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概括》
1、涉及相关题型
①全文事件概括; ②全文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③环境描写作用概括;
④句段作用概括; ⑤文章情感主旨/主题概括; ⑥全文人物心情、情感态度变化概括;
⑦文章、新闻、材料标题的拟写等。
2、知识点分析:
学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关键问题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5、传统句子结构概括法: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排列归纳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补语)
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 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一)主语——(主动方、施力方)
句子主要叙述的对象,也可以认为是句子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一般为句词或代词。
(二)主语——(主动方、施力方)
句子主要叙述的对象,也可以认为是句子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一般为名词或代词。
(三)谓语 陈述主语,句子中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的状态,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
(三)宾语——被动方 句子中动作行为的被动承受者,一般为名词、代词。
(四)定语(“的”定语的标志)——给主语或宾语增加修饰词
(五)状语(“地”状语的标志)——给谓语增加修饰词
(六)补语(“得”补语“的标志)——给谓语增加修饰词
(七)记忆口诀
6、运用恰当的思路分析解答概括题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概括一件事的思路:
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和事件,有的要留意一下事件的结果。
基本公式: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干了什么+结果。
注意:结合题目要求,一定要从叙述的侧重点来概括。可以从叙述的重点、主题或者出现的频率等方面来综合判断。
2.概括几件事的思路:
基本同“概括一件事”型。
答题时注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把事件理清楚。
注意:事件要用序号标出。
3.分事件的阶段梳理:
①找出已有文字对应的段落; ②理清其他文字的基本思路,并概括内容;
③分析已有文字的结构; ④仿造结构,概括内容。
4.梳理人物情感或心理变化的过程:
①仔细审题,找准答题范围; ②深入研究已给出的答案所对应的段落;
③确定空缺处对应的段落; ④仿造示例,得出答案。
注意:答案尽量从原文中找。
《材料关系》
概念:凡是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内容)安排的,我们一概认定为材料之间的关系。
一、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构成
1、并列关系; 2、排比关系; 3、对比关系; 4、递进关系; 5、 转折关系;
6、虚实关系; 7、抑扬关系; 8、点面关系; 9、包孕关系; 10、补充关系。
二、情感与材料的融合关系
1、情与景 2、情与趣 3、情与境 4、情与理 5、情与意
6、情与象 7、喜与乐 8、忧与愁 9、愤与怒 10、抑与扬
三、表现手法与材料的结合关系
1、渲染 2、伏笔 3、铺垫 4、照应 5、对比
6、点睛 7、衬托 8、冲突 9、专场 10、穿插
考试变形
1、 本文开头(结尾)部分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2、 品味第(X)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
3. 文章第(X)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题思路
★所有的作用题,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进行相关概括,结构上看该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了哪种或哪几种关系。
一、把握段落在文中结构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不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可从以下“六”看中入手:
开头段:一看在文章开头是不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二看是不是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
中间段:三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成为必然;四看是不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结尾段:五看是不是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六看是不是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材料关系题型种类】
(1)铺垫
a、凡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的,我们一概认定为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必要的情况介绍。
b、凡是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曲折动人,自然平稳的,我们也认定其为铺垫。
发生-----突出人物形象
渲染环境背景
发展----递进。转折(曲折,跌宕起伏)
c、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文章情节设置的很隐蔽,一般寥寥几笔代之,往往在下文会有所提示或暗示,出现这种情况的,我们认定为伏笔
D、衬托人物心情
例一,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位等几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2)照应
就是对前面讲到的文字或情节,文章其他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通俗的讲,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周详,缜密。
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照应
作者前面提到的相关的情节或情景;看到相关情景,回忆类似情景。
首尾呼应
有些文章为了突出自身的完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把开头描写的景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3)对比
正面对比
反面对比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
思考:有哪些对比关系
美----丑 错------对 黑------白 正-------邪 有-----无
成功-----失败 大-----小 高------低 好------坏 软----硬
古----今 中-----外 善-----恶 正义-----邪恶 英勇-----懦怯
慷慨-----吝啬
(4)衬托
以景衬情
正衬与反衬
作用:突出主体,形象鲜明,渲染情感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知识点总结: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2、突出人物形象
3、渲染环境背景 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置暗示或伏笔
5、与……形成照应 6、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3)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是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时反衬等同于对比。
a、对于衬托而言,两个事物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只是用来陪衬的。比如红花与绿叶,环境与心情,年龄与胆量等;
而对比则不一样,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b、衬托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对比,则是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三【注意事项】
《环境描写》
1、概念: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命题方式:基本是要求回答环境的作用。
3、具体解析:
(一)、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内容)
b、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衬托或象征人物的精神品质(结构)
c、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主题)
(二)、社会环境描写:
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社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内容)
