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全丨邂逅太平盛世坊

到黄山旅游的人,往往会被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旅游风景区的诸多“黄山”弄得云里雾里,其实作为地理概念,它们原本都各有其名。宋宣和三年(1121年)平定歙人方腊起义后,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地名沿用了866年后于1987年改地级黄山市。今黄山区原系徽州太平县,一度改县级黄山市。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6月17日唐玄宗下令改黟山为黄山,距今1271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了黄山风景区的火爆,特别是摘取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后,本来是归辖于一个地域的黄山反过来又被地域冠了山名。在经历几十年的热闹后,人们又怀念起老的地名---徽州,安徽省的省名出处之一。我们下榻的黄山区,处于黄山北麓。早晨出酒店散步。出门右拐走北海中路前行,不几步,就见到一座牌坊立在右边一个巷子入口。皖南一带的牌坊群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是遗存最集中的地域之一。2003年10月我第一次到皖南,游览过棠樾牌坊群,根据我的游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处牌坊群。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辞海上这么解释。

记得读过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开篇就是《牌坊》,笔下很美,印记较深。

“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

“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琢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文,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眼前的牌坊我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我问路过的一个当地男子,这牌坊是什么朝代的?是不是现在仿制的古迹呢?男子说,他不知道。走近观摩,没有说明。只有一块铭文上说明是区级保护文物。四根条石立柱,三重翘檐,柱间由精美的砖雕构件连接。我分明感觉到是个货真价实的古迹了。我没有机会接触《黄山区志》,弄清它的出身。后来我用百度搜索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此牌坊是从黄山区永丰村搬移过去的。就这么一点信息再没有其它可咨。它是“农转非”、村进城的老者。这篇网文《太平湖畔皖南第二大古牌坊群已修复》(2016年7月13日)中说,2013年,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对沿山水库实施冬修病险库加固工程时,发现了5座古牌坊。牌坊高度均为6-7米,白麻石结构,构件较为完整,整体恢复重建后将成为皖南地区规模仅次于歙县棠樾牌坊群的古牌坊建筑群。文中提及的5座牌坊,其中:节烈坊1座,忠义坊1座,贞洁坊3座。对太平盛世牌坊没有介绍。文章有点语焉不详。发现了牌坊还是埋(或躺)在地下的构件?如果是发现了牌坊,就不存在“恢复重建”,最多是修复,如果是埋在地下的构件?是什么时代为了什么让构件埋(躺)倒的?太平盛世牌坊究竟何年所立,为了谁的功绩而立?它为何最先在永丰村发现呢?被颂德的坊主原籍是永丰村的?他究竟是个什么样人物得以嘉奖呢?

追究这些也许没有意义,时代已经天翻地覆。

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建筑审美,其价值已经不言自明。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村落跟黄山一样,不仅是皖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也成了人类文化遗产,世界的骄傲。

一阵清风吹过,牌坊无言,风也无言,地也无言。

不远处的岔路口有赶早的村民在卖菜,还有瓜果,都是自家长的,五颜六色,展在地上,紫茄子青辣椒粉冬瓜赖葡萄土南瓜……这是大地的奉献,人间的烟火,安居的象征,想起百年来的我国,想起目下饱受战争灾难的国家,看着这幅平静、安详、和谐、幽静的画面,人们乐享旅游,百姓安居乐业,有一种知足溢满心头。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84年始发表编史论文,有通讯、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