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花齐放到全面凋谢,浅绛彩瓷器的质量是如何崩塌的?
瓷画与纸画、绢画不同,没有很好的瓷面绘画感受与经历,一般的书画家很难驾驭这种工作,即便是名家巨笔,窑火之下出来的效果,也很难掌控。习惯纸质书画的人要取得这种掌控,完成纸面到瓷面技巧上的转化,是需要时间与精力的。目前看,在瓷器上画浅绛彩的人,基本还是那些以绘瓷作为谋生手段的人。这些有着剪裁、创作文人画稿能力的浅绛彩瓷绘者们,凡是留名的,市场现在也大多给了一个瓷画家的名头。
但这个瓷上的家与纸上的家,在艺术认可上有着巨大的鸿沟。对于这种明显带有匠工色彩的瓷上文人画创作和瓷画家的名头,稍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不屑于提笔留下笔墨的;偶尔发现的一些书画家、小官僚作品,一般也只是一时赋闲之作,肯定不作为谋生手段。由于吸引不了高端文化人士的介入,同时又存在产业上的利益,在行业兴起的上升阶段,够格的浅绛彩瓷画家还是人数颇多,而到了行业后期,这种差口气、够不上的文化尴尬,伴随着人才稀落、画工粗劣、画风随性,各种矛盾就一起涌现。
排比浅绛彩瓷器的整个发展过程,由几花争艳到百花齐放,再到全面凋谢,市场的表现大热骤冷、起伏跌宕,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上下弧线。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多个方面归纳,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后期缺乏了文人画神采的浅绛彩瓷器变得太过普通,最终暴露的各种问题,超越了这个行业所能承载的自立底线。尽管后来也有比较好的精品力作,但在质量严重下降的庞大普品数量挤压下,优秀的浅绛彩瓷器比例过小,极小部分个体的出色,已无法逆转浅绛彩瓷器整体衰败的趋势,这种数量与质量负面共振的结果,就是被市场彻底的淘汰。
清光绪 周达和 浅绛彩人物图茶壶
清光绪 周达和 浅绛彩人物图茶壶
壶一面绘仕女观书图,另一面书:“安摆茶鼎试新毫。乙未孟夏月书于珠山客次,周达和作。”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盖书:“一片冰心。”
清光绪 周达和 仕女图茶壶
清光绪 周达和 仕女图茶壶
壶一面绘仕女依书拈花图,另一面书:“可怜春色好。乙未仲夏月于珠山,达和作。”乙未为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盖绘仕女依书观景图,题:“仿六如法。”底落篆书红印“光绪年制”款。
清光绪 周达和 仕女图茶壶
清光绪 周达和 仕女图茶壶
壶一面绘仕女依书拈花图,另一面书:“碧谷清香。乙未仲夏月于珠山客次,周达和作。”乙未为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盖绘仕女依书观景图,题:“仿六如法。”底落篆书红印“光绪年制”款。
清光绪 颜筱云 仕女图茶壶
清光绪 颜筱云 仕女图茶壶
壶一面绘仕女孩童郊游图,另一面书:“捡得清香不计寒。时在乙巳之秋节,颜筱云作。”乙巳即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盖书:“一片冰心。”
山水、人物、动物、花鸟、草虫都是中国画题材的重要来源,也是浅绛彩瓷绘的主要对象,其中仕女画在清末民国尤为常见,图1、2、3、4都是仕女题材的浅绛彩瓷壶,仕女观书、仕女孩童,这是时代的喜好,也是民俗文化力量的体现,是那个时代对女子行为的规范和美好期待。选择的这4把瓷壶,在瓷器品质上可能略为偏下一点,但这种相对率意的质量标准与极为庞大的数量存在,正是当时浅绛彩瓷器商业运作的真实写照。现在颜筱云、周达和都归入了浅绛彩瓷画名家,但从这几把壶来看,其创作与生产中的商品属性显然是居于首要位置的,不贬低不过誉,似乎更应该是我们现在看待这些器物的客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