b.为下文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做铺垫,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结构)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主题)
(三)、细节环境
高级描述,心理暗示更佳
更加仔细、深度展开,出现于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通过空间图片进行不少于300字到700字的细节描写,带入情节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小说中通过真环境图片进行文学语言刻画细节(同人物描写一样更加真实,一般出现于剧本和自传体。),在悬疑题材小说中主要针对调查现场和追凶手的场面细节环境描写。总而言之代入感越强,读者反应越大。
适当合理的运用环境描写,能对小说剧情起到一定促进推动的作用。
4、综合作用分析
交代社会背景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衬托人物行为活动
当代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章节【红门(二)】中,有关暴风雨的描写和杜小康的成长是分不开的。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可以说环境愈是恶劣,愈是能突出主人翁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也愈加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揭示人物性格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开头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走过的市场:
四下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只用寥寥数笔就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的精神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因此,鞭挞奥楚蔑洛夫性格,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那一群扭捏作态的"清国留学生"与那美丽的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对比之余,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跃然纸上。
而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把少年闰土置于神异的图画中: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用自然景色之美来烘托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天人合一,使少年闰土这个形象在这个广阔而又鲜活的世界里活灵活现。
增加文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莫言老师的《蛙》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描写的细,因为莫言老师的《蛙》本身就属于现实小说,使人拥有了带入感,这个场景是通过固定画面构成的。《红高粱》中环境也是描写的非常之细。
渲染氛围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深化文章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细致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5、【总析】:
我们要从景物本身的特点(区分自然和社会及所描写的内容)、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景物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景物描写对主旨的作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内容】: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人物】:
3、烘托人物心情、品质、精神、性格、形象(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情节】:
4、为下文……做铺垫
5、与……形成照应
6、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主旨】:
10、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主题)
11.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主题)
以上列举的是环境描写的基本表达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去照搬就可以了。
《句段作用》
一、常见题型
1.请问划线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划线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上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答题思路:
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可以参考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在文章开头:
内容上一般就是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结构上一般就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名写作对象。
在文章中间:
内容上的作用分析很少,如果有就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作用。
在文章结尾:
内容上一般就是点名中心、深化主旨;
结构上一般就是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画龙点睛。
方法梳理:★所有的作用题,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进行相关概括,结构上看该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了哪种或哪几种关系。
三、具体分析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有时候,结尾起到的是暗示主题的作用。
3.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省;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四、(2)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的气氛。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③表现人物……的心情、性格。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
⑥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句子的结构作用:
(1)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2)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情感。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4)引用诗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思路开阔;还应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六、※→:辨别结构上的不同作用
1.总领全文: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中国名著,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外国名著,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然而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
2.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问,来引发下面的内容。上文说明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为什么这么说”;上文流露某感情,下文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
例: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老舍《济南的秋》)
3.设置悬念: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设立一个“关卡”,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现代汉语中叫做“卖关子”。
例: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4.埋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
5.照应、呼应: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关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6.承上启下:承接上面连接下面。在文章中就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的重要的句子或是段落。往往虽然……但是……的句型有可能成为承上启下的句子。因为虽然部分的可能与上文的联系是总结上文,但是部分引出下文,下文会进一步阐释。
