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趣琐忆/赵阳

“祭灶祭灶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要衣裳,老头子急得打饥荒……”

小时候,每当俺们吟起这首歌谣时,年就到了。

年到了,不但在小孩子的脸上可以看到,从大人们忙里忙外的脚步声里也能够听到,看着这种景象,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是:“年烘烘地了!”

感受到年的气息,应该从“扫尘”开始。“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淮河岸边的人家,一般都是在腊月十八、十九两天里进行大扫除。家里家外扫去了蛛网及其它尘垢后,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祭灶这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是俺们这里非常重视的一个习俗。传说灶王奶奶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四都要去西天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二十三晚上给她送行时,各家都要求她老人家“灶王奶奶上西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讲”,“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堵住她的嘴,这晚家家户户都要熬些黏黏的“祭灶糖”。

祭灶过后,各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了。请“中堂”,买香蜡,选年画,购鞭炮……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年”进行。

“十七,洗全蹄。”这一天,自从进入冬季从未洗过澡的孩子们将脚美美地泡进热水里洗了个干净。一般来说,经过一个秋冬,俺们的脚上、膝盖上却结了厚厚的一层灰垢。所以等哥几个洗好脚后,盆里的水早已稠乎乎地了。

腊月二十九是筹办年货的最后一天。对于有钱的人家,年货早已准备齐了。所以在俺们家乡,称这一天上街为“赶光蛋集”。

腊月三十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一天终于被俺们盼到了。早早地起床,小伙伴们都穿上了新衣裳、新鞋子。大人们开始蒸“花馍馍”,烀腊鸡、腊鹅和腊肉,准备晚上的除夕大餐。中午喝“鲜咪汤”。“鲜咪汤”一般由鲜鸡杂、豆粉等构成。一家一家贴上了春联,眼前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为了讨个好口彩,有的人家贴春联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的意思。大多数人家都在年三十这天贴春联,但也有在年三十前就贴春联的。“年关”其实也是个讨账还账大关,对于还不起账的人家,差不多都在年三十前早早贴了春联。贴了春联,就是说这户人家已经在过年了,讨账的人应该让人家过个愉快顺心的年,一般都不再上门打扰人家。

大约下午四、五点钟,有性急的人家开始燃放起了鞭炮。先是一户、两户,然后鞭炮声便连成了线、结成了片。这时候是伙伴们最疯狂的时刻。谁家鞭炮响了,俺们就一阵风似的卷起他家的院子,抢拣地上没炸响了、但仍有引信的炮仗。有的炮仗落在地上还“嗞嗞”地冒烟,俺们就一脚踏上去踩灭了它,然后一把抓在手中。有时候与伙伴争抢过程中,顾不得引信仍在燃烧就抢抓在手,每每炮仗在手里突然炸响,将小手震得麻麻的,一时失去了知觉。但俺们不怕,仍然乐此不疲。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这顿饭都要让全家吃饱喝足了的。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比如说要有马齿菜。这种菜也叫“长命菜”,预示着家人长命百岁;再比如说要有鱼,鱼谐音“余”,预示着家庭年年有余。记得小时候好像看见邻居家有一只木刻的鱼,在年三十晚上的饭桌上,邻居常常把它盛在碗里端在上面的。不管怎么说,每家每户这一晚的饭菜都要尽可能地丰富些,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席间,一家人彼此要说一些祝愿的话,充满了欢乐气氛。

吃了晚饭,伙伴们提着灯笼、拖着“小兔车”,开始挨家挨户地给长辈“辞岁”。有的一进门就磕头:“给叔叔、婶婶辞岁了!”有的不磕头,只行躬身礼。叔叔、婶婶们便高兴,捧出早已准备好的炒花生或糖果往俺们衣袋里装。一晚上下来,俺们往往可以收获七、八斤花生、糖果。所以,俺们需要一趟一趟地回家,将这些“战利品”卸下。有时候,碰到长辈家正在吃饭,长辈也会邀俺们“坐上来再吃点”,俺们一般都客气地摇头,回答说“吃过了吃过了”。但也有例外,俺曾与俺的一个小叔叔去给大伯辞岁,大伯招呼俺们“再吃点”,俺与小叔叔也都客气地摇头了。但就在转身出门的一刹那,小叔叔实在受不了大伯家桌上干鱼(咸鱼)的诱惑,突然窜到大伯身边,一把抓住他的筷子──大哥,我斗块干鱼!话音一落,一块干鱼已进了小叔叔的嘴里。从此,小叔叔也就落了一个“干鱼”的绰号。

