,十年寻穴”之浩叹。虽然说每一个真穴均有四金印证,似乎可以一找一个准,但实际上这四金并非都是很明显的砂水,虾须蟹眼,蝉翼金鱼,听名字就知道这都是些很细微的东西。刘江东“下手口诀”云:“要于坟前回首望而定之,看其依稀彷佛,似有似无,不必泥其形象太真者,为得之矣。”可见,穴场的四金形象不是很真确的,而是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故而,缪希雍在其《葬经翼·察形篇》里说:“非聚精会神、合光洞视者莫能察见也。”
不仅如此,更令人头大的事情是,本来就在隐约微茫之间的原生态穴场,其中很多又遭到了这样与那样的破坏,或牛羊践踏,或人工开垦,或修筑损益,或锄掘增减,使三分三合之势不复存在,使蝉翼金鱼之形更不可察,这让寻穴变得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个难题,先师们发明了许多证穴方法,如来龙证穴、过峡证穴、乐山证穴、缠护证穴、官鬼证穴、龙虎证穴、名堂证穴、曜星证穴、唇毡证穴、朝山证穴、水势证穴、四登证穴、十登证穴等等。实践证明,只要是真龙真穴,便能通过这些方法得到应证。换句话说,这些方法对找准穴位和正确立向确实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然而,饶是如此,寻穴还是风水术中最最顶尖的技术绝活,至今也无人能达到百发百中的理想境界,即便是个中老手,也不乏走眼的时候。譬如名师董德彰为婺源倪御史葬祖墓,见一处来龙甚好,星辰尊重,龙虎缠抱,中间一脉垂乳,董师先是在其天穴上扦坟,向迎前朝特来之河水。谁知葬下后倪家连连失利,他分析原因可能是找错了穴位。于是,他又在天穴下面一点的地方点地穴,仍然朝向特来之河水,但迁葬后,倪家还是处处不顺。他怀疑还是没有找到真穴,便又登山详察,最终发现原来这个垂乳只是真穴右方的白虎砂而已,真穴就在这个垂乳和左方青龙砂里面的一个闪乳上。于是,他再迁倪家祖墓于此,葬后倪家即有人考中进士,随后又连续有两人中了举人,倪家一时骤发。
议论至此,我们已然明白杨公的葬法其实就是自然穴法,穴是天成的,向也是天成的,一切都是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的,根本用不着三元、三合等诸般理气方法,甚至连罗经都用不着。倘若我们不顾天然的穴向,硬要将龙穴砂水刻意配置在罗盘的吉星吉位上,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破坏天然穴场,从而达不到通过风水荫福子孙的目的。如果说罗盘理气多少有点什么作用的话,顶多也只是在推断吉凶属性与应期方面有一点点辅助性的参考作用,仅限于此,别的用处是绝然没有的。
有人会想,大家不是一致都说“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两者不可偏废”吗?那么,就请听听清代地师孟浩天先生的一段议论吧,他在其《地理辨》中说:“今术家咸谓峦头为体,天星理气为用。总由惑于方位之天心与方位阴阳之理气,故以体用之分耳。殊不知阴阳五行之理气,即寓于峦头之中,非峦头之外又有理气之说也。谢双湖云:'阴阳五行之理气,不可见而见于峦头之形,形即理气之著也。’故览峦头而理气可知。至于天星者,盖谓阴阳五行之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之所临,地之所钟,上下相感而知。如下有将相之地,则上必有将相之星应之。非若方位家以亥为天皇,艮为天市之类也……后之君子,当惕然猛醒,专心致志熟审峦头,毋惑乎方位之天星理气,执定罗经,非份推求,反失真地之吉,而受假地之凶也。
当归桃仁汤1
【处方】 当归、桃仁。
【功能主治】 蓄血。
【摘录】 《伤寒大白》卷二
当归桃仁承气汤
【处方】 桃仁(研)半两,大黄1两,归梢7钱半,甘草3钱,桂3钱,芒消3钱。
【功能主治】 血滞胸中,心下痞满,呕血。
【用法用量】 作2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入盐,再煎1沸服。
【摘录】 《保命歌括》卷七
当归汤122
【处方】 当归(切,炒)1两,犀角屑1两,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赤白痢,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当归汤121
【处方】 当归(切,焙)2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人参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冷内积,腹胀肠鸣(??)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当归汤120
【处方】 当归3两,干姜3两,桂心3两,甘草3两(炙),糖8两,牡丹2两,白芷2两,附子(炮)2两,芍药2两,人参2两,干地黄4两。
【功能主治】 诸痔去血过多,气息惙惙,不下食,或腹痛牵引下部。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2合,去滓,纳糖令消,分为4服。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四
当归汤119
【处方】 当归2两,芎2两,黄芩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竹茹2升。
【功能主治】 崩中去血虚羸。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竹茹,取6升,去滓,纳诸药,煎取3升半,分3服。
【注意】 忌劳动嗔怒,禁百日房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下虽主崩中去血虚羸,必竟血虚火旺,火能消物,所以羸瘦。方用芎、归、芍药专行和血,甘、芩、竹茹专清胃热,然惟始病用之为宜。若久困虚羸,当非此方可治也。
【摘录】 《千金》卷四
治疗糖尿病的良方
①元参、麦冬、熟地、黄芪各90克,云苓、栀子、天花粉各15克,山茱萸、知母各30克,豆鼓45克用水煎服,早中晚各服一次。
根据病情病症,在此方基础上可适当加减:属上消烦渴多饮者,加生石膏50克;属中消多食善肌,并大便秘结者,加芒硝8克;下消尿多似脂膏加龙骨牡蛎各15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尿频者加黄柏9克、肉桂6克。
②玉泉散: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手集秘方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良方,也有是圣药之称。配方及用法。白粉葛、天花粉各3钱,麦冬1钱,糯米3钱,共研碎冲服或做成蜜丸饮服。
当归汤118
【处方】 当归(切,炒)半两,升麻半两,知母半两,萎蕤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干姜(炮)1两,石膏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麻黄(去根节)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咽喉闭塞,疼痛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当归汤117
【处方】 当归(切,焙)3两,桂(去粗皮)2两,甘草(炙)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霍乱中冷,心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当归汤116
【处方】 当归(切,焙)3两,桂(去粗皮)3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两,细辛(去苗叶)2两,木通(锉)2两,甘草(炙)2两,干姜(炮)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霍乱呕哕,手足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酒半盏,加大枣2个(去核),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
(0)