7.总结全文:即利用简明的语言解释说明全文的具体内容。
★如果是人物描写段落,环境描写段落或插叙段落,就应该按相关的答题思路答题,注意答案的要点其实是一致的。
七、总论:句段作用的解答:
1.首尾段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ⅩⅩ,下启ⅩⅩ
3.写景段落作用:
①语段描写了ⅩⅩ╱交代了ⅩⅩ;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ⅩⅩ的气氛;
③为下文作ⅩⅩ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ⅩⅩ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
⑴ ①不能。
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ⅩⅩ,在内容上与下文有着ⅩⅩ的联系。
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ⅩⅩ”)
⑵ 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ⅩⅩ,本段内容写的是ⅩⅩ,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ⅩⅩ,而本段体现是ⅩⅩ;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人称与写作顺序》
一、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第一人称的好处: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彼此距离,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便于抒情。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总之,要理解记叙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
二.叙述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____顺叙______、___倒叙________、___插叙________等。
倒叙
(1)、倒叙的概念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2)、倒叙的类型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
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倒叙的作用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突出中心(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1)插叙的概念:是当故事情节进行了一半的时候,突然间停止插入新的内容,等新的内容介绍完以后原有故事和内容继续。
(2)插叙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二是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三是便于突出人物的形象;
四是避免故事情节的平淡,让文章内容更加跌宕起伏。
倒叙和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避免故事平淡,曲折有致,跌宕起伏
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与……照应
突出人物形象……
衬托人物品质,精神、性格、心情
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背景等
为下文做铺垫
补充:线索脉络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判定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的分类:
(一)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
(三)以情感为线索。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知识点较小,不容易单独设题,常与标题,第一人称,主题等知识点一起考查。
《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4)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5)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两方面:写人和写景
其中,跟写人有关的描写方法总共有六项,分别为,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另外,我们将文章中对人和事物进行一连串的细致描写的方法,统称为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交代身体,身份,地位,处境等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1)肖像描写(包括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
①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的外貌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②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通过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神态描写——脸上的表情。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其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其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其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其四,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力忌八股调、学生腔。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的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常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
(以上内容比较简单,无须一一拓展开来讲。语言、动作、心理方面,教师如有比较好的例子,择其中之一稍稍拓展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3.常见题型: ①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
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
③关于人物描写的赏析题
4.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注意:
适当的时候参照文章主旨
必要时还要考虑到结构上的作用
5、人物形象用词:
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词语
性格类
温柔 矜持 腼腆 沉默寡言 木讷 怯弱 悲观 多疑 逆来顺受 敏感
热情 聪明伶俐 豁达 淘气 乐观 野蛮 锋芒毕现 浮躁 粗心 朴实
果断 有主见 成熟稳重 内敛 沉着 耐心 单纯 莽撞 草率 涉世未深
品质类
诚信 勤劳 善良 坚强 勇敢 进取 谦虚 骄傲 廉洁正直 无私 敬业 清高
6、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四从一注意”
一注意:注意人物的职业/身份:
v 职业:
A.底层:
(1)农民:热爱劳动、热爱土地、“固执”、生活艰辛、朴实
(2)农民工:生活艰辛、吃苦耐劳、背井离乡、想家
主题:表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表现作者的同情
呼吁我们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反思社会贫富差距之大
B.手艺人:技艺高超
C.军人:英勇无畏、粗犷、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爱国、恪尽职守
D.商人:正面:善于经营、守诚信、精通人情世故;
负面:投机倒把、圆滑、奸诈
v 身份:
A.领导:正面:认真负责、关爱下属、有领导力
负面: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尊重下属、缺乏领导力
B.女人:年轻女人:从爱情角度分析;年老女人:从母爱角度分析
C.老人:晚景凄凉、孤苦伶仃、老无所依
四从:
第一从:从描写手法分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的作用:使人物更加生动可感;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行为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心理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变化
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第二从:从情节分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从:从环境描写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经济、文化)
第四从:从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分析
《情感主旨》:
1.相关知识点
情感主旨和主要内容的区别:主要内容是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主要内容是指作者写文章时所用的主要材料,而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2.情感主旨的常见题型
