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麦秸蘑菇
麦子颗粒归仓、收割打场结束后,余下麦秸要物尽其用,作为喂养老黄牛的饲料,要整理堆积成麦秸垛,为老黄牛储存一年四季的口粮。
收到场里的小麦,不管是机器脱粒,还是碾场出籽,最后都要再碾压一次。第二次碾场,不仅要碾压出藏在麦秸里的麦粒,而且要把麦秆碾破成麦秸,利于麦秸堆积。
堆麦秸垛是需要技术的。麦杆子经过碾压挤碎,由原来的圆杆杆就变成了扁平状,并且增加了摩擦力和咬合力。
在麦场边上找一块地势相对高一点的地方,然后就可以堆集了。一个人先站到找好的地方,手里拿一个三股麦叉,一部分人开始用自己手里的麦叉,把碾压平铺的麦秸叉起来抖一抖,把麦秸与麦糠分隔开来,麦草就堆成一个个小堆堆,余下的人开始用叉把堆成小堆的麦秸端起来,运往麦秸堆的位置。旁边的人撂上一叉子麦秸,中间的人负责用叉子把麦秸打乱铺平,并一层层压实。低处时往上撂麦秸的还不是太费劲,端起来一撂就行了,慢慢的变高以后,一叉叉撂上去,在打乱铺平的时候往往会掉下来半叉,最主要的是上边的人不光要挑乱铺平,还得不停地转圈踩踏压实,并且要注意根据平整程度来决定每一叉麦秸上来所处的位置,如果是踩压不均匀平整,堆好的麦秸垛就会御风能力下降,以至于翻滚倒塌。
一大场麦秸全部堆起来后就开始最重要的定型加帽的工作了。经验丰富的叔叔伯伯们,会根据麦秸的多少,来决定最终落成的麦秸垛的高低大小。
相看两眼后就开始动手撕扯了。只留下由圆心散开一米多半径的圆柱体麦秸堆,多余的麦秸用两股粪耙耙掉。耙的时候还不能一耙挨着一耙,要隔着两耙的距离再耙一道,避免出现这里多一块,哪里是个凹。转圈耙完后,几个人个把一块,用双手撕扯掉刚才没有耙掉的麦秸,扯掉后再用叉子撂到顶上,还是跟早先一样打乱铺平踩实。
当地下留下的麦秸不多了的时候就要收帽子了。根部是上大下小的圆柱体,帽子就需要慢慢往高处、小处收起来。一层层的增高,一圈圈的缩小,直到剩下一个人的双脚站立的地方,这时帽子的坡度也增大了,上边的人也需要下来了。下的时候先扔一根绳子,刚好由圆顶上两脚之间拉下来,绳子的一头被其他人牢牢的绑在地锚上,顶上的人蹲下两手抓住绳子再趴下,顺着麦秸垛的一侧慢慢滑溜下来,再把绳子两头绑上胳膊粗的木棍,顺势就插进麦秸垛里了,帽子和跟部被牢牢的锁在一起了。
大多数讲究的人家会把麦秸垛上的帽子用泥巴严严实实的糊起来,雨水钻不进去、狂风刮不到麦秸里边,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麦秸垛不被氧化,保证品质和安全。再看,金色麦秸垛在宽敞的麦场上勃然而立,像一个个硕大的蘑菇,在收获的季节里生成,满载收获的喜悦和满足,伫立在四季的风雨中,为老黄牛攒集足够的饲料,将丰收的希冀扎根在温暖的土地上。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系列行走散文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长起来,而文学将陪伴着我到永远……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