那时候过除夕,不像现在有央视的联欢晚会可看。吃了晚饭后,俺们唯一的欢乐节目就是“放花”。礼花是当地小镇花炮厂造的,没有现在的那样多姿多彩,可在当时能买得起这种简陋礼花的人家并不多。但不管是谁家买的礼花,全部都集中在生产队的稻场上放,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也都集中在这里观看。礼花一燃,大伙一齐吆喝──好看好看!煞是热闹。

放了花,接下来各回各家“守岁”。“守岁”表示年老的人舍不得时光逝去,年轻的人希望老人延年益寿,这时候是不允许睡觉的。夜里很冷又不能睡觉,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放了个“火盆”,一家人围成一圈烤火取暖。“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就这样到夜里12点后,家里开始“接神”。随后,长辈给祖宗牌位磕头拜年。再随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时,长辈照例要给未成年的晚辈一些“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都要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涵义。每家下锅了的饺子里,有两个包有硬币,这两枚硬币被称作“元宝”。谁如果有幸吃到了“元宝”,预示着一年都会大吉大顺。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小伙伴们的主要活动就是拜年走亲戚。俺们都穿着新衣裳,衣袋里装满了各色零食。在俺10来岁的时候,农村刚刚包产到户,大伙都铆足了劲侍弄庄稼,整天忙成了连轴转,难得这段时间好好玩玩。那时候大人小孩都喜欢用扑克玩“四十分”、“渡老K”。但当时扑克比较紧张。俺们有个叫张应菊的伙伴,不知道从哪弄了桌扑克,并用桐油油得金黄闪光,十分漂亮。正月里,俺们最喜欢听到的就是她能喊到自己的名字:“俺们几个打扑克来。”有时候俺们玩耍时欺负了她,她打扑克就不带俺们了。俺们打不成扑克,就站远远的地方喊:“张应菊,骑老驴,老驴下坎子,栽死曳卵子!”看到他们打着打着扑克,突然有人下了茅房,我们又喊:“推车的,卖米的,打倒黄狗屙屎的!”张应菊与几个打扑克的恼了,但又没俺们任何办法,便气咻咻地到俺们家告状。父母听了,也很生气,但大正月里一般是不允许打孩子的,便当着他们的面训斥俺们:“男孩欺负女孩,不羞?”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可能是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插灯。俺们附近小镇上插灯远近闻名。插灯一般都摆成八卦型,据说人们从中穿过,可以纳百福祛百病。每年小镇上插灯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在这里,俺们还可以看到花鼓灯、舞龙、舞狮、踩高跷、肘阁等……

回想孩童岁月,过年真是一年之中最快活的日子。过年有新衣裳穿,有鞭炮玩,有好东西吃,犯了错误还不会挨揍。现在,每每想起儿时的情形,心中仍是充满甜蜜的感觉。可现如今的孩子们,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好感了。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平日里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过年唯一的兴趣就在于能向大人讨要几百元的“压花钱”。长此以往,真担心会到了无年可过的境地。

作 者 简 介

赵阳,安徽寿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淮南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寿县文化艺术者联合会副主席。曾在《安徽文学》《清明》《美文》《散文选刊》《名家名作》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作品集《四季人生》《城墙根下》《寿州走笔》等。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不分等级奖,评选十名金奖作者,颁发印刷精美的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金奖 证书,奖品为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作者孙春雷 贾国勇》(二者选其一),并在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五大新媒体同步宣传。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