直接考查型,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间接考查型,如:
①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主旨。如: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②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进而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如: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③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情感主旨题的分析思路
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有以下四种思路:
①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如侧重写人的记叙文。
②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件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如侧重叙事的记叙文。
③抓住景物特点,分析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侧重写景的记叙文。
④领会文章状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如侧重状物的记叙文。
4.分析情感主旨的方法
①看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看结尾。
许多文章篇末点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③找议论抒情的部分。
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中心。《春》“赞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④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显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如朱自清的《背影》。
⑤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写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如:《藤野先生》
5.答题格式
①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②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③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如: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记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②《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叙文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高;高大、高深莫测、高手、高人、高声;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象征义: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松:坚韧不拔,坚贞不屈。
梅:高贵傲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竹:气节,骨气。
莲:高洁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
兰:真君子。不矫饰,品格高尚。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1.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如《喂——出来》。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贯穿全文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
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如《羚羊木雕》、《背影》、《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从而揭示主题。再如《背影》,“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3.揭示情感主旨,表达了........感情;
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文题的。抓住了这样的文题当然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
4.体现主要内容,写出了.........;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5. 表明写作对象,
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如《藤野先生》《海燕》《纪念白求恩》《我的叔叔于勒》
6. 若标题中含有写作手法,需进行简单赏析。
如: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形象生动/新颖别致。【比喻、拟人、反复(区别排比)、双关(联系一词多义)】
(三)、基本题型:
①、标题的妙处 ②、标题的含义 ③、标题的作用
(四)、答法示例:
含义:此题目愿意是什么,接着写出它的深层含义,或者是比喻义,或者是象征义等。
作用:(从结构方面来想)此题目照应全文或者作为线索等,(从内容来想)……
妙处: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等),写出了什么,接着从作用的两方面来考虑
注意:
★如果是对标题的理解,且分值较大,含义及作用可以都写上。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句子词语赏析》
一、句子词语赏析的常见题型
1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句子
3散文作品的语言通常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按照要求赏析语句
4文中划线句描写樟树的生趣,表现手法极富特色,请具体分析
5下面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简要分析
二、句子词语含义的常见问法
①“……(某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②请解释某段“……”中“……”(某词)的意思。
③如何理解第……段划线句。
④在文中的划线句中,先说“……”,随后又说“ ……”,前后是否矛盾?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句子)”?
⑥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某词)”?
⑦“ ……(句子)”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内容的理解。
⑧“……(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三、赏析角度
1 从词语角度赏析 2从修辞角度
3从描写角度 4从表现手法角度 5从句式角度
四、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语句赏析
1.从词语角度赏析
①从词性角度
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入手。
(1)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2)形容词、副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特点。
【例】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3)叠词: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例】2016年宿迁卷《放生池》中“鱼终于被捉到手了,孩子们浑身上下弄了个泥泥水水。” “泥泥水水”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孩子们浑身是水的状况,增强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②从词类:
词语中按感情色彩来分,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人和事物的赞美、喜爱、褒扬,称之为"褒义词",如"英雄、烈士、牺牲、忠诚、慷慨、漂亮、雄伟、壮丽、和平、幸福、聪明、成果、果断"等;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人和事物的轻蔑、厌恶、贬低,排斥,称之为"贬义词",如"奸诈、走狗、勾结、巴结、虚伪、马虎、懒惰、肮脏、丑陋、愚蠢、卑劣、后果、武断"等;还有很多词,既没有褒义词,又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如"山脉、河流、集体、理由、感觉、结论、奔跑、信念、留恋、面貌、讨论、结果、决断"等。
(一)褒义词
常见褒义词语:
(1)描写英雄人物
含褒义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急中生智仰不愧天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真心诚意 推心置腹 振振有辞 对答如流 见义勇为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一鸣惊人