相关推荐

  • 盗汗方剂大全(继续收集整理)

    81.厚朴丸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胡黄连1两,补骨脂(微炒)1两,秦艽(去苗土)1两,防风(去叉)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柴胡(去苗)1两. ...

  • “宫帷圣药”定坤丹的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

    历史沿革[1] 中国宫帷圣药定坤丹这一历史妇科名方,始创于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由于当时清代后宫殡妃大多身体不健,而成虚弱多病之情景,乾隆感到后宫嫔妃们的虚弱之体,定会严重影响皇族嗣衍,是一个关 ...

  • 补肝散。补肝汤。泻肝汤。。。。。。。。。。。。。。。

    2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2.1 处方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山药 黄耆(炒)川芎 木瓜各15克 熟地黄 白术(炒)各3克 独活 酸枣仁(炒)各12克 2.2  ...

  • 刘启廷治疗小儿常见病系列方

    刘启廷益气固表系列方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根据不同病症,加味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病能治,无病可防.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 ...

  • 从大秦艽汤回顾续命汤系列方!

    刘完素的气宜保命集中的大秦艽汤组成:秦艽,独活,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白术,茯苓,甘草,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芩,石膏,主治: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突然口眼喎斜,皮肤麻木,或语言失利者. ...

  • 2021年中国禅意书画名家系列/ 方骏

    禅意艺术2021-06-04 09:19 前言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不断对话先贤,观照自我,内心体验的过程.历代高僧大德均以书画修禅,体法悟道,如梁楷.宗炳.八大等等,不一而足,特别是当 ...

  • 治疗头痛的实用系列方 —— “某某”菊花茶调散

    导读:今天介绍一系列实用的治疗头痛的方子. 菊花茶调散出自<医方集解>一书,含有菊花.僵蚕.川芎.荆芥.薄荷.白芷.羌活.细辛.防风.甘草.茶叶这11味药物. 由于方剂是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 ...

  • [临床经验] 奉上价值3000元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临床经验] 奉上价值3000元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上午方,祛风益痹散:黄芪.上桂.当归.制乳没.川牛膝.独活.赤芍.制附子等量,每次服6克. 颈椎病患者加葛根3克,祛风益痹散3克. 神经 ...

  • 【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上午方 祛风益痹散:黄芪.上桂.当归.制乳没.川牛膝.独活.赤芍.制附子各等量. 每次服6克. 颈椎病患者,加葛根3克,祛风益痹散3克.神经散:全虫10克.蜈蚣10克.乌蛇10克. 共为末分8份,每天 ...

  • 临床中风系列方

    临床中风系列方

  • 肾病系列方 杜雨茂 【转载】

    肾病系列方  杜雨茂 (2015-12-10 21:42:33)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肾病综合症由于肾病综合症系多种肾脏病理损害导致的严重蛋白尿及相应的一组临床表现,其临床特征具有特异性 ...

  • UC头条:临床中风系列方

    (一).中风一号方: 组成:半夏10g,陈皮5-10g,黄连3-5g,全蝎3-5g,地龙5-10g,茯苓10-15g,浙贝母10-15g,川芎5-10g,桃仁10g.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