(2)描写人的容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 闭月羞花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虎背熊腰
(3)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慷慨激昂 侃侃而谈
(4)描写谦虚的成语
虚心: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辞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蝉翼 好问则裕 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满招损,谦受益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谦虚谨慎 犬马之劳 深藏若虚 损之又损 闻过则喜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逊志时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移樽就教 以莛叩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载酒问字 择善而从 知之为知之 自知之明
律已:防意如城 非异人任 修心养性 引咎自责 知过必改 自愧弗如 自怨自艾
谨慎:爱惜羽毛 刚毅木讷 画地为牢 斤斤自守 谨言慎行 慎终追远 守口如瓶 临事而惧 临深履薄 如临探渊 如履薄冰 奉命唯谨 三思而行 小心谨慎 小心翼翼 瞻前顾后
其他:见贤思齐 名列前茅 弃暗投明 弃旧图新 青云直上 绳愆纠谬 水涨船高 痛改前非 突飞猛进 脱胎换骨 恶居下流 再接再厉
(5)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鞠躬尽瘁、舍身取义。
(二)贬义词
贬义词:指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相关成语有见利忘义、遗臭万年等。
相关成语: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互相标榜 标榜:吹嘘,夸耀。互相称颂,互相吹嘘。多用贬义。
敬若神明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赳赳武夫 赳赳:勇武矫健的样子。武夫:武人,从军之人。勇武矫健的军人。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
莫测高深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奇装异服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
如见肺肝 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搔头弄姿 原指梳妆打扮。后形容女子卖弄姿色(含贬义)。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堂而皇之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
唐哉皇哉 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顺风转舵 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头面人物 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的人(多含贬义)。
完事大吉 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鱼龙曼衍 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自以为得计 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猪突豨勇 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传风搧火 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大放厥辞 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故纸堆 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三)考察角度
贬词褒用:
有些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在一定的语境中,变贬为褒:
例句:"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看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句中的"狠心贼"原指"心硬如铁,不顾亲情的、心肠狠的男人",是贬词;但在文中,用在荷花淀的几个淳朴的农妇的身上,却全无恶意,反而更能表达"几个女人"对忙于战斗,离家别妻的丈夫的爱,正合了""打是亲,骂是爱"这句常言,也与我们平时时常说的"鬼丫头"、"楞小子"之类同工异曲,表达了一种亲昵情感。
例句: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和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的奥秘。
分析:异想天开(贬义)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但是用在这个语境中,科学工作者往往就需要这种大胆猜测、想象的思维。
例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这句中,'狡猾'一词,本含贬义,但在课文中,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突出蔡芸芝老师的温柔、慈爱,为了写出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用上了"狡猾"一词,进一步突出了孩子的善于观察,心无惧意,反映了师生之间的融洽......
例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席慕容《贝壳》)
分析:"固执"和"简单"本是贬义词,可在这里是指"一颗执着而简单的心"的心,变为褒义了。
体现情感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
"狡猾"一词本是贬义词,意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此处则贬词褒用,既表现了顽皮而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又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可谓一举两得。
二 贬词褒用能更好地揭示人物情操
3。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枣核》)
"故弄玄虚"一词本是贬义词,意为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然此处贬词褒用,通过这位美籍华人的动作神态揭示出他对枣核的珍爱,同时也真切地揭示出侨居海外的游子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操,使爱国主义这一永恒的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
4.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潮》)
"溺爱"一词本是贬义词,意为过分地无原则地爱。此处用作褒义词,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对大海的赞美之情,赞称潮来的时候为"伟大的乐章",揭示出作者赞美大海的雄壮美的一片深情。
5.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偷偷的"一词本意为形容行动不愿让人觉察,不光明正大,为贬义词。此处用作褒义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小草生长时的勃勃生机以及不易被人觉察的情态,并且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反映出作者对小草无比喜爱之情。
6.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蛋说:"小鬼!你机灵得很哟!"(《夜走灵官峡》)
"鬼"常与贬义词为伍,如"鬼鬼祟祟"、"鬼头鬼脑"、"鬼哭狼嚎"等,然此处"鬼"字前着一"小"字,却是贬词褒用,"小鬼"这一昵称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对忘我修筑宝成铁路的筑路工人的千百个孩子的代表;机灵聪明的成渝的喜爱之情。
7.陈静一愣:"是你?""是我",年轻人笑了,"我说有人嘛,还骗您。"他狡黠地眨了眨细长的眼睛。(《醉人的春夜》)
"狡黠";词本为贬义词,有狡猾、奸诈之意。此处则用作褒义词,深刻表现了年轻小伙子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并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他做好事时的机智而又顽皮的神态,倍添情育致。
8.小姑娘回过头,诡秘地眨着眼睛,莞尔一笑,道:"你跟俺走呀!"(《卖蟹》)
"诡秘"意为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贬义词。此处用在卖蟹小姑娘身上,是贬词褒用。文中的"过滤嘴"狭隘自私、对妻子患了重病的"旱烟袋"冷漠无情。卖蟹小姑娘赠蟹于"旱烟袋"大伯后,想惩罚一下自私而无情的"过滤嘴",有意让他空跑一趟,故意说:"你跟俺走呀!"而眨眼睛时"诡秘"一词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小姑娘的意欲做?次恶作剧时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③从加点词
(1)加点词能否删去?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所以这个词不能删去。
(2)加点词能否替换?
★答题方式:不能.原词是什么意思+句中义/句中好处+替换词是什么意思+句中好处+(对比,没有原词好),若替换成这一词,就不能表达原本的意蕴,所以不能替换。
(3)加点词怎么理解的?有什么含义?
对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对全文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抒情议论方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要能够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意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1、具体方法:
1)、抓句子的主干。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2)、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
3)、找出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有些语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其弦外之音。
5)、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6)、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
7)、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总领下文;结尾;呼应或照应上文、开头、总结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从修辞角度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心理、行为等特点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设问:有问有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从描写角度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植物描写:形态、大小、颜色、味道等。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4.从表现手法角度
常见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化抽象为具体、以小见大、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移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虚实结合、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
5.从句式角度
句式的类型有: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
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例】“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黄澄澄的谷粒:一、二、三……”
赏析:前一句用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点),通过时间的流转,整体勾勒;后一句则抓住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细节刻画,从面到点,表现出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整的短句;动作;种稻过程的辛劳和父亲对稻谷成熟的渴盼期待。
运用规范语言作答
1.赏析词语:
答题格式:
1释本义
2句中义(修辞、感情色彩、词性)
3表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或情感)
规范的答题术语:原指……,这里指……,表现了(写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或情感。
2.赏析句子:
答题格式:1找角度(修辞角度,描写角度,句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
2表效果:
规范的答题术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句式角度), 表现了(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或情感。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3)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 反复: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注意】
① 对点作答:解释意思、体会含义、探究内涵;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作者情感、原因理由、思想态度。
② 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③ 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④ 另外,针对不同的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答法。如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修辞手法等)还原(或由虚变实),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成几块,分层体会。
总结答题模式:词语的句子赏析=方法+效果+扣主题
《意蕴探究》:
【答题技巧点拨】
1. 辨明文体特点, 寻找答题方向。
2. 分析文本结构, 把握行文思路。
① 写人为主:通过写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反映、赞美、歌颂、讽刺、揭露、批判等)人物、社会或者人生的……
② 写事为主:通过写什么事,表现了(反映、赞美、歌颂、讽刺、揭露、批判等)事情、社会或者人生的……
③ 写景为主:通过写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什么景的特点,抒发……的思想感情
④ 状物为主:通过写什么物品特点,抒发对物品……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赞扬像物一样特点的人、对物品的认识、情感、意义所在、揭示什么道理等)
3. 把握全文内容,充分利用文章的关键信息:
① 留意文章的标题和小标题。
② 捕捉文章开头、结尾中的关键句:例如,点题句、主旨句、文眼、总结句、含义丰富和深刻的句子。
③ 结合文中抒情、议论或者过渡的句子、文段。
④ 联系这些内容:题干中的关键点;主要人物、线索人物;详写事件。
4. 联系创作背景,挖深层含义。
(此外,表述时请注意:利用原文词语,如无,则要归纳、概括、提炼;注意语言文字的准确和简洁。)
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意蕴类探究主要有三种考题形式:
1、标题类意蕴探究
2、词句段意蕴探究
3、全文类意蕴探究
一.意蕴类探究分类
1.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2.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答题思路:
核心价值观:1.勤劳俭朴 知足常乐 2.诚实友善 和睦团结 3.尊老爱幼 讲究孝道
4思乡念亲 不忘故土 5.知恩图报 勇于担当 6。喜好圆满 追求完美
7.乐观豁达 执着坚毅 8.热爱自然 和谐相处 7.尊重/发扬传统文化 8.保家卫国 民族气节
人本精神:
追求真理 感悟生命意义 崇尚科学精神 人性(真善美) 关注人的尊严 自由平等
注重人的精神世界
散文选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